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吉林

【新春走基层】长春九台: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幸福花开气象新!

2020-01-22 15:47 人民网-吉林频道  作者:马俊华

马鞍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马俊华摄

“过去我们常说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现在水果蔬菜肉类随时都能买到,日子红火了,生活有向往了,过年也更有奔头了!”尹继春开心地说。

尹继春家住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2015年,马鞍山村被列为贫困村,2017年,马鞍山村脱贫摘帽。如今,旧貌换新颜,村屯村貌整洁、规范,路面硬化、绿化设施完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脱贫,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马鞍山村俨然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马鞍山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只是九台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启动以来,九台区承担了省级试点任务,系统谋划了“八字工作法”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21日,记者走进九台区,看新时代文明实践给九台带来了哪些新时代下的新印象。

马鞍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马俊华摄

“输血”变“造血” 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走进马鞍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火红的灯笼已经高高挂起,院子里干净整洁,房间内温暖如春。“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活动地点,现在大家没事看看小剧社演出、扭秧歌,夏天还有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大家伙聚到一起锻炼,精气神好了,邻里间感情也更深了,幸福的生活会越过越好的。”尹继春说。

近年来,马鞍山村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将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重点发展旅游经济,乡村旅游项目稳步推进,村民闲置房改造成民宿、农家乐,闲置房利用起来了,收入增多了,村民们早已实现脱贫奔向致富。“泥土村变成美丽村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以前一年到头赚不到多少钱,现在我的农家乐一年能收入30多万元,我相信明年会有更多人来我们马鞍山村,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马鞍山村村民关连影说。

马鞍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马俊华摄

“过去我们常说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现在水果蔬菜肉类随时都能买到,日子红火了,生活有向往了,过年也更有奔头了!”尹继春开心地说。

尹继春家住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2015年,马鞍山村被列为贫困村,2017年,马鞍山村脱贫摘帽。如今,旧貌换新颜,村屯村貌整洁、规范,路面硬化、绿化设施完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脱贫,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马鞍山村俨然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马鞍山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只是九台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启动以来,九台区承担了省级试点任务,系统谋划了“八字工作法”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21日,记者走进九台区,看新时代文明实践给九台带来了哪些新时代下的新印象。

马鞍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马俊华摄

“输血”变“造血” 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走进马鞍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火红的灯笼已经高高挂起,院子里干净整洁,房间内温暖如春。“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活动地点,现在大家没事看看小剧社演出、扭秧歌,夏天还有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大家伙聚到一起锻炼,精气神好了,邻里间感情也更深了,幸福的生活会越过越好的。”尹继春说。

近年来,马鞍山村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将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重点发展旅游经济,乡村旅游项目稳步推进,村民闲置房改造成民宿、农家乐,闲置房利用起来了,收入增多了,村民们早已实现脱贫奔向致富。“泥土村变成美丽村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以前一年到头赚不到多少钱,现在我的农家乐一年能收入30多万元,我相信明年会有更多人来我们马鞍山村,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马鞍山村村民关连影说。

马鞍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游客服务中心。马俊华摄

发展旅游的同时,马鞍山村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新建了抗日英雄罗明星事迹展览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三江好”农民剧社,常年开展快板书、三句半、朗诵等活动,还有演绎罗明星事迹的短剧。如今,马鞍山村红色旅游越搞越红火,为红色旅游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也亮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带动产业发展,依托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以前为了吃穿发愁,现在吃穿不愁,生活富裕,精神面貌也上去了,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很丰富,我每天都来这活动,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正能量的事情,每天都很开心。”村民怀玉卓说。

“原来烂泥洼,现在变花海。”花海、绿地、农家乐、徒步栈道、田园综合体影视基地、抗日英雄罗明星事迹展览馆等文旅产业项目变“输血”为“造血”,文化旅游扶贫让马鞍山村一天一个变化。“现在风气特别好,村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现在大家都聊孝敬老人、帮扶照顾贫困户,屋里、院里、大门外,比谁家干净整洁。泥土村变美丽村,贫困村变富裕村了。”尹继春说。

技术帮扶 为黑土地注入“科技因子”

“有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全程跟踪服务,明年开春种地心里有底了!”在九台区纪家镇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真真正正的农业技术推广受益人张凤财和九台区“农技推广四姐妹”。

农业技术推广现场。(资料图片 九台宣传部供图)

“春种、秋收、玉米生长的主要时节,村子里随处可见她们的身影,我们每个村民都能叫上她们名字,不懂的不会的都可以问她们!”张凤财说。据介绍,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公顷,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在节约了耕种成本的同时增加了5%-8%的产量。

各种各样的现代农机。马俊华摄

来到农机中心,张凤财满怀信心的向记者介绍,“这都是我的宝贝们,现在种地全靠它们。我们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相信未来会实现现代化、智慧化。”

如今,九台区以农机深松整地、玉米机秸秆还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为支撑,探索出农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入选第三批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区玉米、水稻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09%,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71%,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7.89%,主要农作物从耕、种、收到收获后处理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节约成本、省时省力还只是开始,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九台区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创新循环生态技术,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不断推广,农民们既可以解决秸秆燃烧的问题,还能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强耕地保水、保土、保肥和抗旱能力,提升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

农业技术推广现场。(资料图片 九台宣传部供图)

“每年在抗旱保苗上,抗倒伏上我根本不用担心,节本增效的同时还解决了秸秆燃烧的问题。”张凤财说。每年农闲时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都会举办科技培训讲座,在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环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地,手把手传授新技术。

多年来,“农技推广四姐妹”完成的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率可达到50%,培训农民十余万人次,发放农业科技手册10余万册,培养科技示范户200多户,目前,科技示范户也都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不为“黄昏”愁 以服务为中心让老人有所依

走进红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楼大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温馨舒适的老年公寓、高标准建设的文化活动室,整齐有序的楼房仿佛是城市里的居民小区。“这几年生活变化太大了,我是从平房搬过来的,不仅住进了楼房,还有了活动室,现在日子过得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正在一楼锻炼的老人车先生说。

红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室。马俊华摄

红光村是朝鲜族村,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是典型的空巢村、老人村。如今,这个空巢村、老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合作社为大家建起了13栋楼房,所有的农民都搬了进去。养老院、活动室、文化广场、医院、大商场,村子里样样俱全。从建设楼房到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红光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年轻人都出去了,我们100多名老人在老年公寓居住,在这里吃穿不愁,比以前方便多了。还有医生,看病都很方便。老年协会包保空巢老人,每天和老人联系,我们一点也不孤单。”车先生说。

据了解,红光村共有1047口人,目前常在村子的仅有120人左右,在家的大部分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日里,红光老年协会组织老人们开展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和娱乐活动,老人们可以打门球、跳舞、读书、看报,还能下象棋、打台球。每年的8月15日是协会的“老年节”,老人们穿着朝鲜族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表达喜悦之情。

红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马俊华摄

“我们采取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建设新农村,实现了土地统一流转和生产集约化经营。”红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云熙说。他表示,以前发展经济,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村民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村子里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化为了以服务为中心。“虽然住在农村,但生活和城里一样,让在外地的子女安心工作,让在村子里的老人安安心心的度过晚年,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我最在乎的。”赵云熙说。

从贫困村到美丽村,从落后的农业到全程机械化,从“空巢村”到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九台区三级班子“领”、志愿服务“帮”、百姓需求“引”、基层能人“带”、品牌项目“聚”、政策资源“融”、创新机制“推”、基层群众“享”的“八字工作法”实实在在取得了成效,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九台落地生根,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幸福的花儿在九台绽放!

(责任编辑:马俊华)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