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08:52 科技日报 作者:王 春
12月17日,“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府、科技智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专家围绕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协同发展、创新策源以及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议题进行交流讨论,为进一步推进更高质量的长三角创新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区域创新重在主体建设,长三角要成为面向国际的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前沿领跑者,创新机构主体建设至关重要。对此,研讨会上同时发布了《2019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着力于为区域创新者画像,对长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整体情况系统梳理,对其创新产出——专利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发现极具创新实力的机构,并通过梯度、行业、地域等方面的分析,探究这些机构的梯度表现、行业支撑以及地域分布,从而为更加清晰地勾勒机构创新表现,更加鲜明地揭示机构创新差异提供指引。
《报告》指出,三省一市百家机构中,上海综合示范引领能力较强,第一梯级25家机构中上海有11家;江苏机构总体数量最多,达39家。
从主体类型看,百强机构中高等院校数量约占3/5,科研机构约占2/5。其中发明总量排名前十的机构均为大学,科研院所则在专利授权率、全球化以及影响力方面的表现更为优异。国家级高校院所创新优势更加凸显,在第一梯级的25家机构中,国家级机构占22席。
12月17日,“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府、科技智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专家围绕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协同发展、创新策源以及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议题进行交流讨论,为进一步推进更高质量的长三角创新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区域创新重在主体建设,长三角要成为面向国际的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前沿领跑者,创新机构主体建设至关重要。对此,研讨会上同时发布了《2019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着力于为区域创新者画像,对长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整体情况系统梳理,对其创新产出——专利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发现极具创新实力的机构,并通过梯度、行业、地域等方面的分析,探究这些机构的梯度表现、行业支撑以及地域分布,从而为更加清晰地勾勒机构创新表现,更加鲜明地揭示机构创新差异提供指引。
《报告》指出,三省一市百家机构中,上海综合示范引领能力较强,第一梯级25家机构中上海有11家;江苏机构总体数量最多,达39家。
从主体类型看,百强机构中高等院校数量约占3/5,科研机构约占2/5。其中发明总量排名前十的机构均为大学,科研院所则在专利授权率、全球化以及影响力方面的表现更为优异。国家级高校院所创新优势更加凸显,在第一梯级的25家机构中,国家级机构占22席。
从城市分布格局来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核心承载区,上海作为龙头城市的创新策源地辐射功能显现,南京和杭州在发明数量上处于城市级别第一梯队,合肥在发明质量上表现良好。
行业集中度方面,百强机构创新优势学科领域与当前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高度相关。其中上海在重点行业领域表现出较强的集聚度,区位发展综合优势突出;江苏总量上表现优异,但区域集聚度表现有待提升;浙江在专用设备、计算机领域表现突出;安徽虽然总量不高,但主导方向优势凸显,产业特色明显。
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杨耀武在解读《报告》时表示,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必须重视创新主位缺位、优势特色缺乏、能力影响缺失、资源配置分散等现象和问题,重视创新机构竞合发展及创新机构共同体建设。新的发展时期,长三角要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长三角创新机构建设要更加凸显4个关键词:更高质量、面向国际、应用导向、协同创新。
“以前是调动一部分人的力量、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大手笔的区域空间创新则调动了各个区域的创新能力,调动了多方资源。”现场专家分析,多年来中国科技发展改革沿着点、线、面的进程进行,从高新区到创新省市,再到自主创新示范区,近年,国家不断扩大创新密集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手笔的空间创新布局。目前各区域对区域创新共同体已经有了共识,未来关键是要持续深化区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