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环保

大数据视角下的城镇化报告《迁徙的人 变动的城》发布

2019-11-11 09:22 人民网-环保频道  

日前,《迁徙的人 变动的城——大数据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化》新书,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银色大厅发布。自2015年以来,国研中心宏观经济部与百度地图持续深化合作,形成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研究中国城镇化的多份专题报告,并汇集成此书正式出版。

《迁徙的人 变动的城》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通过“迁徙的人”研究分析“变动的城”,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城镇化进程。

报告中,有十个代表性观点——

观点一:我国密度法城镇化率高于行政区划法城镇化率。运用大数据测算的城镇化率更敏锐地捕捉了中国人口分布的新特征。基于行政区划的城镇化率统计方法,面临人口统计地和常住地不一致的问题,对人口实际分布动态的反映并不充分。本书利用慧眼常住人口大数据,测算出基于人口密度标准的城镇人口比重比基于现有行政区划方法的城镇化率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

观点二:依托大数据更能识别真实的城市群分布。依托大数据能更精准地识别出我国17个城市群。基于百度迁徙数据、慧眼常住人口密度数据、夜间灯光数据,识别出的17个城市群空间范围普遍要大于规划城市群。而“十三五”规划的19个城市群中,部分城市群人口集聚功能并不明显。

观点三:西北缺少一个具有带动力的城市群。基于日间人口流动数据估测了我国城市群的辐射范围。京津冀辐射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长三角主要辐射华东和华中地区,珠三角主要辐射华南和华中地区,成渝城市群则对西南地区有较好的辐射作用,但西北方向缺少一个较强、有带动力的城市群。

日前,《迁徙的人 变动的城——大数据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化》新书,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银色大厅发布。自2015年以来,国研中心宏观经济部与百度地图持续深化合作,形成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研究中国城镇化的多份专题报告,并汇集成此书正式出版。

《迁徙的人 变动的城》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通过“迁徙的人”研究分析“变动的城”,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城镇化进程。

报告中,有十个代表性观点——

观点一:我国密度法城镇化率高于行政区划法城镇化率。运用大数据测算的城镇化率更敏锐地捕捉了中国人口分布的新特征。基于行政区划的城镇化率统计方法,面临人口统计地和常住地不一致的问题,对人口实际分布动态的反映并不充分。本书利用慧眼常住人口大数据,测算出基于人口密度标准的城镇人口比重比基于现有行政区划方法的城镇化率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

观点二:依托大数据更能识别真实的城市群分布。依托大数据能更精准地识别出我国17个城市群。基于百度迁徙数据、慧眼常住人口密度数据、夜间灯光数据,识别出的17个城市群空间范围普遍要大于规划城市群。而“十三五”规划的19个城市群中,部分城市群人口集聚功能并不明显。

观点三:西北缺少一个具有带动力的城市群。基于日间人口流动数据估测了我国城市群的辐射范围。京津冀辐射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长三角主要辐射华东和华中地区,珠三角主要辐射华南和华中地区,成渝城市群则对西南地区有较好的辐射作用,但西北方向缺少一个较强、有带动力的城市群。

观点四:北京和上海都市圈人口分布呈现“内极密外极疏”和时空失衡的特征。利用街道人口和地理信息数据,比较北京、上海、东京和纽约都市圈内部的人口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北京和上海中心城区拥挤效应较高,居间和外围区域集聚效应不足,昼夜人口差异大,在整体人口密度不太高的情况下,产生较为严重的“城市病”。

观点五:大数据显示首都功能疏解正在取得初步成效。北京的城六区人口占比从57.8%降至56.6%,郊区人口集聚度的提升速度明显快于城六区,郊区高密度区域的增速是城六区的2倍。环京地区人口呈现出“城六区-北京郊区-环京县”阶梯式疏解。借助人口密度大数据分析了北京市人口高密度区域的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每平方公里大于2.5万人的高人口密度区共集聚了517.1万人口,占全北京人口的21.7%,在5-20公里圈层范围最为集中,且与轨道交通走向有密切关联。2017年,33个挂账村所属的22个行政村镇总人口为327万人,已较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下降32万人。

观点六:推动都市圈发展是缓解高房价难题的可行之道。在我国都市圈内部,人口分布总体呈现内密外疏的格局,但周边县市内部也存在不少业已成型的高密度板块,未来可能成为中心城市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载地。

观点七:城市人口增长由“南北均衡”转向“南快北慢”。我国城市之间的人口分布和日间人口流动呈现集聚和分化特征。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增长由“南北均衡”转向“南快北慢”,南部地区新增人口占全国的比重近八成。华东、华南日间人口流动规模高,一线和二线城市活跃度优势明显,发达城市群内部流动性高,后发城市群外部流动性高。

观点八:大城市46%的外来人口来自三线城市。借助春节期间人口迁徙揭示了我国城市间经济联系特征。从城市间来看,北上广深外来人口主要来自三线城市,中西部省会城市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省内,三线城市流出人口的46%进入北上广深和省会城市,2018年沿海劳动力密集产业集中城市的人口回流减少;从人口流动驱动因素来看,一线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明显,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就业驱动模式,而三线和四线城市不但没有起到人口集聚的作用,还存在明显的人口流失。

观点九:低出生率和劳动力净输出共同解释了东北人口减少。东北三省人口绝对数量出现下降,人口占全国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东北三省的生育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出生率解释了2/3以上的人口占比下降。通过大数据观测,东北劳动力净输出规模在100万人以上,构成东北人口减少的另一重要因素。

观点十: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基本呈现倒U型的关系。随着城市发展,各城市之间的人口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就目前来看,地区间不平衡的状态依然在持续。短期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网络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人民日报记者 刘志强)

(责任编辑:孟哲)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