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5 08:21 北京日报
杨先让近照。秦念摄
30年前,杨先让结束了“黄河十四走”,但人们从未忘记他,“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目前正在建投书局国贸店举办,以致敬杨先让一行考察黄河民间艺术的壮举。89岁高龄的杨先让近日还办了一场讲座,谈到剪花娘子时,他依然激动不已。
回忆民间艺术家 他依然感动
杨先让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独家专访,他回忆往事,淡淡述说着“黄河十四走”在他生命中留下的重要印记。
“我这个人哪有什么计划,走黄河也是被逼的。”杨先让说,他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谁知刻了一幅版画,一举成名,阴差阳错到版画系教书。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江丰被错划成“右派”21年后平反,意欲大干一场,着手成立年画、连环画系。杨先让没想到自己被他盯上了,“说实话,我对年画、连环画不感兴趣。”但江丰再三力邀,杨先让耳根子一软就答应了,“我这个人感情用事,又心疼他。”于是,杨先让成为年画、连环画系副主任。
1983年,杨先让远赴美国探望分离40载的父亲,因此接触到众多国外艺术家,也悄然启发了他。杨先让萌发对年画、连环画系“改革”的念头,想引进大民间美术,“回到国内后,我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反对的人很多。”学校勉强答应了杨先让的提议,于1986年成立民间美术系,他却落了个“杨先嚷”的绰号。
杨先让近照。秦念摄
30年前,杨先让结束了“黄河十四走”,但人们从未忘记他,“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目前正在建投书局国贸店举办,以致敬杨先让一行考察黄河民间艺术的壮举。89岁高龄的杨先让近日还办了一场讲座,谈到剪花娘子时,他依然激动不已。
回忆民间艺术家 他依然感动
杨先让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独家专访,他回忆往事,淡淡述说着“黄河十四走”在他生命中留下的重要印记。
“我这个人哪有什么计划,走黄河也是被逼的。”杨先让说,他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谁知刻了一幅版画,一举成名,阴差阳错到版画系教书。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江丰被错划成“右派”21年后平反,意欲大干一场,着手成立年画、连环画系。杨先让没想到自己被他盯上了,“说实话,我对年画、连环画不感兴趣。”但江丰再三力邀,杨先让耳根子一软就答应了,“我这个人感情用事,又心疼他。”于是,杨先让成为年画、连环画系副主任。
1983年,杨先让远赴美国探望分离40载的父亲,因此接触到众多国外艺术家,也悄然启发了他。杨先让萌发对年画、连环画系“改革”的念头,想引进大民间美术,“回到国内后,我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反对的人很多。”学校勉强答应了杨先让的提议,于1986年成立民间美术系,他却落了个“杨先嚷”的绰号。
“光嗓门大不行,我感觉我不懂,就逼着自己要去考察。”杨先让回忆,当时选择黄河,是看重黄河流域独具魅力的中原文化。“第一走”是在1986年,一行8人集体出动,开始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而用的是杨先让“化缘”来的钱。“两个月走下来,我们都像是‘出土人物’,脸晒得黝黑。那一路,更交织着兴奋、悲伤、失望,常常是千辛万苦打听到一位民间艺人,结果要么是两个月前死了,要么是留下的东西在坟上烧了。”
从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这一走就走了十四回,盘点民间艺术家时,他至今如数家珍。“咸阳旬邑的库淑兰是我发掘的一号种子,太令人感动了,这是个大艺术家,这就是民间的齐白石、民间的徐悲鸿、民间的梅兰芳。”他至今难忘步入库淑兰家的震撼,她披了一件破衣服,身后的窑洞却像殿堂一样辉煌。他说,自己是艺术家,库淑兰也是艺术家,生活却有天地之别。“但她剪的东西全是乐观的,她是童养媳,就想象结婚的时候骑着大红马。”
从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一行人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在走访中积累了上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20多万字的文本。时至今日,杨先让说,谁想到要出书呢,谁想到 “黄河十四走”后来被叫得那么响呢。他更不会想到,《黄河十四走》在大陆全貌首版,竟然等了25年。
25年后 《黄河十四走》大陆首版
“当年我每天睡觉之前都要写日记,多少人去,访问了谁,有什么收获都记录下来。”而台湾《汉声》杂志总策划黄永松正是看了杨先让的日记,才获知走黄河竟有“十四回”。
杨先让一行走黄河,黄永松早已了如指掌,“我们一走完,他就说,杨老师,你走了那么多次,你能不能写?”杨先让记得,在他家里,《汉声》杂志社一下子来了6个人,他们一起启发他。此后,杨先让断断续续写了一年,一同走黄河的女儿杨阳也帮着整理。杨先让交稿时忐忑极了,没想到对方说:“写得太好了。”接下来,《汉声》人仰马翻地忙乎了4年,该书于1993年出版。“这套书共3本,叫《黄河十四走》,我当时想这名字多难听,没想到后来叫响了。”
这套书详述了安塞腰鼓、汉画石像、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等。就在这套书面世前,杨先让一生的至暗时刻接踵而至,他苦心经营的民间美术系撤销了,“我感觉这么做很不够朋友,我还在这里干嘛。”杨先让1992年到了美国,这一走就是16年。
在美国,《黄河十四走》引起的轰动却是他始料不及的。“看到《黄河十四走》,科学家顾毓秀都傻了。”杨先让说,作家白先勇“走后门”搞到一套,还高兴地打电话向他报喜。物理学家朱经武则郑重捧来一套书求签名,还请杨先让给他的孩子们讲讲,“他说,这是老祖宗,这是传家宝。”在美国的16年,杨先让通过展览、讲座的方式传播、展示中国民间美术,他收藏的中国剪纸、虎头鞋、长命锁、肚兜,迷倒了无数外国人。他刮来的一股中国民间艺术旋风,也成为“黄河十四走”在海外的全新延续,岌岌可危的中国民间艺术也由此更加光亮地走向世界。
尽管如此,这套《黄河十四走》真正在大陆全貌首版竟然已是25年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人多马曾是一位媒体记者,多年前,他被杨先让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从此与老人结缘。多马投身出版业后,做了一套在好书榜频频现身的《杨先让文集》。多马说,他一直有出《黄河十四走》的念头,但当他联系黄永松时,一度被认为是骗子。直到他带着《杨先让文集》来到《汉声》北京编辑部时,黄永松才彻底改变了主意,一拍大腿说:“《黄河十四走》让他做!”
历经胶片转数码、编辑、排版、印刷等艰辛过程,《黄河十四走》最终于去年7月在大陆首版。
杨先让说,有记者曾经问他一头扎进民间美术里,不靠卖画赚大钱,会不会后悔。他回答说,“我从来没想过用画去发财。”
“我们是中国人!”为了保留中华民族的根脉、中华文化的血脉,杨先让无怨无悔。他说,他所做的一切可以告慰自己的老师徐悲鸿,可以告慰昔日的老院长江丰,“徐悲鸿活着的话,会给我一个大奖。江丰活着的话,也会给我一个大奖。”(记者 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