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2019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文明融合、生活变迁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举行

2019-10-14 13:15 人民网-传媒频道  

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2019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文明融合、生活变迁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河北大学联合主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和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协办。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立海教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熊澄宇教授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景明主持开幕式。本次论坛共有五场主旨演讲和六场平行分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博士生、优秀硕士生齐聚雄安新区,讨论传播学议题。

图为开幕式主席台

杨立海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北大学近百年来的历史长卷、学校现状和两大学科群建设规划及新闻传播学院辉煌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世界正在开启万物互联、信息相同的新时代。这次技术变革不仅是之前工业社会的延续和提升,更是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巨大变革。

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2019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文明融合、生活变迁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河北大学联合主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和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协办。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立海教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熊澄宇教授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景明主持开幕式。本次论坛共有五场主旨演讲和六场平行分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博士生、优秀硕士生齐聚雄安新区,讨论传播学议题。

图为开幕式主席台

杨立海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北大学近百年来的历史长卷、学校现状和两大学科群建设规划及新闻传播学院辉煌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世界正在开启万物互联、信息相同的新时代。这次技术变革不仅是之前工业社会的延续和提升,更是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巨大变革。

韩立新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汇报了大会的筹备情况,介绍了新闻传播学院的基本情况,针对此次论坛,他指出,雄安新区是个具有英雄传统的地方,也是传播研究的富矿,目前雄安正在构建高起点的城市传播和社会变迁新图景,值得大家关注。

熊澄宇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会的发展历史,汇报了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同时公布了参加大会论文的各项评奖细则,并现场向与会嘉宾和全体学者发出了下一届传播学论坛的邀请,他希望将传播学研究会办成一个开放共享的学术平台。

图为开幕式现场

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围绕“中国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展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贵,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陈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胡百精,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隋岩,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支庭荣分别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喻国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会长张昆,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邵培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隋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胡百精,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韦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等40余名国内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做了发言。

图为熊澄宇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熊澄宇教授以《中国传播学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题发表演讲,详细梳理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分析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横向拓展,如文化认同、国家形象、公共关系等方面。熊澄宇教授指出,随机抽样、经典实验设计等传统研究方法依旧经典,大数据时代传播学研究方法有了新的变化,例如,从问卷调查到自然数据、从抽样调查到海量数据、从内容分析到文本挖掘、从控制实验到互联网实验。此外,熊澄宇教授从“政、产、学、研”四方面分析了传播学研究应用领域的新拓展。关于传播学的发展动因,熊澄宇教授认为,传播学发展的动因可以归纳为新问题、新技术、新需求以及跨学科,传播学面临着学科重新融合、重新交叉的历史使命,传播学一开始就是融合学科,但今天我们把传播学越分越细,对传播学到底是利还是弊?我们可能需要思考“今天”传播学的跨学科和融合发展。此外,熊澄宇教授从学者和学界的角度提出了传播学研究的十个学术前沿课题。

关于传播学的发展,熊澄宇教授认为,作为学科的传播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最大的学科之一,需要从史、论、方法、应用四个方面梳理和建构;作为科技的传播学,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推动的新媒体不断迭代导致了整个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重建;作为文化的传播学,应把文化多样性放在传播学思考体系中。熊澄宇教授指出,传播现象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们研究传播学要分清“术”和“道”的关系,从道的角度去关注传播学对社会和人的贡献。传播学学者可以从传统的学术概念、方法和理论,拓展到人的观念、行为和态度,以确定传播学的时空坐标和发展方向。

图为喻国明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会长喻国明教授以《5G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系统重构》为题发表了演讲,着重分析了技术逻辑主导下传播要素的全面变革。喻国明教授认为,5G技术属于革命性技术,是对信息网络所链接的所有关系的重组。5G技术正在具体的传播学研究领域改变着“媒介、传播者、内容、受众”这四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

喻国明教授提出“算法即媒介”的观点,认为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的内外因素的深度链接与“跨界整合”,也必然带来对于媒介自身定义的改变。视频开始逐渐介入社会影响力的中心,以视频为代表的非逻辑方式或成主要社会表达。喻国明教授指出,未来传播学体系的基本学术架构应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技术对传播的规定即“电信传播学”。在电信传播的基础上,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沟通媒介,用各种媒介符号进行相应表达,表达中就含有“场景”这个未来最为重要的概念,由此提出未来传播学发展的第二层次,即“符号传播学”。第三层次为“人际传播学”,在广义的人际传播学之上还有第四层次,即“人机传播学”。传播过程所联结的要素、资源越来越多,它所涉及的领域以及相应的规律机制就越来越多,所以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共同协同来完成问题的解读与解决。

图为张昆教授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昆教授以《关于寰球民意指数的几点思考》为题,围绕“为什么要进行寰球民调、寰球民意的内涵、如何实施寰球民调以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四个方面展开演讲。张昆教授指出,在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背景下,国家的行为往往由民意来决定,民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之间的博弈不仅仅取决于物质力量,而且取决于民意。通过科学调查,掌握第一手民意数据,有利于为政治战略决策提供服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会成为国家的外交、国际政治、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图为邵培仁教授发言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做了题为《中国阅兵: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媒介景观》的演讲。他提出,阅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公开传播。中国阅兵是一种具有浓厚的“非战”和“止战”意味的和平传播。中国阅兵也是一种著微结合、张驰有度、刚柔相济的智慧传播。阅兵传播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媒介尺度两端互动关系的关节点和临界点,阅兵前要将媒体的能见度控制在最低点;阅兵仪式中可以多角度呈现、多层面展示、多媒体传播,保持一定的神秘性和模糊性,不能事无巨细的报道和解说;阅兵后还要合理控制公众的进一步窥视欲望,做好适当的军事保密工作。他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15次国庆阅兵,每次阅兵都是我国最新军事力量的集中展示,中国阅兵一定会越办越好,媒介景观一定会越来越美!

图为隋岩教授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做了题为《传播主体的极端多元化带来资源配置新路径》的演讲。他以一则LV书包的广告为例,讲述吸引女性购买LV书包的关键魅力在于它的符号价值。隋岩教授又以他在新西兰与当地居民的两次对话交流的经历,解析了个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在这些自然化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建造普遍化机制,形成传播的神话。而在互联网阶段,又利用互联网颠覆了传播的神话。隋岩教授举了“APEC蓝”符号传播的例子,说明了符号的变异和传播,这些传播技巧在宏大叙述中起着巧妙的作用。

图为胡百精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做了题为《传播学科建设的未来选择》的演讲。他提出了三个观点:针对传播学的“十字路口”境况,寻找学科开放、共创的可能性,而非像传统时代一样试图构造独立封闭的学科领地;面向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重构传播学知识地图和专业理想、专业抱负训练体系,而非只把传播学视为一个热闹的科研领域,新闻学在人才训练方面要比传播学成熟很多,可为资鉴;三是传播学是人学的研究,要重返人的存在,解释和解决人的基本问题。

图为韦路教授发言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传播学科建设的创新路径》的演讲。他以浙江大学为例,从学科与专业,本学科与外学科,中国与外国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阐述。“传播学从诞生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学科交叉、学科汇聚、学科融合的过程,现在依然如此。”他认为,“学科交叉,要以我为主,一定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指出,中国特色传播学理论体系应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思想和对西方传播理论的延伸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的本土传播实践和全球传播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从最初的引介西方理论,到应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中国传播现象,再到延伸和发展西方理论,最终通过聚焦中国和全球传播实践的原创研究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体系。”

图为韩立新教授发言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关于“传承学”研究的构想——基于马克思恩格斯交往思想的探讨》。主要讲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承观,强调马克思恩格斯所讲述的传播是“传出去”与“传下去”交互进行的,传播不只是同时期的记录,还有跨代的传承。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交往思想指引下建构“传承学”的想法,提出要根植于物质交往之中的传承,克服狭隘地域性的主体以及传承的路径和方式融合在生产中。对于传播学研究,韩立新教授提出四点意义:其一将信息传播置于交往的结构中去考察,信息传播的本源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其二将共时性传播与历时性传承统一起来去考察;其三重新审视“当前性”这一新闻传播的理论预设,发现“所来和所往”的理论意义;其四“传出去”与“传下去”相统一,传播研究从“单维度”向“双维度”范式转换。

各分论坛主要围绕“技术变迁与传播发展”“传播与文明融合”“传播、媒介与生活变迁”“传播话语与权力、货币逻辑的博弈研究”“算法推荐与公民素养研究”“雄安新区发展传播”“信息技术与媒介创意”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

图为分论坛现场

闭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专业委员会还对匿名评审出的参加此次论坛的优秀论文给与了奖励。11日晚,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办公会在雄安新区举行。(文/ 金强 张萌; 图/ 闫春旭 )

图为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

图为论坛合影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