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环保

加强协同破解产业退城搬迁中的邻避问题

2019-11-15 14:08 中国环境报  

近日,据媒体报道,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拟从邢台市区搬迁至本市新河县,新落户点距离衡水市冀州区3.4公里,距离衡水湖湿地保护区边界30公里,这一动议引发衡水市强烈反弹和社会广泛关注。

将本行政区内的污染企业迁往边缘地区引发省际或市际纠纷,出现“邻避”问题,这一事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并非个案,值得深思。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远超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了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特别是城市建成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各地在实施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化解、行业提标改造的同时,普遍把大气重污染产业退城搬迁作为一项重要举措。

在此过程中,各地普遍将本行政区域内的边缘区县作为重污染企业搬迁目的地。之所以如此,一是受“行政区经济”影响,各地都不希望纳税大户流失;二是边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相对较低,重污染企业对当地仍有较大吸引力;三是将该类企业布局在边缘区县对本行政区的污染影响最小。

然而,各地将本行政区内的污染企业迁往边缘地区极易引发省际或市际纠纷,出现“邻避”问题。例如,河北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老区焦化退城进园产能置换项目拟淘汰邯郸主城区内6座焦炉,转而在南部距离河南安阳边界5公里、距离安阳市建成区20公里处的磁县循环经济煤化工产业园区内减量置换2座焦炉。项目建设虽然有助于改善邯郸市空气质量,但由于新厂址位于安阳市上风向,在环评阶段引发河南省强烈反弹。

如何破解重污染产业退城搬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邻避”问题,并以此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近日,据媒体报道,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拟从邢台市区搬迁至本市新河县,新落户点距离衡水市冀州区3.4公里,距离衡水湖湿地保护区边界30公里,这一动议引发衡水市强烈反弹和社会广泛关注。

将本行政区内的污染企业迁往边缘地区引发省际或市际纠纷,出现“邻避”问题,这一事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并非个案,值得深思。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远超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了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特别是城市建成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各地在实施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化解、行业提标改造的同时,普遍把大气重污染产业退城搬迁作为一项重要举措。

在此过程中,各地普遍将本行政区域内的边缘区县作为重污染企业搬迁目的地。之所以如此,一是受“行政区经济”影响,各地都不希望纳税大户流失;二是边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相对较低,重污染企业对当地仍有较大吸引力;三是将该类企业布局在边缘区县对本行政区的污染影响最小。

然而,各地将本行政区内的污染企业迁往边缘地区极易引发省际或市际纠纷,出现“邻避”问题。例如,河北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老区焦化退城进园产能置换项目拟淘汰邯郸主城区内6座焦炉,转而在南部距离河南安阳边界5公里、距离安阳市建成区20公里处的磁县循环经济煤化工产业园区内减量置换2座焦炉。项目建设虽然有助于改善邯郸市空气质量,但由于新厂址位于安阳市上风向,在环评阶段引发河南省强烈反弹。

如何破解重污染产业退城搬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邻避”问题,并以此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统一编制区域重点产业规划。重化工业规模太大且布局不合理是造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对此各省、市大多已经提出了产业退城、提标改造等要求和时间表。为了减轻“邻避”问题和优化产业布局,统一编制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很有必要。

具体而言,要做好重污染产业的布局规划。基于区域污染传输规律和联防联控要求,从整个区域尺度明确重污染产业的布局要求,特别是要划定重污染产业不得进入的区域。做好产业集群建设规划。从区域产业链构建和产业集群建设的角度出发,统筹重化工业布局和发展问题,在控制污染的同时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产业布局调整要和运输体系相匹配,与 “公转铁”规划统筹考虑。通过统一

规划明确行业准入要求。包括能源效率、污染防控等,提升区域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编制规划推动一批重污染产业向域外转移。

二是统一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尽管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统一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具有广泛共识,但迄今为止仅限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并且进展缓慢。对此,应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更大范围内统一标准。优先统一重点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除了应制定适用本区域的清洁生产标准外,更应在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上统一。

三是健全区域环评会商制度。原环境保护部2015年颁布了《关于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的指导意见(试行)》,对规划环评会商职责、范围、程序等做出了规定,然而迄今为止成功实施的案例寥寥无几。对于建设项目环评会商,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文件规定。

对此,应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提出开展建设项目环评会商的要求。细化目前的第二十三条规定,提出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应该首先开展环评会商。将建设项目环评会商要求写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并进一步明确环评会商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环节。制定明确的建设项目环评会商实施办法,夯实其可操作性,提高其执行率。

四是优化区域大气监测布点。由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已经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因此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大气环境监测站点周围的污染防治工作。省、市交界地带由于监测布点很少甚至没有,难以引起地方重视,这也是此轮产业退城搬迁过程中大量重污染产业选择向边界附近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应考虑在省(市)交界地带增加国控和省控大气监测点位,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同时边界两侧政府部门共享对方区域环境监测实时数据。建立省(市)边界两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并实现两侧环境管理部门数据共享。

五是开展区域大气战略环评。为了加强区域统筹,除了编制区域重点产业规划外,还可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专项战略环评,摸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火电等产业布局现状及其主要问题。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市范围内系统模拟和准确识别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弱扩散区、布局敏感区和受体敏感区,分析产业布局现状及其调整与上述区域的协调性,为各地优化产业布局提供指引。

六是加强“三线一单”工作对接。准入单元划分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顶层设计衔接,特别是在大尺度功能分区上保持协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三线一单”工作组应加强协调,在评价方法、单元尺度、划分标准、准入原则等方面保持协同。“三线一单”成果形成后,要对省(市)界两侧单元的准入清单进行对接,推动产业空间和环境空间协调、连续,从源头上防止跨界污染问题的出现。(耿海清 余剑锋 李博)

(责任编辑:朱传戈)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