手机人民网 传媒

上海大学期刊社独特“高校期刊现象”这样打造

2019-06-25 13:46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杜一娜

进入互联网时代,期刊人如何面对挑战,又如何把握机遇?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在日前由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期刊讲堂上表示,在互联网环境下,期刊人需要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她认为,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播介质和出版形态,却没有颠覆内容生产。期刊出版需要融合、延伸,需要期刊人把优质的内容,不仅要在纸质版进行传播,同时也要通过PC端、移动端进行线上线下同步传播。

上海大学期刊社(以下简称上大期刊社)在近年发展中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集约化、信息化、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五化”发展路线图,以建立制度、创新机制、建设队伍、提升质量为抓手,对14种期刊进行集约化科学管理,让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比翼双飞,中英文期刊携手走出去,打造成一流学术期刊重镇,呈现出独特的“高校期刊现象”。

创新三大工作机制

“通过三大机制的建立,使我们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秦纳提到的三大机制是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出版运行机制,在14种期刊中形成跟跑、并跑、领跑三大梯队,这让上大期刊社每一本期刊均“双效”显著。

创新期刊管理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在上海大学学校层面,上大期刊社建立了由该校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期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刊物转型、创办新刊、遴选主编等工作;在期刊社层面,建立了主编联席会议、社班子党政联席会议、社班子周例会工作机制、编辑部主任月例会等工作机制,建立KPI考核机制;在编辑部层面,设立编委会工作制度、主编主持日工作机制,制定23项期刊社内部管理制度,保障集约化管理落到实处。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上大期刊社坚持持证上岗,实行新职工上岗培训带教制度,每年选送骨干编辑赴海外培训学习。据秦钠介绍,进入上大期刊社工作的研究生,先从助理编辑开始,同时到上大期刊屋担任志愿者,表现优秀者被提拔担任编辑部主任,优秀编辑部主任可推荐进入编委,编委工作出色可推荐担任副主编或主编。

进入互联网时代,期刊人如何面对挑战,又如何把握机遇?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在日前由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期刊讲堂上表示,在互联网环境下,期刊人需要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她认为,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播介质和出版形态,却没有颠覆内容生产。期刊出版需要融合、延伸,需要期刊人把优质的内容,不仅要在纸质版进行传播,同时也要通过PC端、移动端进行线上线下同步传播。

上海大学期刊社(以下简称上大期刊社)在近年发展中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集约化、信息化、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五化”发展路线图,以建立制度、创新机制、建设队伍、提升质量为抓手,对14种期刊进行集约化科学管理,让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比翼双飞,中英文期刊携手走出去,打造成一流学术期刊重镇,呈现出独特的“高校期刊现象”。

创新三大工作机制

“通过三大机制的建立,使我们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秦纳提到的三大机制是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出版运行机制,在14种期刊中形成跟跑、并跑、领跑三大梯队,这让上大期刊社每一本期刊均“双效”显著。

创新期刊管理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在上海大学学校层面,上大期刊社建立了由该校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期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刊物转型、创办新刊、遴选主编等工作;在期刊社层面,建立了主编联席会议、社班子党政联席会议、社班子周例会工作机制、编辑部主任月例会等工作机制,建立KPI考核机制;在编辑部层面,设立编委会工作制度、主编主持日工作机制,制定23项期刊社内部管理制度,保障集约化管理落到实处。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上大期刊社坚持持证上岗,实行新职工上岗培训带教制度,每年选送骨干编辑赴海外培训学习。据秦钠介绍,进入上大期刊社工作的研究生,先从助理编辑开始,同时到上大期刊屋担任志愿者,表现优秀者被提拔担任编辑部主任,优秀编辑部主任可推荐进入编委,编委工作出色可推荐担任副主编或主编。

创新出版运行机制,严把策划组稿质量、学术内容质量、编辑加工质量、印刷装帧质量、传播质量和服务质量“六大”质量关。秦钠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继续按传统纸质出版方式对内容质量、编辑加工质量、印刷质量进行把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上大期刊社对质量把关向两端延伸。前端增加策划组稿质量,由主编率领编委团队把关策划组稿和内容质量;后端对传播质量、服务质量把关,由编辑部、期刊社公共服务部门共同把关。在这个过程中,上大期刊社建立了评刊会制度,主编、副主编或编委组织编辑进行评刊;建立了编校质量的抽查审读制度,每年的审读结果与年终考核编校质量奖挂钩。

着力推进三大措施

在推进集约化内涵建设中,上大期刊社还着力推进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三大措施。

在国际化建设上,上大期刊社以“大家”“名编”做引领。秦钠认为,有“大刊”,必有“大家”,有“大家”,就能打造出“大刊”。在遴选主编时,他们瞄准国际一流专家,聘请“大家”来办刊;英文期刊向全球招募,期刊社则协助主编组建专业化主编团队,这个团队由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辑组成。在主编率领下,制定编委会章程,定期召开编委会,研讨出版计划,优化出版流程;定期召开主编主持日,聚焦刊物热点内容和研究方向,引领学科发展。条件成熟的英文刊和合作方一起开辟网上学术共同社区,发起专家、作者、编辑、读者共同讨论话题。英文刊内容也会编辑长摘要,进行“两微一端”推送。

在专业化建设上,上大期刊社在专业化办刊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两个方面着力建设。据秦钠介绍,他们先后对4本期刊进行资源整合。比如,将社科类应用型期刊转型为专业型学术期刊,提升了《社会》杂志在学术领域的曝光度和学术质量。又比如,上海大学原有3本学报,定位重叠,根据差异化定位目标,将《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转型为《先进制造进展》,2017年被SCI收入Q3区;2018年将《秘书》杂志由应用指导类期刊转型为学术期刊,2018年下半年中文刊被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把中文版《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学报》转成英文版,聘请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舒其望担任主编。同时,上大期刊社的专业化建设还有一个重要抓手是主题出版。秦纳说,2018年,他们对14种期刊进行了20个主题的策划,包括通讯、医学、影视技术、无人艇、光纤传感技术和智能电网等。

在数字化建设上,上大期刊社推进全社信息化建设。早在2007年,上大期刊社就为每一本期刊建立了门户网站,配置玛格泰克采编系统,英文期刊采用Scholar One采编系统,实现了在线投稿、审稿、远程编辑,完成了数字化建设1.0版。2018年起,该社推出“两微一端”建设,英文刊采用国际视频会议等方式与国外作者、编委和审稿专家进行直接交流。在进行数字化建设2.0版过程中,通过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基金立项,成立了“期刊融合出版实验室”,在一期工程中,研发期刊集群化的智能管理系统,梳理旗下各刊社各个部门的数字资源,并建立数据库。这一过程中,将原来纸质版的线下操作和数据,迁移到线上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运作。同时,该社还对学术期刊的富媒体出版进行了探索,包括增强出版——刊上AR、可视化出版等,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注重“刊学研”结合

“期刊人要以品牌质量求生存,以创新研究谋发展”,为此,上大期刊社在推进集约化管理的同时,还注重将“刊学研”结合起来,通过学术期刊搭建平台,为“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服务。据秦钠介绍,“刊学研”联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上海期刊论坛”是由上海大学、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共同主办,由上大期刊社承办的一项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每届都设置不同主题,邀请期刊出版界管理、实践和研究等方面的领导和专家,聚焦期刊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深入探讨。

打造《社会》专业期刊平台。从2012年起,《社会》杂志搭建了全国高校社会专业期刊平台“社会学理论工作坊”,每年向全国社会学专业师生公开征文。征文截止汇总后,由《社会》杂志编委和编辑梳理遴选社会学理论工作坊专题,再请各方学者专家参与其中。社会学理论工作坊开设多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主持人和点评专家,大家围绕专题和论文进行交流互动。结束后,作者再修改论文,遴选出优秀文章,刊登在《社会》杂志上。秦纳表示,学术期刊社除了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学术育人。《社会》杂志对年轻学人的培养过程,正体现了杂志作为学术性刊物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上大期刊屋是上大期刊社为青年编辑搭建的实践平台。自2009年揭牌后,上大期刊屋在全校研究生公寓、留学生公寓、本科生活动中心、各个学院设立了16个服务点。每个服务点都有期刊架和活动讲座。青年编辑在上大期刊屋担任志愿者,成为学术导师。在16个服务点定期开设学术论文撰写指导讲座,比如怎样凝练学术论文题目、提炼关键词、撰写摘要和参考文献,如何规避学术不端等。同时,在上海大学国际部的支持下,上大期刊屋的服务点还设到了海外孔子学院,宣传中国文化,增进国际交流。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此,秦钠认为,读者的阅读方式、传播介质、传播方式均发生了变化,学术期刊出版人应当思考在这些“变”的过程中,坚守一些“不变”,即内容为王不变、权威性与公信力不变、规范性不变。在“变”与“不变”中,紧紧抓住“变”,转变观念,主动作为,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