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人民日报整版综述:让评论与时代共生长

2019-11-15 09: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5日 09 版)

以“好声音”赢得共鸣 以“好观点”凝聚共识

——2019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盛玉雷 何鼎鼎

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如何提升思想性,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党报评论员怎样增强“四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11月12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和解放日报社承办的第四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围绕“让评论与时代共生长”这一主题,来自中央媒体、全国各省级党报、相关新媒体的代表齐聚一堂,深入交流、相互切磋、共商未来。

“作为媒体的灵魂和重器,作为媒体思想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具体承载,评论在举旗定向、担负使命、展现形象、凝聚人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咏雷在致辞中这样判断。“无论渠道怎么改变、平台怎么拓展、形式怎么创新,党报评论都应该是‘有思想力的评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首映在演讲中给出这样的思考。

内容为王,赢得发展新优势

党报评论员,手握的是金话筒;党报楷体字,写下的是大文章。近些年来,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解放日报“申言”,湖南日报“晨风”,新华日报“苏言”……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中央媒体、省级党报推出大型政论栏目、打造重磅评论品牌,占领舆论制高点。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陈家兴认为,面对舆论格局的深刻调整,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党报评论的分量更重了、作用更大了、影响力更强了。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芸表示,我们要有能力看透表象、看懂问题,坚持进行理性而有价值的思考,做体现价值观的传播。

全媒体时代,众声喧哗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需要有价值的“主心骨”,党报评论要“生产更多有思想力的观点产品”。这样的声音,得到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

守正创新,激发评论思想力

评论合为时而作。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怎么言说,事关舆论导向,影响世道人心。“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山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张巨霖说。

思想以内容为承载。“无论技术手段、传播渠道怎么变化,撰写优质评论内容,永远是评论工作者的看家本领”,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晓明这样认为。一年来,各家媒体在挖掘评论内容上继续发力,不少媒体都开设了“现场评论”专栏,鼓励评论员到现场去,“以事见义、以义讲理、以理服人”。

好思想也需要传播力。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姜明认为,文风很重要,“好文风不应该有距离感”,“要提倡短活新实的文风,让观点潜移默化、入脑入心”。江西日报社副社长衷淑英则认为,既要以专业视角解读事实、以逻辑力量纠正谬见、以理性态度帮助受众寻求解决问题路径答案,也要坚持在题材选择、语言表达、传播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创新。

融合发展,探索评论新蓝海

试水短视频、上线直播、尝试虚拟主播……近年来,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已成为各家媒体的共同努力方向。

技术还需要与平台耦合。字节跳动副总编辑郎峰蔚展示了这样一个数据:在头条号上,读者对优质评论类文章的平均阅读进度为86.6%。在她看来,优质内容一定会有人看,平台有责任“发现和挖掘优质评论创作者、支持高水准评论内容分发、鼓励严肃深度阅读”。腾讯新闻编委魏传举同样认为,一方面平台有很强的塑造内容形态的能力,另一方面,权威媒体的评论产品有权威性、专业性、思想性,“两者联动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

面对新媒体冲击、舆论格局的重塑,传统媒体的发力点在哪?在重庆日报社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看来,“仅仅抓内容质量是不够的,而应该让政策、内容、技术、平台、资金、人力形成良性运转的闭环”“要借鉴管理学思维”。

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已举办了四届。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主流媒体还是商业平台,有一种共识:要以“好声音”赢得共鸣,以“好观点”凝聚共识。统筹评论力量、壮大主流声音,成绩已经不小,任务依然艰巨,未来空间很大,融合没有终点。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5日 09 版)

以“好声音”赢得共鸣 以“好观点”凝聚共识

——2019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盛玉雷 何鼎鼎

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如何提升思想性,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党报评论员怎样增强“四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11月12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和解放日报社承办的第四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围绕“让评论与时代共生长”这一主题,来自中央媒体、全国各省级党报、相关新媒体的代表齐聚一堂,深入交流、相互切磋、共商未来。

“作为媒体的灵魂和重器,作为媒体思想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具体承载,评论在举旗定向、担负使命、展现形象、凝聚人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咏雷在致辞中这样判断。“无论渠道怎么改变、平台怎么拓展、形式怎么创新,党报评论都应该是‘有思想力的评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首映在演讲中给出这样的思考。

内容为王,赢得发展新优势

党报评论员,手握的是金话筒;党报楷体字,写下的是大文章。近些年来,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解放日报“申言”,湖南日报“晨风”,新华日报“苏言”……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中央媒体、省级党报推出大型政论栏目、打造重磅评论品牌,占领舆论制高点。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陈家兴认为,面对舆论格局的深刻调整,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党报评论的分量更重了、作用更大了、影响力更强了。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芸表示,我们要有能力看透表象、看懂问题,坚持进行理性而有价值的思考,做体现价值观的传播。

全媒体时代,众声喧哗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需要有价值的“主心骨”,党报评论要“生产更多有思想力的观点产品”。这样的声音,得到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

守正创新,激发评论思想力

评论合为时而作。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怎么言说,事关舆论导向,影响世道人心。“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山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张巨霖说。

思想以内容为承载。“无论技术手段、传播渠道怎么变化,撰写优质评论内容,永远是评论工作者的看家本领”,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晓明这样认为。一年来,各家媒体在挖掘评论内容上继续发力,不少媒体都开设了“现场评论”专栏,鼓励评论员到现场去,“以事见义、以义讲理、以理服人”。

好思想也需要传播力。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姜明认为,文风很重要,“好文风不应该有距离感”,“要提倡短活新实的文风,让观点潜移默化、入脑入心”。江西日报社副社长衷淑英则认为,既要以专业视角解读事实、以逻辑力量纠正谬见、以理性态度帮助受众寻求解决问题路径答案,也要坚持在题材选择、语言表达、传播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创新。

融合发展,探索评论新蓝海

试水短视频、上线直播、尝试虚拟主播……近年来,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已成为各家媒体的共同努力方向。

技术还需要与平台耦合。字节跳动副总编辑郎峰蔚展示了这样一个数据:在头条号上,读者对优质评论类文章的平均阅读进度为86.6%。在她看来,优质内容一定会有人看,平台有责任“发现和挖掘优质评论创作者、支持高水准评论内容分发、鼓励严肃深度阅读”。腾讯新闻编委魏传举同样认为,一方面平台有很强的塑造内容形态的能力,另一方面,权威媒体的评论产品有权威性、专业性、思想性,“两者联动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

面对新媒体冲击、舆论格局的重塑,传统媒体的发力点在哪?在重庆日报社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看来,“仅仅抓内容质量是不够的,而应该让政策、内容、技术、平台、资金、人力形成良性运转的闭环”“要借鉴管理学思维”。

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已举办了四届。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主流媒体还是商业平台,有一种共识:要以“好声音”赢得共鸣,以“好观点”凝聚共识。统筹评论力量、壮大主流声音,成绩已经不小,任务依然艰巨,未来空间很大,融合没有终点。

 

生产更多有思想力的观点产品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张首映

全媒体时代,众声喧哗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需要有价值的“主心骨”。对于党报评论来说,内容优势,最根本的就是思想优势。无论渠道怎么改变、平台怎么拓展、形式怎么创新,党报评论都应该是“有思想力的评论”。

有思想力的评论,离不开理论的导航,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离不开价值的锚定,以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为己任,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离不开见解的深刻,在聆听时代、观察时代、把握时代中,形成明晰的洞见、独到的创见、卓著的远见;离不开专业的景深,给人以信息的增量、知识的增量、思想的增量。

党报评论员需要生产更多有思想力的观点产品。第一,以政治判断提升思想引导力,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智慧,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第二,以议题设置提升思想引领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用主流的观点引导社会认识。第三,以问题导向提升思想解释力,对困扰人心的事件现象及时发声,对扰乱人心的歪理邪说敢于亮剑。第四,以创新表达提升思想感染力,多一些发现创新,多一些真知灼见,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做到真正深入人心。

新闻观教育要用好实践经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米博华

尽管舆论多元多样,但总体趋势是,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发展信心增强、进一步开放形成共识。这都离不开党报评论发挥特殊作用。

新闻学院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逐步建立起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的主体性地位。主题宣传和舆论斗争,不仅为评论工作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也为新闻评论教育提供了生动案例,要充分发掘好、利用好这些资源。

在坚守中充分运用新媒体实现评论工作创新。导向正确是前提,要推动深度融合,利用访谈、对话、论坛等视频音频获得大流量的传播效果。

在学界和业界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更多契合点,解决新闻教育与新闻实务脱节的问题。打通学界和业界的藩篱,共同打造以党报主流媒体和高校新闻教育共同参与的新闻评论联动、联合、联盟机制,发挥评论队伍的整体力量。

发出党报评论“好声音”

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李 芸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当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解放日报历来注重言论引领,近年来率先探索“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在此过程中,评论要起到“定盘星”“压舱石”作用,努力发出代表主流价值、体现舆论引领作用、具有专业水准思想价值、沟通公众收获信任的“好声音”。

党报评论发出“好声音”,重在问题意识,贵在守正创新。要坚守本位,权威准确地宣传好、阐释好中央的大政方针、市委的决策部署;要锐意创新,对“传统题材”尝试“新型表达”“多种传播”;要积极引导舆论,对热点事件及时发声,提供有深度、有见地、有风格的观点。

党报评论发出“好声音”,应能拨云见日。这就要有能力看透表象、看懂问题,坚持进行理性而有价值的思考,让“主流观点”讲出深度、讲出思想。

守正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 陈家兴

进入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的分量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作用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影响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可以说,全媒体时代,是党报评论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的时代,是党报评论人抓住机遇实现光荣与梦想的时代。

固本强基,重在“正心”。党的创新理论博大精深,党中央的大政方针高瞻远瞩,关键要领会深、把握稳,结合实际准确解读中央精神,做到简明精练,入脑入心。

引导舆论和思潮是党报评论的重要职责,要把握舆论传播规律,掌握时度效的艺术,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牢牢占据舆论制高点。

党报评论要着眼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关切、现实关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重大主题评论铸牢理想信念,以重大关切的议程设置引领价值理念,以重大典型评论引导道德观念,实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

在历史中寻找现实逻辑

经济日报社评论理论部常务副主任 齐东向

党报的评论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舆论环境越是纷繁复杂,党报评论越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把旗帜高高地举起来。而怎样把主旋律体现到党报评论中?必须是学习、钻研、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尤其是学习,既要向群众学、向实践学,更要向历史学。用中外历史的视野、古今对比的眼光,使党报文章有时空的纵深感,有思想深度和理性思考,有历史的脉络和规律的总结。

历史给了我们写好评论的坐标,既找到自己的位置,也知道未来该怎么办。历史对于我们科学判断形势、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进而有利于更好地树立大局观。历史观和大局观决定我们站立的高度,站得越高、视野就越广阔,就越明白我们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最根本、最长远、最大的利益所在,越有助于分析、判断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对未来的发展,我们既要有现实紧迫感,也要从历史中找到信心和耐心。

坚守评论的初心

光明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 董郁玉

从某种角度而言,评论的初心就是讲理。媒体评论都要讲理,重大主题的评论更是要讲理清晰、透彻,符合逻辑、以理服人。可以说,无论媒体和媒介技术如何发展,评论的呈现方式如何改变,评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所包含的道理和逻辑。

在社交媒体介入公共生活的时代,点击率与评论的讲理能力、水平和方式联系在一起。即使在人声鼎沸的舆论环境下,能够“曲高和众”、夺人耳目的评论,还是那些坚持讲理、善于讲理、会讲理、讲好理的文章。文章少理或无理,就没有人或少有人理,辐射范围有限,传播效果寥寥。不讲理或讲不好理的评论,甚至还会给整个平台带来“拒斥”效应——驱离受众远离平台,造成平台传播力的缩水。写好评论、写出讲理的评论、写出讲好理的评论、写出有传播力的评论、写出产生良好社会效果的评论,需要通过具体操作落实在日常评论写作和编审中,把可操作的方式方法融入工作模式,稳定和提高评论水平,保持和扩大传播力。

做精内容 做宽渠道 做强平台

北京日报社总编辑 伍义林

通过变革内容生产关系,立足“做精内容、做宽渠道、做强平台”,就能在融合发展中觅得机遇。

强化核心功能,激扬主流价值。观点生产,需要把握好时度效,关键是做到“三抓”,抓住关键节点集中发声,抓住重要事件引导舆论,抓住错误思潮举旗亮剑,从而以评论做价值增量,以评论来确定基调,以评论来弘扬正气。

强化传播矩阵,发挥融合效应。主流媒体的内容发布,必须有自己的传播阵地。紧跟时事热点、积极引导舆论,在热点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跟进,在众声喧哗中传递党报思考,扩大党报评论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强化能量密度,发扬党报优势。在“全天候24小时”的传播生态下,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要增强选题时效性,将评论生产从以报纸为主转向以新媒体为主。

抓住“关键少数”和引领“最大多数”的统一,使首都党报声音更加响亮,为观点引领打下坚实基础。

镌入时代 写在人心

陕西日报社总编辑 张连业

党报评论在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陕西日报确立“评论立报”理念机制,强化评论内容变革,在重大主题宣传中生产观点、输出价值,举旗亮剑、精准发声,镌入时代、写在人心。

一是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发声,激励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在重大问题上统一认识、引导舆论。二是“评论+”让观点形成二次方效应,以“通讯+评论+漫画”形式推出报道,既有深度又好读易懂。三是“秦评”嘹亮,针对典型事件、普遍现象,刊发“快、准、深”的短评。四是融合发展全面发力,开办“秦评君”公众号,努力打造一个形象鲜明、观点独到、推送及时、公众喜欢的评论新媒体。

评论版是党报重要的观点车间、价值出口。陕西日报评论版强化创新性、突出思想性,追求独家、打造品牌,强调政论政治第一、时评思想至上,从诠释中央精神到关注热点事件,及时把党的声音和正确思想观点嵌入时代信息流,传播力、影响力日益提升。

征服人心在“五度”

当前,党报评论被赋予了重大责任和使命。近年来,湖南日报把评论作为提高舆论引导力和内容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来抓,提出“让言论评论成为党报旗帜上最亮的那抹红色”的响亮口号,强化领导力量,充实评论队伍,扩大评论阵地。

评论合为时而作,评论与时代共生长。新时代,湖南日报的评论着重在三个方面发力: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开展评论,针对当下重大社会问题发声,抓住重要节点推出大型政论。近年来,我们先后推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十篇社论和系列“晨风”文章等有影响的评论。

党报评论要征服人心,一靠说理,二靠表达。为此,我们在“五度”上下功夫:高度,站位要高、视野要宽,胸怀全国与世界;深度,要有深刻的思想、有价值的见解,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锐度,要敢于亮明态度,敢于针砭时弊,不能温温吞吞、四面讨好;鲜度,要针对新鲜事,说出新鲜话,给人新鲜感;温度,评论时要走心,让“笔锋常带感情”。

思在“深”处 行在“融”上

安徽日报社副总编辑 计永超

“深刻”而不“片面”。每逢重大主题报道,从社论、评论员文章,到安正平、江淮时评,我们坚持以“大视角”重要评论举旗定向,以“小切口”短评微论疏路导渠,以“全场”发声引领同频共振。

“深耕”而不“断线”。重大主题宣传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就会出现沙滩流水不到头的情况。评论工作需要在“深耕”二字上下功夫。既大力宣传伟大成就,又坚持问题导向,讲清现实问题,评透问题成因,论好解决之道。

“深行”而不“浅议”。写评论需要迈开双脚,坚定走向田间地头、社区里弄、工厂车间、山川牧场,始终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芬芳作品。

“深融”而不“貌合”。媒体融合成绩斐然,但也面临“融而不合”“似融似合”“半融半合”等问题。着力创新策划、创新内容,让重大主题评论不仅“有意义”,也更加“有意思”,提升“内容魅力”,增加“有效供给”,才能提高重大主题评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更好发挥“网评”特质

人民网常务副总编辑 赵 强

现在正是评论工作最好的时代。读者出现了对信息芜杂的警惕和信息过载的疲劳。对信息的精选、梳理、分析和解读,一定程度上成了受众的“刚需”。同时,公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源于舆论描摹的“拟态环境”,如何提升这种描摹的精准度、真实性和方向感,需要评论加以厘清、引导和校正。

现在也是评论工作充满挑战的时代。舆论传播社交化、移动化、可视化倾向日益凸显,评论的打开场景、受众特征与呈现方式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评论工作须因时而变、因势而变,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评论的时代书写出时代的评论。

一篇好的评论,至少应该包括这些方面:找准针对性,尊重合理性,提出建设性,增强可读性。人民网评有这么几点经验:一是小切口见大主题,二是大白话说大道理,三是融合促进新发展。坚守“人民”初心,发挥“网评”特质,为人民立言、赢人民信任,以主流声音引领网络空间的众声喧哗,是人民网评的根本宗旨和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白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