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军事

光影七十年 共筑强军梦

2019-09-05 09:04 解放军报  作者:谭晓明

在迎接新中国70华诞之际,一批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军事题材电影《古田军号》《八子》《红星照耀中国》等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军事题材电影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历史,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朽功勋,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品位。作为军旅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题材电影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回眸军事题材电影70年的光辉足迹,在坚守主流价值观的艺术表达中,军事题材电影表现了战争年代的烽火记忆和战争思考、和平年代的部队建设和现实表现,塑造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军队发展历程,刻录了时代光影,映画了强军征程。

军事题材是新中国电影最重要的题材内容之一。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以军人、军队和军事行动为主要表现对象,囊括了战争叙事、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科技、军营生活等广泛内容。在追溯革命历史、呈现军队发展进程、赞颂英雄人物,特别是在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新面貌等方面,军事电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期间,田方、崔嵬、高宝成等早期的军事题材影片创作者怀着满腔热情,用电影作品反映战争历史、社会变革和新中国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等记忆还尤为深刻,涌现出很多较为经典的战争片,如长征题材《突破乌江》《万水千山》、抗日战争题材《狼牙山五壮士》《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回民支队》、解放战争题材《南征北战》《黑山阻击战》《战上海》、抗美援朝战争题材《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等。其中,《南征北战》以严密的构思创造了战争片的经典叙事形态,用某个局部的战斗经历与较大规模的战役进程相联系,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先声。这些描绘战争的电影大多以真实的战争故事为原型,为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

在迎接新中国70华诞之际,一批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军事题材电影《古田军号》《八子》《红星照耀中国》等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军事题材电影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历史,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朽功勋,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品位。作为军旅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题材电影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回眸军事题材电影70年的光辉足迹,在坚守主流价值观的艺术表达中,军事题材电影表现了战争年代的烽火记忆和战争思考、和平年代的部队建设和现实表现,塑造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军队发展历程,刻录了时代光影,映画了强军征程。

军事题材是新中国电影最重要的题材内容之一。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以军人、军队和军事行动为主要表现对象,囊括了战争叙事、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科技、军营生活等广泛内容。在追溯革命历史、呈现军队发展进程、赞颂英雄人物,特别是在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新面貌等方面,军事电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期间,田方、崔嵬、高宝成等早期的军事题材影片创作者怀着满腔热情,用电影作品反映战争历史、社会变革和新中国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等记忆还尤为深刻,涌现出很多较为经典的战争片,如长征题材《突破乌江》《万水千山》、抗日战争题材《狼牙山五壮士》《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回民支队》、解放战争题材《南征北战》《黑山阻击战》《战上海》、抗美援朝战争题材《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等。其中,《南征北战》以严密的构思创造了战争片的经典叙事形态,用某个局部的战斗经历与较大规模的战役进程相联系,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先声。这些描绘战争的电影大多以真实的战争故事为原型,为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

1952年8月1日,解放军电影制片厂正式建立,1956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新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重要基地,拍摄了《地道战》《地雷战》《雷锋》《怒潮》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影片。1956年,“双百方针”推动了新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繁荣局面,从建国初期较为单一的战争片扩展了较多的题材领域,比如军兵种题材《长空比翼》《青云曲》《赤峰号》、民兵游击队题材 《铁道游击队》、复转军人题材《牧人之子》《三个战友》《老兵新传》、以剿匪斗争为内容的《英雄虎胆》《沙漠追匪记》、以我党开展地下斗争为内容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以敌特斗争为内容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冰山上的来客》等。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战争爱情影片《柳堡的故事》、军营轻喜剧《哥俩好》、根据话剧改编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对军事题材电影的多种风格进行了积极探索。

这个阶段的军事题材电影塑造了很多英雄模范形象,画面造型、场面调度、光源色彩、声音造型、体裁样式、音乐元素运用等方面有了诸多尝试,呈现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军事题材电影的文艺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进入崭新阶段。而被称作“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的战争题材影片《小花》,通过黑白彩色交替的巧妙运用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等新颖手法,冲击了当时已有的影像表达方式和传统情节叙事方式,在当时影响力很大。随着外国影片大量引进,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促使中国电影语言的创新意识开始觉醒,军事题材电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归心似箭》《啊!摇篮》《吉鸿昌》《保密局的枪声》等影片活跃了1979年的中国影坛。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军事题材电影迸发出继往开来的多样化创作态势。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军事题材电影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局面。描写战争时,有些军事电影作品尝试探索用诗化色彩触及战争的残酷性,如《百合花》《姐姐》《今夜星光灿烂》等。表现改革开放后部队作战与军营生活的影片逐渐增多,富有时代气息,如以边境作战为背景的《高山下的花环》《自豪吧,母亲》《花枝俏》、以军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的《天山行》《道是无情胜有情》《心灵的搏斗》《这样的人》等,赞颂了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和严于律己的品质。1987年,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电影创作得到了大力支持,《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百色起义》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应运而生。部分影片开始注重文化视角和个性化表达方式,不仅塑造了很多并不完美但较为接地气的英雄军人形象,还有对战争的多元化思考与追问,如《晚钟》《大阅兵》《女兵圆舞曲》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提升,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方针的指导下,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发生多种变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尝试很多大制作,并有“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擎起军事题材电影的大旗,如《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长征》《鸦片战争》等,增强了宏大叙事的表现空间和对历史的审视意味。

随着市场大门的逐步打开,外国战争影片的引入,让电影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计划经济时代独树一帜的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市场地位受到冲击,促使创作者在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风格和类型上寻求新的突破。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格局发生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文化交流逐步增加,中国的电影市场竞争加剧。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启动,中国军事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世纪之初,电影《冲出亚马逊》把两名中国特种兵置于异域他乡的国际背景下,为当代军事英雄类型片提供了生动注脚。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三部影片,以我军参加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任务为背景,在抢险救灾模式中加入了灾难片元素,增强了主旋律电影的观赏性。《集结号》《目标战》《喋血孤城》《太行山上》《我的左手》《云水谣》《张思德》等多部影片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中呈现出思想精深、技术精湛的品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影片邀请众多知名演员加入,产生很好的宣传效应和话题讨论。其中,很多军事题材电影常作为“献礼片”出现,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蓬勃的生机活力。而且,随着市场的更加开放、新的资本与制作力量的进入、全球化视角更加开阔、票房压力的越来越大,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市场意识、商业意识不断加强,3D、IMAX等数字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提升了军事题材电影的表现力度。《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影片融入了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商业类型特征,取得了极高票房与口碑,在建构国家形象、讲述跨国题材、诠释民族情结等方面打造出中国军事大片的品牌,并将空间格局向世界范围拓展。《空天猎》《血战湘江》《百团大战》《歼十出击》,以及根据红色经典改编的《智取威虎山》等一批军事题材主旋律影片在追溯军队历史、展现当代军营生活、塑造英雄人物等方面有了全新的升级和考量,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坚定了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者的文化自信。

回顾新中国70年军事题材电影历史,从中也能看到新中国发展壮大的成长轨迹,相信新时代的中国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在体现中国精神、阐述中国价值、发出中国声音的功能上必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黄子娟)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