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新中国新闻报道史上的十大难忘记忆

2019-07-08 08:26 人民网-传媒频道  

>>>点击进入策划页面

编者按:历史前行的洪流奔腾不息,每到一个关键的节点,总能见到新闻人的身影。他们用镜头捕捉动人的瞬间,用文字记录时代的细节,在重大历史时刻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传媒频道细数70年新闻报道史上的十大难忘记忆,让我们一同感受记录时代变迁、推动社会变革的新闻力量。

1. 镜头记录下的新中国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新华社发 

资料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被数位摄影师捕捉,定格在一张张不同角度而万分珍贵的照片中。

开国大典上的一些黑白照片人们可能并不陌生,比如流传最广的这幅,就是陈正青拍摄的《开国大典》(亦作《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时候,他按下快门,将这一重要历史瞬间定格,这张照片至今已被无数报刊转载。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陈正青摄

为了能拍好这次大典,选派了多名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记者和摄影师。但能够上天安门城楼的摄影记者只有陈正青、杨振亚和侯波。

侯波是开国大典现场摄影队中唯一的女性。据她回忆,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不停地走动,她就要不停跟着拍照。当看到毛泽东走到天安门城楼右边时,侯波想拍一个带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侧身镜头,但由于空间十分有限,她只能冒着危险将身体探出前廊边的矮墙,一再往后撤身子,但还是取不到满意的角度。正在这时,旁边有人抓住她的衣角说:“你放心大胆地取景吧,我抓住你。”拍完后,侯波收回身体扭头一看,帮忙的人竟然是周恩来总理。过了一会儿,侯波又急忙换到另一个位置,也需要把身体伸向护栏外。陈云主动伸过手来,抓住侯波的衣服说:“我来帮你,赶快拍。”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侯波摄

其实,拍摄开国大典盛况的除了中国摄影师,还有一个来自苏联的电影摄制组,拍摄当时还比较少有的彩色胶片。他们作为一批特殊的客人和记者,破例被允许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最佳机位近距离地对共和国的缔造者们进行了拍摄。

>>>点击进入策划页面

编者按:历史前行的洪流奔腾不息,每到一个关键的节点,总能见到新闻人的身影。他们用镜头捕捉动人的瞬间,用文字记录时代的细节,在重大历史时刻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传媒频道细数70年新闻报道史上的十大难忘记忆,让我们一同感受记录时代变迁、推动社会变革的新闻力量。

1. 镜头记录下的新中国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新华社发 

资料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被数位摄影师捕捉,定格在一张张不同角度而万分珍贵的照片中。

开国大典上的一些黑白照片人们可能并不陌生,比如流传最广的这幅,就是陈正青拍摄的《开国大典》(亦作《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时候,他按下快门,将这一重要历史瞬间定格,这张照片至今已被无数报刊转载。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陈正青摄

为了能拍好这次大典,选派了多名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记者和摄影师。但能够上天安门城楼的摄影记者只有陈正青、杨振亚和侯波。

侯波是开国大典现场摄影队中唯一的女性。据她回忆,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不停地走动,她就要不停跟着拍照。当看到毛泽东走到天安门城楼右边时,侯波想拍一个带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侧身镜头,但由于空间十分有限,她只能冒着危险将身体探出前廊边的矮墙,一再往后撤身子,但还是取不到满意的角度。正在这时,旁边有人抓住她的衣角说:“你放心大胆地取景吧,我抓住你。”拍完后,侯波收回身体扭头一看,帮忙的人竟然是周恩来总理。过了一会儿,侯波又急忙换到另一个位置,也需要把身体伸向护栏外。陈云主动伸过手来,抓住侯波的衣服说:“我来帮你,赶快拍。”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侯波摄

其实,拍摄开国大典盛况的除了中国摄影师,还有一个来自苏联的电影摄制组,拍摄当时还比较少有的彩色胶片。他们作为一批特殊的客人和记者,破例被允许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最佳机位近距离地对共和国的缔造者们进行了拍摄。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全国大讨论

1978年,经历了重重磨难的中国面临着历史的抉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登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

在徘徊的十字路口,1978年5月11日,一篇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

当天,新华社全文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也陆续转载。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掀起的席卷中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摆脱了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的精神枷锁。

邓小平评价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场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供了理论准备,为改革开放确立了思想起点,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978年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小平您好”,一张照片定格经典历史一刻

1984年10月1日的国庆35周年庆典活动,是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有着特殊的意义。参加群众游行的人们情绪高涨,昂首阔步地依次从天安门前通过。

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拍下学生举着“小平您好”横幅的历史一幕。

当天,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在金水桥南架好了器材。他将一个1000毫米的长镜头对准了城楼,以便及时捕捉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写;又在脖子上挂了一台装了标准头的莱卡M3,用来随时抓拍群众场面。突然,人群中一阵喧闹,一群朝气蓬勃的北京大学学生面朝天安门,高举起一条朴素而特别的横幅——“小平您好”。这四个字被大学生们写在4张绿色的大纸上,纸被贴在床单上,四周装饰了彩带,顶端缀以纸花,横标变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这是一个“突发事件”,让现场很多记者一下子都愣住了。“有点意思!”王东

来不及细想,“咔嚓、咔嚓”摁了两下快门。历史就在这1/125秒中定格了。

“小平您好”,当年北大学子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经典的历史一刻,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成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记忆。一句简单的问候,但充满真挚的感情,真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的由衷祝愿和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也最能表达对党中央的领导、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

1984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二版刊登王东拍摄的照片。

10月2日,这张定格历史瞬间的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第二版上,之后获得1985年全国新闻摄影最佳奖和全国好新闻特等奖。

 

4.《东方风来满眼春》引发又一次思想解放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是一件对深圳、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意义深远的大事件。

1992年1月19日下午,邓小平在深圳迎宾馆。后排左一为陈锡添。(图片由原《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江式高提供)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以88岁高龄视察南方,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邓小平提出并阐发了一系列全新的思想,再一次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场经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作为邓小平此行唯一随行的记者,记录了邓小平的所有讲话与细节。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陈锡添长达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1992年3月31日,《人民日报》转载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3月30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全文播发了此文。第二天,《人民日报》等国内各主要报纸都在头版主要位置转载了这篇长篇通讯。

3月31日,中央电视台在当晚《新闻联播》之后,用45分钟全文播发了这篇文章。

与一般描写伟人的文章不同,这篇万字长文拥有自然的文章架构和平实生动的行文风格,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以时间为序,用鲜活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真实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时所做的重要谈话。该通讯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全国计划单列市头条新闻竞赛特等奖等多项大奖。

文章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对创造新的舆论环境,加快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成为新闻界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件标志性事件,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员、《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解国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篇文章使中国人民踢开姓“资”姓“社”羁绊,放开手脚大干,一路浩荡直取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5.《焦点访谈》开播: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旗舰栏目诞生

有专家认为,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史上,除了《新闻联播》外,再也没有其他节目比《焦点访谈》的创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1994年4月1日推出的晚间新闻评论类节目,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发挥了强大的新闻舆论导向作用。 

水均益、敬一丹、翟树杰(从左至右)在《焦点访谈》演播室。(资料图)

这个全新而深刻的节目一夜之间成为中国人了解世情的“晴雨表”,掀起了舆论监督的热潮,许多节目让百姓拍手称快,使最高领导拨冗瞩目,改变了中国电视媒体只有宣传的固有理念。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观众调查结果表明,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的创办,使社会存在的一些焦点问题在电视屏幕上曝光后,增强了观众对电视的信任度。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到中央电视台考察工作,并与中央电视台负责同志以及《焦点访谈》节目组的编辑、记者进行了座谈。就是在那天的座谈中,朱镕基挥毫为《焦点访谈》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主持人敬一丹用手机拍摄《焦点访谈》的节目logo。(资料图)

据统计,1998年《焦点访谈》全年节目中,舆论监督内容所占比例为47%,当年每天都有3亿中国人收看《焦点访谈》。

 

6.香港回归: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大规模、长时间直播报道

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资料图)

香港回归,是20世纪末重大的政治事件,全国关心,世界瞩目。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中国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进行了72小时的直播,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直播报道。

电视直播报道从1997年6月30日6点始,至7月3日6点结束,央视1套、4套节目连续72小时播出,并加开41小时临时英语频道。一些重要活动的直播,收看人数达到9亿以上。可以说,这是在世界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首次成为向世界提供主信号的电视媒体。

1997年6月30日,白岩松进行现场直播

报道。(视频截图)

央视名嘴白岩松的第一次大型直播就是在香港回归时,他在回忆中提到,“1997年香港回归,是给中央电视台启动大型新闻事件直播的最好机会,一是责无旁贷,二是从自身的改革需求上要主动请战,主动与被动结合到一起。”

“我们大部队提前一个多月便到了香港与深圳,为这一场几十个小时的直播,提早这么久到达现场,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紧张与茫然,当然,也有谨慎与勤奋。”

72小时直播顺利完成,中间的过程、遗憾与精彩,早已成为电视人与观众共同的记忆。而自从中央电视台在香港回归的电视新闻报道中,首次采用现场直播报道形式以来,电视直播凭借其直观、快捷、现场感强的独特传播形态,始终在新闻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强国论坛:爱国与强国中诞生“中文第一坛”

1999年5月9日,为表达广大网友对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野蛮行径的强烈愤慨,人民网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同年6月更名为“强国论坛”。

这是中国网络媒体创办的第一个网上时政论坛,爱国与强国是她与生俱来的基因,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的担当特质深深地融入论坛的发展。

强国论坛不仅是人民网最具影响力的精品栏目,也是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事业中知名度最高的互动栏目。它的诞生被称作中国真正的新媒体的诞生,一上线便深受网友喜爱,被誉为“中文第一坛”。

创办以来,“强国论坛”嘉宾访谈坚持立足高端、关注热点、展现多元、突出互动,截至目前,已累计邀请数千位嘉宾与网友在线交流。

2007年2月2日,强国论坛走进俄罗斯,对话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

2008年6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人民日报记者 李舸 摄

2008年6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他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虽然我平时工作比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网,但我还是抽时间尽量上网。我特别要讲的是,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我经常上网必选的网站之一。” 

强国论坛20岁“正青春”

“八方风雨论坛,一片赤心强国”,20年来,强国论坛不断推出多个专栏、系列访谈、视频栏目和活动,始终坚守权威声音、主流价值,坚持传递民意民声的使命担当。

 

8、中国百年奥运梦圆:人民日报连夜推出彩色号外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资料图)

2001年7月13日,是一个无人入眠的夜晚。当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郑重宣布,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为“北京”时,中华民族一个百年的梦想在那一刹那成为了现实,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华夏儿女沸腾了。那是一个喜悦的泪水和成功的狂欢交织的不眠之夜。

人民日报出版《北京申奥成功》号外

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日报连夜出版彩色号外《北京申奥成功,神州沸腾了》。号外上刊登了人民日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向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发出的贺电,贺电说:国际奥委会选择了北京,选择了中国。在此,我们谨以新闻工作者的名义,向奋战在申奥第一线的北京申奥代表团致以深深的谢意。你们辛勤高效的工作,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北京赢得了机会。

在这张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上,此前出版过号外的,仅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美建交等8次。

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热情洋溢的社论《谱写奥运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文章称“这个时刻我们已经等了很久,中国人民由衷地喜悦,尽情地欢呼。” “2008年的北京,天空会更蓝,城市会更美,五环的旗帜会更鲜艳。中国人民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将奋力谱写奥运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9、汶川地震报道:网络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2008年可以说是中国网络传播的转折年。在这一年,网络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特殊作用使网络当之无愧地迈向主流媒体。专家认为,互联网超过报纸和电视台,成为震情反映最迅捷、多种媒体报道集大成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是公众大规模情感宣泄和意见交流的平台。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14时46分,新华网发出第一条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仅半个小时,互联网上就出现了来自灾区的第一声呼救,阿坝州政府网站发布题为“阿坝州汶川县7.8级地震后发生三次余震”的信息。此后,许多灾区孤岛的重要信息,透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向外界传送。

人民网专题截图

5月12日地震当天,互联网上的新闻数量就达到3346篇。各大网站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开设汶川地震专题,比中央电视台更早开始滚动发布震情新闻,并派出记者赶赴灾区采访。一些网友自发制作和上传灾情文字、图片、视频,使互联网成为比电视、报纸更为灵敏的信息源。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

汶川“5·12”地震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已经成熟,从信息量到观点数量,互联网都无可争议地压倒了传统媒体,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发源地。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说,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的互联网再一次证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2亿网民的影响力。

 

10、党的十九大报道:融媒体产品“井喷”,新媒体创意“爆棚”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十九大期间,我国中央及地方各主要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开设各类专栏、专刊,充分运用直播、视频、H5 、MV、VR、360度全景等技术推出一系列融媒体产品,通过传统报道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协同发力,增强宣传报道效果,拉近了十九大这一历史性盛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现场,中外记者齐聚采访。(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10月18日上午,十九大开幕,各家媒体在直播阵地大展身手。短短4小时内,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对开幕会和“党代表通道”进行的全程直播,观看量达3639万次,收到留言11万条;人民网直播新闻点击量4070万次,视频播放量1019万次。

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了多场记者招待会,这是中外记者在聚精会神听取会议内容。(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创新,是十九大报道的鲜明特色。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关于十九大的新媒体报道、融媒体产品呈现出井喷之势。

由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的三维动画短片《刻度上的五年》,在各大视频平台的点击量超过200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将十九大报告3万余字整理成思维导图,短短两天浏览量就接近600万。

人民网借助东航客机让十九大报道“上了天”。10月18日当天,乘坐东航70架宽体客机的乘客连入机载WiFi,就可以进入人民网的“空中看十九大”专题。大型系列微视频《56个民族儿女寄语十九大》,每天在十九大新闻中心大屏上循环播出,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新华社推出短视频《领航》,回顾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发网友热转。

十九大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围绕大会主题共发布100多条微视频,还首次推出竖屏视频“微博故事”。《中国此时此刻》景观直播把介绍党史与展示成就相结合,其浏览量和互动产品的单条阅读量创下客户端直播收视纪录。

整理:

仇辰、赵光霞、宋心蕊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画报、北京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民网、新闻战线等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