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2 08:32 农民日报 作者:韩超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把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有效衔接,把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定点扶贫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环京津贫困地区、新疆和西藏等地区为重点,加强协调配合和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渔业力量。
哈尼梯田叠加“立体产业”
渔业扶贫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产业扶贫方式之一,这是不少深度贫困地区人们的共识。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元阳县,对许多摄影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这里的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我国首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元阳的另一面,却是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全县贫困人口达2.5万户、11万人,贫困发生率26.74%,居全州第一位。
近年来,元阳县因地制宜,把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保护利用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脱贫攻坚和哈尼梯田保护“双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元阳山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稻鱼鸭”综合种养,就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他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鱼鸭所利用,并通过鱼、鸭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是一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的技术措施。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把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有效衔接,把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定点扶贫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环京津贫困地区、新疆和西藏等地区为重点,加强协调配合和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渔业力量。
哈尼梯田叠加“立体产业”
渔业扶贫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产业扶贫方式之一,这是不少深度贫困地区人们的共识。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元阳县,对许多摄影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这里的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我国首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元阳的另一面,却是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全县贫困人口达2.5万户、11万人,贫困发生率26.74%,居全州第一位。
近年来,元阳县因地制宜,把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保护利用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脱贫攻坚和哈尼梯田保护“双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元阳山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稻鱼鸭”综合种养,就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他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鱼鸭所利用,并通过鱼、鸭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是一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的指导帮扶下,元阳县按照每亩发放3公斤红米种子、投放10公斤鱼苗、16只鸭苗的标准开展“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总结形成了品种选择、鱼苗和雏鸭投放、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一整套“稻鱼鸭”综合种养技术。短短3年时间,建立了一个周期短、见效快、增收稳的扶贫新产业。
在此基础上,2017年,元阳县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或种植大户”带动等方式打造“稻鱼鸭”综合种养连片示范点13片2万亩,辐射带动3万亩,覆盖22个贫困村、4792户贫困户;2018年,在除南沙镇以外的13个乡镇实施稻田综合种养面积5万亩,其中示范3万亩、辐射带动2万亩,涉及农户863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47户。
原本单纯依靠种植水稻,亩均产值仅仅2000元的梯田,摇身一变成为“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的聚宝盆。
天南地北再造“鱼米之乡”
如今,稻渔综合种养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经深深结缘。
在广西,三江县按照“山山有茶、田田有鱼”的生态目标,大力推广“优质稻+再生稻+鱼+螺”模式。在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创新,推行“坑沟式”,即加高、加固田基,在田间开挖鱼坑、鱼沟,保水保肥、抗旱减灾的同时,提高了鱼的产量;同时,实行“优质稻+再生稻+鱼”多品种立体开发。水稻品种主推“野香优3号”“中浙优1号”;水中放养本地鲤鱼,部分田块还试验性地混养罗非鱼、泥鳅、田螺等,形成了“水上有稻、水中有鱼、水底有螺、泥中有鳅、坑上有瓜果”的立体种养模式。
“一季稻+再生稻+鱼”的“三江模式”下,2018年实现高山稻鱼年产量3122吨,产值1.3亿元,高山鱼稻(再生稻)年产值1500万元,稻田综合种养已覆盖70%以上的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
“目前,各地逐步形成了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等19种典型新技术模式,成效显著。实践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极大促进农渔民增收;同时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说。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在云南元阳、红河及湖南永顺、广西三江、黑龙江泰来、内蒙古兴安盟等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各地也纷纷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
从全国范围来看,调查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均效益增加90%以上,增加产值524.76元,采用新模式的可增加产值1000元以上,如稻蟹模式增加2484.33元,效益增加351%。稻渔模式下的稻米和水产品品质优良,较普通稻米和水产品价格高,稻米普遍比普通稻米每公斤多卖约0.4元,根据示范点测产验收结果,每亩增加效益最低941.86元,最高13584.71元。
盐碱地上兴起“渔农小镇”
位于甘肃省中部的景泰县,是土地盐碱化的“重灾区”,全县近27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危害,并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蔓延,因盐碱化弃耕撂荒的土地达到6.5万亩。全县3.4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29%分布在盐碱危害区。“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是景泰曾经的写照。
为了治理、改善土地盐碱化,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以及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助力下,景泰积极开展水质化验、品种试验、数据分析、培训推广,探索出一条以渔还田、渔农并重的治碱治贫相结合的路子。
2016年,景泰县盐碱水首次养殖试验喜获成功,投放的鲤鱼、鲫鱼、鲟鱼等品种生长良好,虾苗成活率达60%以上;2017年,景泰县对虹鳟、金鳟、七彩鲑的孵化获得成功;2018年,鲟鱼鱼苗培育成功,对南美白对虾进行大批量淡化,虾苗不仅满足本地市场,还销往酒泉、张掖、银川、内蒙古等地。
渔业增效的同时,“三降”的出现让景泰人更坚定了信心。“三降”即:在盐碱区开挖鱼塘后周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再造新田pH值由8.8下降至8.2、盐分由1.40%下降至0.60%,符合各种耐碱植物的生长。据测算,每开挖100亩鱼塘,就可抬田60亩,周边耕地可逐步恢复耕种,起到“挖一方池塘,改良一片耕地,修复一片生态”的作用。目前,全县已抬田恢复耕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2万余亩,形成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治理经验和思路。
“以渔治碱”不仅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带动脱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开始显现。立足甘肃及西北水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实际,景泰积极培育特色富民产业,着力打造“戈壁鱼虾蟹”品牌。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扶持重点,每户扶持资金2万元,在条件适宜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建立戈壁渔业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入园务工等途径,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
目前,全县已建成脱贫产业园4个、特色产业园3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600多户。发展戈壁渔业19处,承载企业28家,累计带动盐碱区2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