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政>70年70问>文化

为什么“国学热”持续升温?

2019-10-29 10:27 人民网-时政频道  作者:黄维 丁涛 刘婧婷 陈灿

写在前面:国学的概念太大,大到只厘清这个概念就能写本书;国学的概念又太小,小到音韵、训诂、校勘等“小学”科目也是“国学”。绝大多数人与国学的交集更多集中在优秀传统文化上,本文也将在此范畴内展开。

小朋友们着汉服、学礼仪,感受国学魅力。 新华网 王彪摄

“每天三分钟,国学童子功。”随着这句脆生生的童语成为越来越多宝爸宝妈和“小宝贝儿”的口头禅,“凯叔”火了。5年前,前央视主持人王凯以“凯叔”的形象推出经典故事、国学知识等音视频产品。如今,“凯叔讲故事”已成为许多孩子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体验”。

从早些年《百家讲坛》引领经典研读热潮,到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国学热”也成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这背后,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折射出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流传千百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

写在前面:国学的概念太大,大到只厘清这个概念就能写本书;国学的概念又太小,小到音韵、训诂、校勘等“小学”科目也是“国学”。绝大多数人与国学的交集更多集中在优秀传统文化上,本文也将在此范畴内展开。

小朋友们着汉服、学礼仪,感受国学魅力。 新华网 王彪摄

“每天三分钟,国学童子功。”随着这句脆生生的童语成为越来越多宝爸宝妈和“小宝贝儿”的口头禅,“凯叔”火了。5年前,前央视主持人王凯以“凯叔”的形象推出经典故事、国学知识等音视频产品。如今,“凯叔讲故事”已成为许多孩子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体验”。

从早些年《百家讲坛》引领经典研读热潮,到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国学热”也成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这背后,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折射出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流传千百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

涵养民族根与魂

“这都‘9102’年了,还谈国学呢,早过时了!”现实生活中或者网络空间里,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听过这样的声音,但这无法掩盖绝大多数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热爱程度越深。

为啥?“国家发展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把根扎深。这个根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热’升温的本质是文化自信。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根,然后发芽,开花,结果。”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如是说。

蒙曼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郭晓璇摄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为人处世的哲学。礼义廉耻、见贤思齐是我们从小就懂的道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君子处事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老祖宗早就懂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问。老子说道法自然,荀子讲天行有常,都是在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就一定井水不犯河水。在孟子和韩非子看来,只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不涸泽而渔”,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就好。

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法者,治之端也”“人无信不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封面。 资料图

优秀传统文化中,更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尤其是他所引用的古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2015年2月出版发行以来,《习近平用典》第一辑已加印数十次,累计发行200多万册,被译成英、法、俄、日、葡等14种版本;2018年出版的第二辑也已发行近100万册。

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情感归宿,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广泛的认知共识,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当下依然具有生命力、创新力。这既是“国学热”升温的内因,也从源头上说明“国学热”升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花香皆缘内外因

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依然“有用”是内因,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以及高校研究机构的兴起则是“国学热”不断升温的外因。

仓廪实而知礼节。多年平稳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是“国学热”升温的重要前提,但只有前提还不够。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科学院就曾有相应的研究机构。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地高校也纷纷建立国学院、研究所等,这为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营造国学研究氛围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广阔的平台。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17年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尤其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擘画蓝图。多年来,党和国家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一以贯之,一系列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出台、落地,成为“国学热”持续升温的催化剂。

当然,“国学热”的升温,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还是因为她的“大手笔”,2019年,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又火了。连同去年捐赠的1857万元,她将毕生积蓄3568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南开大学。她就是叶嘉莹,那位“除了诗词,别无所长”的老人,那位笑称“自己是中国古典诗词不可救药的苦行僧、传道士”的学者,那位不少人心目中“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今年是叶嘉莹归国执教40周年,叶嘉莹在海内外教书育人几十年,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业已成为加拿大、美国及港台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她和她的弟子,在五湖四海的学生心中,种下中国古典诗词的种子,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律动。

在内因、外因联合驱动之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墙内开花墙外也香,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仅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为中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雅俗共赏巧转身

今年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催生文化综艺市场百花齐放。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文化综艺节目轮番“霸屏”。据统计,2017年,约有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播出,2018年突破了70档。

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00后”古典才女武亦姝,还是“租住床位仰望星空”的外卖小哥,抑或是“四季元老”、北大工科博士陈更,这些普通人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坚守,带给全国观众温暖与感动。

问及《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和打动人心的理由,节目评委蒙曼说:“中国人是背着‘床前明月光’长大的,节目唤醒了中国人身上的文化记忆,激活了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凯叔讲故事”创始人兼CEO王凯做客人民网。 人民网 于凯摄

“国学热”的升温,不只是“大宝贝儿”的文化狂欢,也是“小宝贝儿”的文化盛宴。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王凯与团队打造的《凯叔·声律启蒙》《凯叔西游记》《凯叔·三国演义》《凯叔·诗词来了》等IP产品,让“凯叔”实力“圈粉”,一夜“出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大花园,我们只是开了一扇窗,希望孩子们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王凯说。

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火爆、传统文化产品走俏,既是“国学热”的表现,又反过来助推“国学热”持续升温。新时代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注重雅俗共赏,在与市场和受众的良性互动中,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完成了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华丽转身。

天下大同情怀深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了中华儿女,也孕育了中国开放、包容、共赢的大国气度和博爱胸怀,为全世界和全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

君子和而不同,国之相交亦如是。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与会期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同与会国家代表友好协商,会议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基本准则。今天,当我们回看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智慧依然熠熠生辉。

5月25日,第18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乌克兰赛区决赛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一名选手在才艺表演环节进行书法表演。 新华社记者 陈俊锋摄

达则兼济天下,“一带一路”倡议开启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时代。

“一带一路”倡议发出6年来,“朋友圈”越来越大,释放的红利越来越足。据统计,中国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共建国家的贸易总额超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带一路”不是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和谐共鸣。这既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智慧,也是和和美美、美美与共的胸怀。

天下大同,中国为全人类前景提出中国方案。

2013年3月,习近平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首次出访,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当今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于这一理念,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直言,“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中国人素有“天下”情怀。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我们仿佛看到古人大同世界的构想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引领世界前行的光辉。

今天,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当我们在讨论国学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什么?之于即将启智的孩童,国学是“人不学,不知义”;之于努力奔跑的中国人,国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国学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之于全人类、全世界,国学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天下大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跨越数千年时空的优秀传统文化绝非“药方只贩古时丹”,它将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奔跑追梦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绝的精神动能,它将与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世界、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责任编辑:秦迪)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