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国庆盛典,我们见证,我们记录

2019-10-14 13:2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赵新乐

2019年10月1日0时许,载满新华社记者的大巴车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的新华通讯社缓缓开出,前往天安门广场。

2019年10月1日5时许,由中国记协组织的50多家行业媒体记者抵达天安门广场。

2019年10月1日8时许,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国外媒体记者陆续入场。

……

庄严肃穆、红旗高扬的天安门广场迎来了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万千镜头定格的那一瞬,将让历史铭记这一天。

作者在国庆盛典现场。

在香山展出的毛泽东写的新闻稿。

那个永远的“新华社首席记者”

三军雄列、战车浩荡、飞机翱翔……这是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受阅人数最多的一次阅兵。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熟悉的旋律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响起,全场起立高歌,注目着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一股浓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场景,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前夜》所展现的那一幕恍如隔世。1949年开国大典,在那样一个刚平定内乱,百废待兴的时刻,能够让2000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万无一失地升起,是“立国大事”。

7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向世界发声: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2019年10月1日0时许,载满新华社记者的大巴车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的新华通讯社缓缓开出,前往天安门广场。

2019年10月1日5时许,由中国记协组织的50多家行业媒体记者抵达天安门广场。

2019年10月1日8时许,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国外媒体记者陆续入场。

……

庄严肃穆、红旗高扬的天安门广场迎来了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万千镜头定格的那一瞬,将让历史铭记这一天。

作者在国庆盛典现场。

在香山展出的毛泽东写的新闻稿。

那个永远的“新华社首席记者”

三军雄列、战车浩荡、飞机翱翔……这是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受阅人数最多的一次阅兵。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熟悉的旋律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响起,全场起立高歌,注目着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一股浓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场景,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前夜》所展现的那一幕恍如隔世。1949年开国大典,在那样一个刚平定内乱,百废待兴的时刻,能够让2000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万无一失地升起,是“立国大事”。

7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向世界发声: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激情满怀,气势如虹。

对着天安门城楼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一个念头闪过,心中不由缅怀起那个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级别最高的记者”的伟人。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在转战陕北的伟大征程中,随行的有两支队伍:一支是军委作战部,一支是新华社。毛泽东同志一面指挥打仗,一面指导新华社展开舆论攻势,亲自撰写了大量新闻、时评和社论,被新华社的同志亲切地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

毛泽东一生与新闻结缘,不少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1945年到1949年,是国共较量决胜的时期,也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新华社撰写新闻稿件最多的时期。

今年9月,位于北京西郊的香山游人如织,修缮复原的香山革命旧址以及新建的香山革命纪念馆向社会开放。在香山公园双清别墅内的“毛泽东同志在香山”展室里,陈列着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写的新华社通讯稿(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撰写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得知上海解放的消息后亲自审阅修改的新华社题为《祝上海解放》的社论(1949年5月2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舆论战史上,毛泽东用4篇新闻稿退敌十万兵的传奇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从那些发黄的报纸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昨日的硝烟。也许很多年后,很多往事会离人们越来越远,但毛泽东将一直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

那些记者镜头中的战士

阅兵式结束后,伴随着一曲《红旗颂》,致敬方阵的21辆礼宾车徐徐驶来。

第一辆礼宾车上,是6位新中国缔造者的亲属代表,3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属代表和9位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紧随其后的20辆礼宾车上也坐着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老一辈建设者和家属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一辈军队退役英模、民兵英模和支前模范代表。

看着他们满头白发却发自内心的笑容,颤颤巍巍举起右手行着依旧刚劲标准的军礼,很多人的泪水奔涌而出:他们的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坐在天安门城楼看到这一幕的,还有刚刚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老英雄张富清。

这位西北野战军的特等功臣、战斗英雄,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转业后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扎根贫困山区,为民造福。

2019年春节期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记者在偶然听说了张富清的事迹后,联合采写了人物通讯《95岁老人是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由此揭开了深藏功名60余年老英雄背后的故事。中央媒体广泛关注,通过多种渠道深入挖掘,制作了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产品。

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张富清获颁授“共和国勋章”。

可以说,正是媒体记者的关注与报道,让张富清老英雄的先进事迹被广为传颂,甚至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无数先辈筑起了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铸就了坚强不屈的民族脊梁。英雄胸前的勋章、奖章凝结着人民的敬意。

今天,尽享盛世和平的时刻,依然需要媒体记者深入践行“四力”,挖掘更多的英雄面孔唤起时代的记忆。

是记者,也是战士。

那些难以忘怀的 “战斗”

天安门城楼下300米的路,是阅兵官兵“战斗”的场地;将盛典的每个精彩细节都写入历史,就是媒体记者的“战斗”任务。

“何其幸运,在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何其幸运,能用我的笔,记录下这一切!”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写下的这句话代表了许许多多参与和见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媒体记者的心声。

人民日报社派出84名骨干编辑记者,组成包括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载体在内的报道团队;新华社派出近500名文字、摄影、摄像和新媒体记者组成前方报道团队,向海内外播发各种形式报道1.5万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搭建了由1个总系统、6个分系统共91个机位,以及34个微型摄像机所组成的直播系统,以宏大的视听盛宴向全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盛世盛景……

新时代练兵场上的“战斗”场景,将让多少人永难忘怀。

初秋的凌晨,在天安门广场席地而睡;背着十几公斤重的摄影器材十几个小时不离身;紧盯着解说词精神高度紧张,一动不敢动,即采即发即反馈高强度运转……

相较于战火纷飞中的纸与笔,今天的全媒体作战让媒体记者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间,也让来自中国的声音在世界舞台上传得更为久远。在行业媒体现场观礼区域前,一位外媒记者手持移动自拍设备进行现场报道,他始终用英文重复着一句话:这,太震撼了。

是的,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用70年的奋斗才换来了今天的震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仍将并肩前行。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