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能源

【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煤城石嘴山 焕发新活力

2019-07-25 16:14 人民网  作者:穆国虎

石嘴山,位于宁夏的北端,因境内贺兰山“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真正让这座城市出名的,是煤炭。

石嘴山,因煤而兴。“一五”期间,国家为解决西北地区建设的燃料问题,将石嘴山列为全国新开发的10个煤炭矿区之一,“大三线”建设的重点。从此,宁夏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吨钢等多个“第一”均产自石嘴山。这里,号称宁夏工业的“摇篮”。

石嘴山,因煤而衰。煤炭,常采则枯。如今,走进石炭井煤矿、汝箕沟煤矿、大武口洗煤厂,往日车水马龙、热闹繁荣的矿区已复归平静,煤矿停产、人员搬离、厂房上锁……

石嘴山该如何凤凰涅槃,再创辉煌?石嘴山市给出了答案:“两个转变”,即推动石嘴山由宁夏工业的“摇篮”向科技创新的“摇篮”转变;由工矿时代向生态时代转变。

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石嘴山。 石嘴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转型发展 环保是第一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决定建设以石嘴山为中心,由贺兰山北段、黄河西岸的石炭井、汝箕沟等15个矿区组成的西北煤炭基地,以解决包兰铁路、包钢、酒钢及甘肃、宁夏、青海诸省的用煤。

于是,石嘴山矿务局筹建处成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到此,开发建设煤炭基地。1958年,辽宁籍大学生孟祥林报名来到石嘴山,参与了“三线”建设,到1993年退休,这一干就是35年。今年85岁的孟祥林老人见证了“塞上煤城”石嘴山的兴盛与衰落。

“风吹石头跑,荒山不长草。男的多女的少,对象没的找。”孟祥林说,建设者们战胜了困难,在荒滩上建成了石炭井矿区。

石嘴山,位于宁夏的北端,因境内贺兰山“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真正让这座城市出名的,是煤炭。

石嘴山,因煤而兴。“一五”期间,国家为解决西北地区建设的燃料问题,将石嘴山列为全国新开发的10个煤炭矿区之一,“大三线”建设的重点。从此,宁夏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吨钢等多个“第一”均产自石嘴山。这里,号称宁夏工业的“摇篮”。

石嘴山,因煤而衰。煤炭,常采则枯。如今,走进石炭井煤矿、汝箕沟煤矿、大武口洗煤厂,往日车水马龙、热闹繁荣的矿区已复归平静,煤矿停产、人员搬离、厂房上锁……

石嘴山该如何凤凰涅槃,再创辉煌?石嘴山市给出了答案:“两个转变”,即推动石嘴山由宁夏工业的“摇篮”向科技创新的“摇篮”转变;由工矿时代向生态时代转变。

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石嘴山。 石嘴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转型发展 环保是第一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决定建设以石嘴山为中心,由贺兰山北段、黄河西岸的石炭井、汝箕沟等15个矿区组成的西北煤炭基地,以解决包兰铁路、包钢、酒钢及甘肃、宁夏、青海诸省的用煤。

于是,石嘴山矿务局筹建处成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到此,开发建设煤炭基地。1958年,辽宁籍大学生孟祥林报名来到石嘴山,参与了“三线”建设,到1993年退休,这一干就是35年。今年85岁的孟祥林老人见证了“塞上煤城”石嘴山的兴盛与衰落。

“风吹石头跑,荒山不长草。男的多女的少,对象没的找。”孟祥林说,建设者们战胜了困难,在荒滩上建成了石炭井矿区。

据统计,从1955年开始,大批建设者从西安、北京、铜川、抚顺、徐州等地调来,到1958年底,石嘴山煤矿人口已增加到1万人。孟祥林只是其中之一。

轰轰烈烈的建设,让石嘴山市的工业总产值一度占据宁夏全区份额的40%。到2000年6月,石嘴山市有大中型煤矿51个,其中国家统配煤矿8个、市属煤矿29个、县属煤矿14个。经过近40年的发展,昔日戈壁荒滩变为“塞上煤城”。

然而,累计产煤5亿多吨、创造2000亿元工业产值的石嘴山,却成了全国有名的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石嘴山转型发展,被提上日程。为了推动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2017年前后,石嘴山市关停了20余家煤炭企业。同时,引进以宁夏日盛高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盛公司”)为代表的化工企业。

日盛公司生产的水合肼产品,用作锅炉和反应釜的脱氧和脱二氧化碳的清洗处理剂,以及医药工业和农药工业等领域。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能用到水合肼产品。”日盛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赵现营笑着说。

日盛公司采用改良的工艺技术,进行三废治理,将ADC发泡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回收利用制取氯化铵;将产生的废渣拾水碳酸钠作为原料制取纯碱;将水合肼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渣回收氯化钠。“通过对氢气、废渣、废液的回收利用,预计回收价值将超过6亿元。”公司总经理柯超前说,“通过创新,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文明生产,达到绿色环保、循环发展的目标。”

日盛公司只是石嘴山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石嘴山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新组建创新平台11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

修复中的石炭井工业旅游特色小镇。 石嘴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修复 昔日矿区变景区

驱车从石嘴山市区出发,沿着省道301向石炭井方向驶去。沿途街道旁的老树、年久失修的电影院、老房子……在石炭井的街区,昔日工矿时代的“符号”随处可见。

石炭井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四十年,矿区是他们的家园,爱护矿区的一草一木,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年80岁的王德连老人依然记得,1978年,一位工人为了生活方便,砍掉了一棵树,被发现后,向集体作了检讨。谈及种一棵树的艰难,王德连老人说,“种树比妇女生孩子都费劲。”

不幸的是,“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模式,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石炭井渐渐被现代文明与生态文明所抛弃,逐渐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退休后的王德连,搬到大武口城区生活,虽然过上了与煤无关的新生活,但是却依然生活在煤尘困扰的环境中。

找准“病”因,对症下药。2008年,国务院将石嘴山市列入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试点之一。在煤矿关停、矿坑回填后,的基础上,石嘴山依托保留完整的医院、棚户区、矿山、企业办公楼、军营等建筑物、街区,在石炭井发展起了工矿旅游业。

孙铭,影视制作人,土生土长的石嘴山人。离乡在外闯荡20年,2018年回乡创业,成立了宁夏恒方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这里是工业旅游的富矿,可以用于拍电影。”孙铭说,复原不同时期的民居,比如地窝子、干打垒等,让石炭井成为怀旧旅游和影视作品的最佳拍摄地。

在孙铭看来,工业旅游除了“怀旧元素”外,还可以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增加“时尚元素”。通过设计寻宝、探险、竞技类的游戏,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积累粉丝和游客资源,增强消费者的黏性和忠诚度。

“矿区变景区,让石炭井活起来。”石炭井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生法说,融入山地赛车、电子竞技、户外野营、摩托车越野、影视剧外景拍摄等多种业态,将石炭井打造成集观光、影视、体验、休闲、娱乐、运动、科普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

修复开发后的石炭井矿区,吸引了不同单位的游客。据统计,已有40多个团体到石炭井开展主题党日和参观学习活动。近几年,关停的钢厂、焦煤厂、洗煤厂,石嘴山正在实施工业旅游项目改造,不久将成为石嘴山市工业旅游的新景点。

沙湖美景。石嘴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河湖治理 水系活起来

河湖本是石嘴山的旅游资源,谁知受煤炭开采的影响,却成了石嘴山的环保痛点。

以沙湖为例,自1989年开发建设以来,沙湖由最初盐碱滩上的一汪清泽发展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1年以来,年均游客接待量超过百万人次、收入超过2亿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模式,使沙湖水生态逐渐恶化成为不争事实。2013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1.08亿元用于保护沙湖生态环境,但收效甚微。2015年以来,沙湖、星海湖水质部分指标仍呈“下行”趋势。

为何水质会越来越差?

因为湖水没有“活”起来。石嘴山西靠贺兰山,东临内蒙古,黄河穿境而过。在黄河与贺兰山之间,留下了星海湖、沙湖这样的湿地。然而,受煤尘污染、湖水不循环等因素影响,水质逐年下降。

2017年5月以来,当地政府通过调研、分析污染原因,制定治理方案。外部隔离、内部循环、污水外迁、水体置换、生态修复,仅2018年,沙湖水质治理新实施工程项目13个,已经完成12个。通过内外兼修、综合施策,沙湖“活”了过来。

“通过河湖治理,石嘴山的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陈小平说,石嘴山依托原有的“山、水、林、田、湖、城”自然格局,通过全流域治理,重塑城市的水生态系统。据了解,石嘴山通过大武口区雨污分流建设工程和中水回用项目,补齐了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

在实施湖泊湿地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治理、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等工程后,石嘴山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

(责任编辑:杜燕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