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让新闻更有力量 为文化插上翅膀

2019-08-14 14:2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宋合意

新闻工作和文化工作,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要指南。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等方面,新闻和文化承担着共同的使命,二者更可以互相借势、互动发力,彼此增加动能和势能,达到更好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文化与新闻,肩负着共同使命

对于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来说,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要从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应以此为遵循。而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样应该是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创造活动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新闻工作和文化工作,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要指南。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等方面,新闻和文化承担着共同的使命,二者更可以互相借势、互动发力,彼此增加动能和势能,达到更好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文化与新闻,肩负着共同使命

对于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来说,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要从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应以此为遵循。而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样应该是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创造活动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些重要论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上的重要讲话,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为我们做好文化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提出了要求。

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蓬勃动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化工作与新闻工作都承担着重要使命,必须大有作为。

近年来,文化建设与新闻传播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凝心聚力、激励前行、成风化人的作用。而如何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并且从了解、理解进而认同与尊重中国的价值观、发展观与发展道路、模式,从而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亲和力、影响力通过量的积累而达到质的飞跃,依然任重道远。

对于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来说,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要从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应以此为遵循。而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样应该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活动进行追求。

不管是使命与责任的担当,还是目标的追求,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化艺术工作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方法和手段上,新闻工作者需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在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样离不开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增强和提高。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这是对文艺工作者的鼓励和肯定,也是提出的希望和要求。而这,对新闻工作者,同样有巨大的指导和激励作用,因为新闻工作和文艺工作都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使命。

新闻为文化插上翅膀,文化为新闻增加力量

文化在不断建设与积累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传播,使“文”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愉”人“化”人。利用好新闻媒体等各类传播平台与渠道,文化会插上高飞远行的翅膀,从而跨海翻山,传播到更远更多的地方。新闻媒体也面临着提升传播效果,增强亲和力、穿透力、感染力,使所传播的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增加情感的力量,从而使人们更愿意接受的课题。

要更好地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对新闻舆论和文化艺术工作者来说,都必须守正创新,在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上下功夫,求实效。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在不断建设与积累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传播,使“文”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愉”人“化”人。利用好新闻媒体等各类传播平台与渠道,文化会插上高飞远行的翅膀,从而跨海翻山,传播到更远更多的地方。同样,新闻媒体也面临着提升传播效果,增强亲和力、穿透力、感染力,使所传播的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增加情感的力量,从而使人们更愿意接受的课题。提高传播能力、效能,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各新闻媒体一直在追求与积极探索、实践的。文化如水,可随形就势,有强大的渗透、浸润力。从接受心理出发,由文化角度切入,在报道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增加更多文化色彩,不管在对内报道还是对外传播中,实践证明能大大增强传播力量,倍增传播效果。因此,在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文化与新闻既有共同的目标,又能相互补充动力与活力,增强动能与势能。

新闻与文化互相借力、互相补充、互相支撑,乃至有机融合,是“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需要,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文化角度讲述故事、阐明观点。这样,观点便不再生硬而更有底蕴,故事的内涵或者“弦外之音”更易被接受,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与价值观认同,自然提高“故事”的感染力和观点的说服力。

在通过文化“讲故事”传播中国理念与价值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榜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引起一些国家的疑虑。在这种情势下,向世界说明、让世人清楚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崇尚和平、以和为贵的精神与传统,进而减少或消除其疑虑,减少发展的外在阻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方面,我们的新闻媒体等各种传播平台也在以不同方式发声。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时,法国总统马克龙精心准备了一本书作为国礼。“这本书是1688年出版的,是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马克龙对此也很自豪,他说,“这是法国一位汉学家帮我们找到的。”习近平主席接过书仔细端详并表示这是一分珍贵的礼物,会好好珍藏。

这一场景,通过新闻报道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人们知道,这本书由法国人弗朗索瓦-贝尼耶翻译。结合此书,马克龙同习近平主席谈起了中华文化: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这本书的原版现在只有两本,一本送给习近平主席,另一本藏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法国媒体评论认为,用文化联系来强化法中关系,反映了马克龙总统对中国文化的好感和建立法中良好关系的意愿。

文化元素和文化故事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能为新闻媒体提供很好的切入点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使新闻更有温度和亲和力。当然这对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也是考验。以中法两国为例,中国文化之于法国、法国文化之于中国,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待两国新闻媒体进一步挖掘、梳理、讲述。新闻让文化传得更久远、更广泛,文化让新闻变得更入心、更清新。新闻媒体要更多更好地以文化为切入口来讲述故事。

文化符号需要更好阐释,文化与传播应联合发力

增强文化的传播力特别是良性而持久的影响力,用好文化符号至关重要。每个国家与民族,因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各不相同、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对独有的以及相同与类似的文化符号,不同的国家、民族可能有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自身传统对相关符号加以充分阐释,并通过媒体有效传播出去,既有利于文化间的理解、沟通,又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增强文化的传播力特别是良性而持久的影响力,用好文化符号至关重要。每个国家与民族,因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各不相同、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对独有的以及相同与类似的文化符号,不同的国家、民族可能有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自身传统对相关符号加以充分阐释,并通过媒体有效传播出去,既有利于文化间的理解、沟通,又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龙”为例。在中国,总体上对龙充满崇拜与喜爱,甚至自认为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龙也有巨大的力量,但通常代表着恶,有“恶魔”的色彩。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图腾与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的“中国龙”,常常引起一些国家的误解,进而对中国形成负面印象。

如何向世人恰当、准确地解释中国龙?我们的新闻媒体应该做必要的文章,进行有效说明,可以在寻找一些新闻由头比如龙年到来的时候,多讲讲中国龙的渊源、龙的故事。我们的文艺创作,也要以各种体裁与形式讲好龙的故事、塑造龙的正面形象。通过媒体传播与艺术创造及其传播,让世人认识到中国的龙是神通与吉祥的代表,是造福人类的,许多“龙女”更是善良美丽的化身。中国的“龙”有“天条”的约束,其主流不是施害而是益世和助人。

长城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故宫三大殿以“和”为标榜,而长城背后则隐含着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维护与渴望。长城的修建,总体是为了防御,旨在保境安民,维护人民的和平生产与生活。长城本质上体现的也是“和”。世人皆知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有力注脚。从国际传播与文化阐释的角度讲足讲好长城故事,值得新闻和文艺工作者共同思考、实践。

中国熊猫和花木兰的故事等,被好莱坞抢先讲了,龙的故事、长城的故事还有其他中国文化符号的故事,我们能否很好地讲出来,并且讲得好、传得开?这需要文艺创造,需要新闻传播,需要舆论促动,总之需要文化与新闻各自努力并联合用力。目前正在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口碑和媒体反映一路看好,让人欣喜。这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新的成功案例。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除了要对优秀文艺作品在国内进行大力推介外,加大向国际市场推介优秀作品的力度,找好角度讲好这些作品的故事,助力它们有更好的国际市场和认知,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期待“哪吒”火遍神州后能“闹”到世界。这也需要新闻传播的“加持”。

总之,立足文化立场,用好文化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课题;用好新闻媒体,让中国文化与价值观更好地走出去,是文艺工作者必须重视的方法。同心携手、联合发力并形成合力,讲好中国故事,积聚中国力量,放大中国声音,扩大中国影响,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价值,是文化与新闻的共同使命与担当。将文化与新闻有机融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使这种联合、融合的塑造、传播、弘扬在战略上协调、行动上一致、“物理”上结合、“化学”上反应,以达到更佳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作者系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