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4 11:51 人民网 作者:王震 翟巧红 陈琦 刘蕊
一根利润仅有“8毫钱”的小吸管,每年创造2亿多元的产值,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一把雨伞,技术创新后在国外能够卖到两三千元;一套东北小镇生产的俄罗斯传统手工套娃,竟能打败外国企业,成为俄罗斯市场的畅销品……
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10多万种商品从浙江义乌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商品,在这里书写着“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传奇。
这传奇背后,既有无数创业者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有中国匠人们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的勇气,更有政府政策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红利。
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湖清门)摄于1982年 义乌市委宣传部供图
“无中生有” “小吸管”藏着大生意
义乌商人,多经历过“鸡毛换糖”的故事。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也不例外,14岁开始走街串巷,卖过牙刷,摆过地摊,做过铁匠,搞过养殖,倒过服装……从事过20多个行业。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楼仲平选择了“一根小吸管”,开启了自己的实业之路,创立“双童吸管”。
一根小吸管能值几个钱?楼仲平算过一笔账:“一根吸管平均销售价在8厘钱,除去生产、销售等成本,纯利润只有大约10%。也就是说,生产一根吸管只能赚0.0008元。”然而,就是这种在普通人看来是“低、小、散、弱”的小商品,却让昔日的卖货郎做成了大生意。
一根利润仅有“8毫钱”的小吸管,每年创造2亿多元的产值,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一把雨伞,技术创新后在国外能够卖到两三千元;一套东北小镇生产的俄罗斯传统手工套娃,竟能打败外国企业,成为俄罗斯市场的畅销品……
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10多万种商品从浙江义乌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商品,在这里书写着“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传奇。
这传奇背后,既有无数创业者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有中国匠人们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的勇气,更有政府政策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红利。
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湖清门)摄于1982年 义乌市委宣传部供图
“无中生有” “小吸管”藏着大生意
义乌商人,多经历过“鸡毛换糖”的故事。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也不例外,14岁开始走街串巷,卖过牙刷,摆过地摊,做过铁匠,搞过养殖,倒过服装……从事过20多个行业。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楼仲平选择了“一根小吸管”,开启了自己的实业之路,创立“双童吸管”。
一根小吸管能值几个钱?楼仲平算过一笔账:“一根吸管平均销售价在8厘钱,除去生产、销售等成本,纯利润只有大约10%。也就是说,生产一根吸管只能赚0.0008元。”然而,就是这种在普通人看来是“低、小、散、弱”的小商品,却让昔日的卖货郎做成了大生意。
勤耕好学、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是义乌人勤劳致富的基石。“人的精力有限,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这是楼仲平面对困难抛出的实干宣言,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吸管虽小,背后的付出却一点也不少。
建设工厂缺少资金,楼仲平不仅把全部积蓄投进去,还关掉了义乌市场一直在盈利的摊位;没有行业标准,只有小学文化的他,自己埋头钻研制定指标、量化参数。1997年10月,由双童公司起草的Q/YCSX01《聚丙烯饮用吸管》企业标准审核通过,成为吸管行业最早的产品标准。
中国制造不缺规模,缺的是精益求精的品质。
“在日本奈良的一家一次性筷子工厂,规模很小,设备也不太先进,但生产出来的一次性筷子却做得像工艺品般考究,包装极为精致,售价更是国内同类产品的100多倍!”
2000年的一次日本之行,让“匠心”这个词烙印在楼仲平心里。之后的十几年里,他始终坚守在“这根吸管”上。
在双童吸管博物馆,楼仲平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陈琦摄
唯有不断的创新升级,才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研究专利产品……如今,走进双童公司吸管博物馆,风车吸管、眼镜吸管、音乐吸管……造型和功能各异的吸管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一根小小的爱心吸管,竟然包含四项发明专利。这支可以两人同时使用,还能防止液体回流导致交叉感染的“网红”吸管,单支竟能卖到10多元。
楼仲平和他的企业,正是“义乌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当今“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
同样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把销往欧洲市场的雨伞标价高达两三千元。通过坚持产品自主设计创新,打造自身品牌,浙江星宝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吉英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她的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周都会有两三个系列的新款。用张吉英的话说,“我们不仅做品牌,还要做顶级品牌。”
就是凭着这股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国的小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越来越火。
“如果在细节上多下些功夫,中国企业一定能开发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经表示,我们不是制造不出与日本同水平的产品,而是我们的厂商在这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下足功夫。现在,大家的消费能力提高了,想用更精致更安全的产品,厂商要研究这种需求,了解用户体验,不能一味地追求低价。
“无奇不有” “小商品”变身大IP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200多万种产品中,有一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套娃很受外国商人喜欢。它们大部分都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尚志市一个叫一面坡的小镇。
这两天,这个小镇还顶着“东北套娃小镇”的名号冲上了微博热搜。
这个小镇三面环山,周边紧邻林区。而俄罗斯套娃的原材料就是这里的桦树和椴树。30多年前,善做木工活的一面坡镇的手工艺人们发现,原来家里平时烧火的树枝都可以制作套娃,成本低廉。于是,心灵手巧的手工艺者们,开始了俄罗斯套娃的制作并逐步形成规模。
一面坡套娃工人正在制作套娃。 任淑芹摄
“目前年产量达1000多万套,年产值近2亿元,约占全国套娃生产销售的90%左右。”一面坡镇产业项目负责人姜贵祥介绍,目前一面坡套娃除了销往国内的义乌、哈尔滨等地,还远销俄罗斯等多个国家。说到这里,姜贵祥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朋友在俄罗斯旅游,在当地买了一个套娃,觉得比国内更精美。结果到家给家人一看,上面清楚地写着“Made in China”,还打着一面坡的标识。
在姜贵祥看来,“套娃小镇”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当地丰富的林业资源,更深层次原因是低廉的人力成本、便利的交通环境和能工巧匠们的创新技术。
目前,一面坡镇有2万多户,其中有1000多户在从事套娃产业。从车、镟、烘干到烙烫、绘画,一个看似简单的套娃生产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而这些工序也已经在当地形成明确的分工。“这也是别的地方轻易模仿不了套娃生产的原因。”姜贵祥介绍,通过这些分工,当地村民也都有了更高的收入。普通绘画女工每月能收入3000多元,而镟工每月最多能拿到10000多元。“他们不用再出去打工,农村妇女在家里就能把钱赚了。”
除了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创新也是套娃小镇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今,为了继续稳住市场,需要“绣花功夫”才能做好的套娃,又被一面坡的工匠们研究出平涂彩绘、烙画烫金、磨砂、烤漆等多个工艺品种。
放眼中国,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那样的“铅笔村”“泳衣市”“袜子城”“吉他小镇”……
同样在尚志,一个元宝村的三条晨光铅笔生产线,年加工铅笔18亿支、铅笔板3000万罗,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和60%。
在辽宁葫芦岛,全球每销售4件泳装,就有1件产自这里,1200余家泳装生产企业云集在葫芦岛兴城市,年产泳衣达到2.2亿件(套);
在浙江诸暨,一个小城包揽了中国70%的袜子、70%的五金管、80%的珍珠;
在广东惠州,惠阳区秋长街道聚集了200多家吉他制造及相关企业,汇聚了120多个自主品牌,这里的吉他产量约占全国的60%、全球的25%,尤克里里的销量更是占到全球的80%……
“如今很多企业开始转向做精做专,一个小而美的企业,也可以把一个小产品做到极致。”华侨大学企业研究院院长陈金龙认为,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小商品生产企业需要摆脱“一定要做大做强”的传统竞争思路,形成一套专而精的成长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义乌‘引商转工’,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依托市场发展小商品加工业,几乎每家的摊位后面都有小作坊,呈现独特灵活的‘前店后厂’模式。” 义乌市市场发展委员会马文良副主任介绍,随着专业化分工,目前义乌有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逾2.67万家工业企业依托市场发展,产业集群轮廓初步显现,涌现出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玩具、拉链、毛纺等16个极具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规模,大辐射”的发展态势。
“点石成金” “小县城”走出大开放
中国的很多小商品发展有着共通的模式: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注入手工艺人们的匠心创新精神、以家庭为单位的加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这些小商品生产经过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又被飞速发展的交通和电商插上翅膀后,便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更多的“隐形冠军”从幕后走向台前。
“早期是靠市场,等到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再来介入打造区域品牌、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升级。”陈金龙认为,中国小商品能够做好做精,一方面,离不开当地的市场环境和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政府正确引导和扶持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外树立区域品牌,做好宣传,对内规范市场管理,做好服务。
1982年,义乌宣布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文件资料。 陈琦摄
“如果农民从事‘鸡毛换糖’或售卖其他小商品能吃饱饭,甚至致富,那就高度契合党中央的精神,就不违法。”
37年前,刚担任义乌县(现义乌市)县委书记的谢高华,顶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压力,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点燃了义乌人奋斗创业的激情。3个月后,谢高华再次宣布 “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高华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回望义乌发展之路,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作用贯穿始终:顶住压力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信用体系促进“以信立业”,“跑一次没办成窗口”为“放管服”改革加码……
在义乌经商,有一个特别的门槛:新入场的经营户必须通过培训才能上岗。培训什么?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
义乌市场每个商铺门上都有标识——政府制发的“诚信商户”小铜牌,上面星星越多,信用越好。用手机一扫商户二维码,就能查到商户信用如何、是否准时发货、有无拖欠工资。信用评级高的商铺,义乌给予低息信用贷款等优惠,等级越高优惠越多。而严重失信者,会受到收回商铺、逐出市场的惩罚。
“在义乌,即使是石头,也有机会发光。”马来西亚籍商人郭集福说,他常驻义乌后的创业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004年,郭集福扎根义乌从事水晶贸易,产品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眼下,他正忙着筹备马来西亚国家馆。他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帮助马来西亚厂家的货物以最实惠的价格、最正规的渠道进入中国,再从义乌卖到全中国、或者全世界。
与此同时,中国产品正在向中国品牌转变,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小商品。
“我们正积极促进市场商品提质创牌。大力推进创新设计进市场,科创产品展示中心、‘浙江制造’功能中心、国际品牌联盟品牌孵化中心等平台进一步发挥好‘创新创意、品牌、质量、标准’的集聚引领作用。”马文良说。
在一面坡,为了防止小企业众多带来的恶性竞争,在镇政府牵头下,当地在2013年成立了套娃协会,让整个产业价格更稳定,并实现技术共享和货源共享。
在国家的支持下,更多“中国制造”正从义乌走向世界。
2011年,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是我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也是浙江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
2014年11月18日义乌至马德里班列首发。 王建明摄
2014年11月8日,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载着82个标箱从义乌出发。截至目前,“义新欧”班列累计往返运行近900列,国内集聚8省市近2000种商品,国外辐射欧亚大陆37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义乌电商交易额达2368亿元,其中,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约占浙江全省的1/2;
2019年10月9日,长三角区域首条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义新欧”(义乌—列日)e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菜鸟号正式开通,跨境电商包裹由义乌直发欧洲。
2019年,一个以网红直播为主题的新“市场”在国际商贸城二区三楼诞生,直播中心共设立22个直播间,邀请网红和经营户同时在淘宝直播平台开启卖货模式。
“无中生有” “无奇不有”是很多人对义乌发展的评价,也是中国小商品市场发展的一个写照。贯穿其中的,则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以政府“有形之手”匹配、引领市场“无形之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的小商品正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向线上线下融合、进口出口联动,让更多的中国制造从义乌、从惠州、从黑龙江、从网络上走向全球。从小而美做到全而精,让更多的中国小商品从“隐形冠军”走向世界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