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9 08:15 光明日报
随着卫星遥感等数据越来越丰富,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数字化,数字地球成为人类研究地球、科学利用和保护地球的重要工具。18日,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并发布了全球数字地球领域的首部学术著作——《数字地球手册》。该著作分析数字地球理论、技术与应用,剖析数字地球发展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由斯普林格出版社以开放获取的方式在线出版。
数字地球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跨学科科学概念,是人类认识地球的新方式。伴随着地球观测、时空信息、导航定位、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数字地球的理念也不断发展和演化。数字地球技术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灾害治理、世界遗产与自然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字地球手册》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等主编,18个国家100多名作者历经3年共同撰写完成。全书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数字地球技术,第二部分为数字地球多领域应用,第三部分为数字地球区域及国家的发展,第四部分为数字地球教育与伦理。这是数字地球概念问世20年以来,全球数字地球领域的第一本系统性专业著作。
此外,大会还发布了地球大数据原型系统。这是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重要成果,实现了从数据到信息再到可视化模拟的全过程功能。该系统遴选了一批关于地球大数据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驱动科学认知等的研究主题开展科学应用示范。
随着卫星遥感等数据越来越丰富,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数字化,数字地球成为人类研究地球、科学利用和保护地球的重要工具。18日,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并发布了全球数字地球领域的首部学术著作——《数字地球手册》。该著作分析数字地球理论、技术与应用,剖析数字地球发展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由斯普林格出版社以开放获取的方式在线出版。
数字地球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跨学科科学概念,是人类认识地球的新方式。伴随着地球观测、时空信息、导航定位、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数字地球的理念也不断发展和演化。数字地球技术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灾害治理、世界遗产与自然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字地球手册》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等主编,18个国家100多名作者历经3年共同撰写完成。全书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数字地球技术,第二部分为数字地球多领域应用,第三部分为数字地球区域及国家的发展,第四部分为数字地球教育与伦理。这是数字地球概念问世20年以来,全球数字地球领域的第一本系统性专业著作。
此外,大会还发布了地球大数据原型系统。这是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重要成果,实现了从数据到信息再到可视化模拟的全过程功能。该系统遴选了一批关于地球大数据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驱动科学认知等的研究主题开展科学应用示范。
中国科学院院长、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名誉主席白春礼在大会上介绍,近年来,我国数字地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相继研发的数字地球系统,建立的数字地球平台,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城市管理、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了解,数字地球的概念于20年前提出。1999年,中国科学院联合多个部门和组织于北京召开国际数字地球会议,来自27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发布《1999数字地球北京宣言》,拉开数字地球国内外发展的序幕。2006年,总部设在我国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正式成立,旨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地球技术发展。
本届大会以“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数字地球应用和技术,为科学家与决策者搭建地球大数据背景下的交流新平台,共同探讨梳理大数据时代数字地球发展脉络,厘清数字地球的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促进数字地球与社会经济接轨,探讨如何基于数字地球技术服务国家战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