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环保

花海、大闸蟹、遗鸥!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鄂尔多斯

2019-11-22 15:35 | 中国水利网  

鄂尔多斯蒙语为“很多的宫殿”,但由于长期过度牧垦,水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内蒙古各级水利部门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因势利导,变害为利,探索出一条集“沙、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好路子,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例证。

陶赖沟不“癞”了  

陶赖沟水生态环境治理后美不胜收 马纯 摄

鄂尔多斯的早晨,蓝色的天空镶嵌着大片白云,空气湿润而清爽。

跟着鄂尔多斯水利局水资源科科长奇凤,从康巴什到杭锦旗,110公里的路程,榆树影子从车身飞过,满眼飘绿。

“杭锦旗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是个典型。”奇凤一路上介绍杭锦旗治理库布齐沙漠和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滔滔不绝。

“陶赖沟是蒙语,意思是‘兔子沟’,以前水草丰美,野兔野鸡成群,是条很干净的河流。”杭锦旗水利局局长刘海全说。

相传,有一年草原上遭遇严重干旱,牧民们到处寻找水源,到了陶赖沟,发现唯有这个地方有兔子,便断定有水源,后来这里成了安居乐业的家园。

这只是传说,陶赖沟从上游50公里处穿旗府所在地锡尼镇而过,属季节性内陆河流。

刘海全说:“镇区范围内6公里的陶赖沟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就在沟边建设蔬菜大棚。”

在水利局宣传栏里一组今昔照片对比中可以看出,治理前的陶赖沟不堪入目。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面源污染,特别是农民大量饲养猪、羊、牛等,家畜粪便随意排放,大量水藻滋生。

鄂尔多斯蒙语为“很多的宫殿”,但由于长期过度牧垦,水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内蒙古各级水利部门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因势利导,变害为利,探索出一条集“沙、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好路子,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例证。

陶赖沟不“癞”了  

陶赖沟水生态环境治理后美不胜收 马纯 摄

鄂尔多斯的早晨,蓝色的天空镶嵌着大片白云,空气湿润而清爽。

跟着鄂尔多斯水利局水资源科科长奇凤,从康巴什到杭锦旗,110公里的路程,榆树影子从车身飞过,满眼飘绿。

“杭锦旗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是个典型。”奇凤一路上介绍杭锦旗治理库布齐沙漠和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滔滔不绝。

“陶赖沟是蒙语,意思是‘兔子沟’,以前水草丰美,野兔野鸡成群,是条很干净的河流。”杭锦旗水利局局长刘海全说。

相传,有一年草原上遭遇严重干旱,牧民们到处寻找水源,到了陶赖沟,发现唯有这个地方有兔子,便断定有水源,后来这里成了安居乐业的家园。

这只是传说,陶赖沟从上游50公里处穿旗府所在地锡尼镇而过,属季节性内陆河流。

刘海全说:“镇区范围内6公里的陶赖沟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就在沟边建设蔬菜大棚。”

在水利局宣传栏里一组今昔照片对比中可以看出,治理前的陶赖沟不堪入目。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面源污染,特别是农民大量饲养猪、羊、牛等,家畜粪便随意排放,大量水藻滋生。

治理后的陶赖沟水清岸绿 马纯 摄

“多年来沟道内随意倾倒建筑、生活垃圾,夏天蚊虫乱飞,臭气熏天,该段沟道两岸的生态环境恶化。”奇凤补充道。

陶赖沟亟待治理!

杭锦旗从实际出发,整合资金,对镇区陶赖沟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刘海全说:“现在陶赖沟彻底变了模样。”

驱车不到半小时,紧邻陶赖沟,一个偌大的花海展现在面前,不远处的河边传来孩子们戏水的欢笑声,沿着陶赖沟,徜徉在集防洪、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水区,让人心旷神怡。

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人们躲进了凉亭,戏水的孩子们全身湿漉漉地跑了进来。

“我叫张景博(音),今年7岁,放假了我们天天都到陶赖沟来玩。”眼前这个缺了门牙的孩子毫不生涩地说。雨稍停,几个孩子骑上小单车,又冲向陶赖沟。

陶赖沟水生态环境治理后充满生机 刘祖国 摄

陶赖沟河道综合治理,使沟道生态得到修复,环境得到彻底整治,河道更通畅,水质更清澈,河岸更翠绿,景观更优美,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更是居民们的绝佳去处。

沙漠变了样,沙海里可“牧蟹”

库布齐沙漠与黄河比邻,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七大沙漠,也是京津地区最近的风沙源。

缺少水资源,库布齐沙漠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群众陷入了无法生存的困境,出现了沙进人退的恶性局面。

黄河水引入沙漠后,一片桑田景象,沙丘倒成了点缀。

引黄河水进入沙漠 库布其变了样 马纯 摄

引黄河水进入库布齐沙漠,有着天然的原因。横亘杭锦旗东西的库布齐沙漠长达200多公里,与黄河并肩而行,最近处距黄河只有3公里左右。春冬两季,大量风沙滚动进入黄河,是黄河内蒙古河段河水含沙量偏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将黄河水引入沙漠,可以将两害化为利。”刘海全从小在吉日嘎朗图镇长大,沙漠风沙和黄河凌汛两大灾害,一直是心里的梗。

黄河流经杭锦旗年过境水量约310亿立方米,每年凌期长达120天,平均槽蓄水量在14亿立方米左右。

2014年凌期,利用南岸总干渠和牧业分干渠,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库布齐沙漠腹地。

这是个奇迹。

沙漠变桑田 刘祖国摄

沙水相连,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更为农牧民带来了好日子。

“牧民们现在开始牧‘蟹’了。”刘海全很神秘地说:“回去路上,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车在沙漠中行驶,一片片榆树、胡杨和沙棘错落有致地将沙漠隔成块状,这是杭锦旗水利局的党员干部在这里种下的2万多亩防风沙隔离树。

沙漠中的湖岸边,一位中年男子站在车前迎接我们。他就是刘海全说的那位‘牧蟹人’,名叫那仁满达胡。

今年51岁的那仁满达胡,蒙古族,说话语速很快,满脸挂着笑容。

“沙漠里养殖大闸蟹?”

“这是第三个年头了。”那仁满达胡笑得很开心:“以前养牛放羊,现在‘牧蟹’了,这叫库布齐大闸蟹。”

那仁满达胡的沙漠养蟹场 马纯 摄

那仁满达胡展开拇指和食指,嘴角上扬,很开心地说他家有800亩牧场,问他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却有些不好意思讲,最后还是用手打了个“八”字,“80万元啊!”

离开大闸蟹养殖场时,那仁满达胡大声说:“都叫我老满,满意的满。”

沙漠披绿,水润牧场,重返家园,牛羊肥壮,牧民们岂止是满意?那是满满的幸福。

伊金霍洛旗着力盘活一缸水

草原上的“生态绿肺”伊金霍洛旗充满生机 马纯 摄

伊金霍洛意为“圣主的院落”,成吉思汗陵园就在这里,从这个名字看它的前世今生,该有多么神奇而美丽。

伊金霍洛旗水利局副书记石银山带我们从红碱淖去阿勒腾席热镇的路上,话题都是围绕水。

石银山摊开手说:“这里属资源性、工程性和结构性缺水并存地区,且时空分布不均,我们只有把住‘水脉’,盘活‘水缸’,才能有活路。”

水,对伊金霍洛旗来说太珍贵了。

伊金霍洛旗破解水资源环境难题,突破“城区缺水、西部镇区缺水和东部矿区弃水”的瓶颈,全面激活城市水体。

补充水源,净化水体,也是抓水脉的一招。

变‘死’水为‘活’水,依托自然吸附和生物净化,既从根本上解决了疏干水洁净排放和城市缺水的问题,又达到了净化城市水体、增加城市湿度的效果。伊金霍洛旗素有“天骄圣地、煤海绿洲”美誉,利用生产煤形成的疏干水实施东水西调工程,将剩余的矿区疏干水引入红庆河镇和苏布尔嘎镇两个农业大镇,一方面补充灌溉用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积极发展方式多样、规模适度的农业经济,另一方面补充湖泊用水,进一步改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实现“以水哺农、以城带乡”的城乡融合发展。

水资源总量只有3.31亿立方米的伊金霍洛旗抓住了水脉,水缸自然就满。

“以前一下雨就‘看海’、一放晴就干旱,现在这种现象改变啦!”石银山解释道。

生态水系的建设,有效解决了“一方弃水、一方缺水”的问题。

石银山说:“伊金霍洛旗有76家煤矿,疏干水富裕的就有24家。”伊金霍洛旗将矿区每日产生的约20万立方米疏干水“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了疏干水排放难的问题,有效化解了矿区弃水、城市和农村牧区缺水的矛盾,大大改善了干燥多尘的城市环境,一个“生态绿肺”“天然氧吧”伫立在干旱的高原上。

“水清河畅空气好,岸绿景美人宜居。”退休老人呼日格勒图(音译)开心地说。

生态补水唤来800余只遗鸥还巢

眼前偌大的水域,是鄂尔多斯东胜遗鸥自然保护区。

站在湿地岸边,东胜区水利局副局长康小平伸着脖子眺望,寻找遗鸥的踪影,兴奋地指向远处:“快看,那就是遗鸥!”只见几只白色身体,灰黑色小脑袋,脚儿细长的精灵轻盈地在水草间行走。

这片湿地的守护者任永奇说起保护区,滔滔不绝。

1962年出生的任永奇,以前在东胜县泊江海子治沙站从事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工作。

2004年,任永奇被安排到新成立的东胜遗鸥自然保护管理站工作。

其实之前,任永奇早就和遗鸥结了缘,他要为这些被遗忘的鸥类建立一个永久的家,一直参与遗鸥保护区的申报工作,2003年申报成功的时候,他激动得彻夜未眠。

守护鄂尔多斯东胜遗鸥自然保护区的任永奇与遗鸥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马纯 摄

任永奇难忘第一次和专家们给遗鸥戴环志,当这些毛茸茸的小遗鸥在他手掌欢愉鸣叫时,他像个小孩跟鸟儿对话:“今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啦。”

让任永奇心里不安的就是这些遗鸥能不能一直留下来,一个字:水!

任永奇对湿地里的水域面积都记得很清楚,他勾起手指说:“1998年最大,10.5平方公里,现在有6.5平方公里。遗鸥适应性很狭窄,尤其对繁殖地的选择近乎苛刻,只在干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岛生育后代。就遗鸥对环境和水域面积的要求来说,现在是最好的。”

没有水,就没有鸟儿的家。

从一个治沙、植树工人,成为一个湿地鸟类守护能手,任永奇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每天都定时赶往湿地保护区,观察鸟类生活习性,查看鸟类数量、种类,有没有偷猎者,他经常大半夜里出门,等鸟儿们安静了,没有了吵闹声,他才放心。

年复一年,任永奇对湿地的鸟类了如指掌,他一口气可以报出白琵鹭、蓑羽鹤、黑浮鸥、红脚隼等80多种鸟类的名字,越来越多的水禽候鸟在这里栖息安家。

为保护这片湿地,给遗鸥等珍贵水禽候鸟营造更安全的永久性环境,鄂尔多斯在2017年就实施了湿地补水管线工程。奇凤介绍说,2018年5月20日实现全线通水并向湿地补水,总补水量达到了1498万立方米,恢复了7平方公里左右的水域面积。今年4月,鄂尔多斯湿地迎来了800余只遗鸥,这是13年来,遗鸥首次大规模“回归”。

生态补水让更多鸟类到鄂尔多斯东胜遗鸥自然保护区安家 马纯 摄

微风吹来,耳边传来遗鸥悦耳的鸣叫声,任永奇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递来《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鸟类图》,笑着说:“生态补水给了鸟儿们一个安稳的家,我要让这里越来越热闹。”

栖息的鸟儿们,成群结伴从湖心岛起飞.....(记者刘祖国 李建国)

(责任编辑:初梓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