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环保

筑牢截污净化最后一道防线

2019-11-04 08:48 中国环境报  

云南省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为加强保护治理,近日,当地政府部门将沿湖剩余的2.2万余人全部搬离岸线保护区,实现了人退湖进,在近百公里的湖岸线上构筑起绿色屏障。

笔者认为,建好环湖保护生态圈,筑牢截污净化最后一道防线,是抚仙湖提升湖泊水环境的有效抓手,也为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抚仙湖保护有以下几方面经验可供借鉴。

一是找准症结调结构。聚焦“湖泊病症”,精准“对症下药”,以削减污染存量,控制污染增量。抚仙湖的水来源仅由降雨径流补给,径流汇水面积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湖周和流域生态承载负荷不断增大,保护形势严峻。这些自然因素决定了抚仙湖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受到污染将难以治理。

为此,云南省编制了《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抚仙湖所在的澄江县合理划定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对湖周边的22个磷矿点进行关停禁采,取缔了船艇和水上飞机。实行流域统一托管,启动环湖生态移民搬迁、环湖截污治污、森林抚仙湖项目建设,湖周的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畜禽规模养殖户也全部退出抚仙湖径流区,耕地实行休耕轮作,拆除塑料大棚,彻底解决了面源污染问题。

云南省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为加强保护治理,近日,当地政府部门将沿湖剩余的2.2万余人全部搬离岸线保护区,实现了人退湖进,在近百公里的湖岸线上构筑起绿色屏障。

笔者认为,建好环湖保护生态圈,筑牢截污净化最后一道防线,是抚仙湖提升湖泊水环境的有效抓手,也为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抚仙湖保护有以下几方面经验可供借鉴。

一是找准症结调结构。聚焦“湖泊病症”,精准“对症下药”,以削减污染存量,控制污染增量。抚仙湖的水来源仅由降雨径流补给,径流汇水面积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湖周和流域生态承载负荷不断增大,保护形势严峻。这些自然因素决定了抚仙湖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受到污染将难以治理。

为此,云南省编制了《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抚仙湖所在的澄江县合理划定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对湖周边的22个磷矿点进行关停禁采,取缔了船艇和水上飞机。实行流域统一托管,启动环湖生态移民搬迁、环湖截污治污、森林抚仙湖项目建设,湖周的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畜禽规模养殖户也全部退出抚仙湖径流区,耕地实行休耕轮作,拆除塑料大棚,彻底解决了面源污染问题。

二是管控空间限开发。按照“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实行最严格的空间管控,严守抚仙湖保护治理的生态红线。全面统筹抚仙湖保护治理和区域发展,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实施大规划大项目带动大保护,积极稳妥、科学有序地推进试验区建设。编制《抚仙湖流域禁止开发控制区规划(2006—2020)》,将抚仙湖流域陆地区域划分为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生态保护区四个区域,并将禁止开发区范围从84.6平方公里扩展到226.96平方公里,开发区总面积缩减到46平方公里。

三是修复生态设红线。严格执行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科学合理规划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用地、城市建设等发展,严格控制取水总量,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损害、降低环境成本、管控环境风险。严守“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环境准入不降低”4条红线。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58.91%,累计退田8000亩、建成人工湿地32块2300余亩、湖滨缓冲带7425亩,完成生态调蓄带8.5公里。以修山扩林、调田节水、控污治河、生境修复、保湖管理五项系统工程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全力打造抚仙湖生态圈,为抚仙湖保持I类水质提供了根本保障。(赵铁元)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滇池管理局

(责任编辑:朱传戈)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