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快时代与慢综艺——对综艺同质化现象的反思

2020-02-19 09:39   作者:刘莉

来源:《视听》2020年第1期

摘要:由于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社会这台大机器运转的速度持续加快,被商品符号淹没的受众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麻木感。影视艺术方面,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以竞技、对抗为主的快综艺充斥着荧屏,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疲劳。作为一种新的制作理念,慢综艺在节目形式、叙事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相比快综艺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扎堆出现的慢综艺同样陷入了模式化的困境。快时代下的慢综艺如何保留本真,的确值得思考。

关键词:消费社会;文化工业;慢综艺;同质化

消费社会的来临使人和物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化艺术也不例外。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扎堆出现,冲击着观众的视听感官,在人们逐渐疲劳之时,节奏舒缓的慢综艺起到了一定的治愈作用。

一、快时代背景

(一)快节奏下的文化焦虑

经济发展之后,“快节奏”成为了一个常见的词汇。以消费社会为例,人们迅速而频繁地进行消费,成为了当今的常见现象。二战后,随着加尔布雷斯宣称人们开始进入“非常丰裕且丰裕程度还在不断增长的”社会①,学者们开始以消费为中心描绘世界图景。从表面看来,大众被商品所包围,但由于商品是符号的体现,所以在消费社会中,大众其实是被符号所淹没的。体现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物品的符号价值大行其道,形成了对人的支配,人们便会更加期待从其他方面得到滋养和熏陶,例如文化艺术。

(二) 快综艺下的审美疲劳

被符号价值所支配的人们渴望一片宁静之地,但是在传媒艺术时代,人们却仿佛又掉进了一个新的漩涡。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的封面上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家四口围坐在沙发上观看电视,然而四个人都是没有脑袋的,这意味着他们只是电视节目的被动接收者。这一具有讽刺意义的画面其实是当代大众的真实写照,影视艺术中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内容缺乏思辨性,长期观看此类内容的观众也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放眼当今的电视综艺市场,的确如此。当一档节目开创了先河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之后,电视节目制作人们便会如法炮制出上百个相同性质的节目。在这场商业资本的狂欢中,人们在不停地角逐利润,迎合大众的胃口,于是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但是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竞技类真人秀中的对抗、竞技等内容一开始会让观众耳目一新,但当同质化的节目完全占据了荧屏,观众便会不可避免地感到麻木。大众狂欢热潮下,人们开始渴望重拾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和价值审美从膨胀走向内敛②。

(三)快传播下的信息过剩

信息轰炸之下,人们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进行简单解读。从媒体的角度来讲,他们所营造出来的媒介生态是以吸睛效应等作为导向的,追求的是一种审美惊颤。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他们为受众提供海量的信息,配以夺人眼球的宣传手法,渴望服务对象的驻足停留。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作为被争夺的对象,他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媒介压力,需要做出选择。然而在每一个快速的选择过后,受众对该信息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却很少会进行解读。正如卢卡奇所认为的那样,在人类与机械的关系中,本应该是人类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到头来却变成人类被机械所支配。这种形式让我们的内心变得麻木,只有进行创新的思考与尝试,才有可能摆脱这种快节奏下人被逐渐物化的局面,让人们回归内心的本真。

二、慢综艺分析

在受众面临与日俱增的媒介压力时,慢综艺的出现便宛如一场及时雨,让受众从竞技的疲累中暂时地解脱出来。所谓慢综艺,是相对于竞技类快综艺而言的,节目嘉宾之间没有激烈的身体对抗,而是将日常生活展现在镜头之下。2009年,挪威推出了铁路纪录片《卑尔根铁路的分分秒秒》,其拍摄的方式十分简单——将摄像机放置在窗边,由起点站开始,到终点站结束,记录一路上的风景点滴。这部纪录片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意外成功,“慢电视”自此开始被人们关注。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变化和受众的转型等原因,慢综艺开始集中出现,不仅收获了高收视率,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来源:《视听》2020年第1期

摘要:由于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社会这台大机器运转的速度持续加快,被商品符号淹没的受众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麻木感。影视艺术方面,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以竞技、对抗为主的快综艺充斥着荧屏,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疲劳。作为一种新的制作理念,慢综艺在节目形式、叙事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相比快综艺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扎堆出现的慢综艺同样陷入了模式化的困境。快时代下的慢综艺如何保留本真,的确值得思考。

关键词:消费社会;文化工业;慢综艺;同质化

消费社会的来临使人和物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化艺术也不例外。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扎堆出现,冲击着观众的视听感官,在人们逐渐疲劳之时,节奏舒缓的慢综艺起到了一定的治愈作用。

一、快时代背景

(一)快节奏下的文化焦虑

经济发展之后,“快节奏”成为了一个常见的词汇。以消费社会为例,人们迅速而频繁地进行消费,成为了当今的常见现象。二战后,随着加尔布雷斯宣称人们开始进入“非常丰裕且丰裕程度还在不断增长的”社会①,学者们开始以消费为中心描绘世界图景。从表面看来,大众被商品所包围,但由于商品是符号的体现,所以在消费社会中,大众其实是被符号所淹没的。体现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物品的符号价值大行其道,形成了对人的支配,人们便会更加期待从其他方面得到滋养和熏陶,例如文化艺术。

(二) 快综艺下的审美疲劳

被符号价值所支配的人们渴望一片宁静之地,但是在传媒艺术时代,人们却仿佛又掉进了一个新的漩涡。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的封面上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家四口围坐在沙发上观看电视,然而四个人都是没有脑袋的,这意味着他们只是电视节目的被动接收者。这一具有讽刺意义的画面其实是当代大众的真实写照,影视艺术中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内容缺乏思辨性,长期观看此类内容的观众也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放眼当今的电视综艺市场,的确如此。当一档节目开创了先河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之后,电视节目制作人们便会如法炮制出上百个相同性质的节目。在这场商业资本的狂欢中,人们在不停地角逐利润,迎合大众的胃口,于是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但是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竞技类真人秀中的对抗、竞技等内容一开始会让观众耳目一新,但当同质化的节目完全占据了荧屏,观众便会不可避免地感到麻木。大众狂欢热潮下,人们开始渴望重拾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和价值审美从膨胀走向内敛②。

(三)快传播下的信息过剩

信息轰炸之下,人们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进行简单解读。从媒体的角度来讲,他们所营造出来的媒介生态是以吸睛效应等作为导向的,追求的是一种审美惊颤。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他们为受众提供海量的信息,配以夺人眼球的宣传手法,渴望服务对象的驻足停留。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作为被争夺的对象,他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媒介压力,需要做出选择。然而在每一个快速的选择过后,受众对该信息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却很少会进行解读。正如卢卡奇所认为的那样,在人类与机械的关系中,本应该是人类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到头来却变成人类被机械所支配。这种形式让我们的内心变得麻木,只有进行创新的思考与尝试,才有可能摆脱这种快节奏下人被逐渐物化的局面,让人们回归内心的本真。

二、慢综艺分析

在受众面临与日俱增的媒介压力时,慢综艺的出现便宛如一场及时雨,让受众从竞技的疲累中暂时地解脱出来。所谓慢综艺,是相对于竞技类快综艺而言的,节目嘉宾之间没有激烈的身体对抗,而是将日常生活展现在镜头之下。2009年,挪威推出了铁路纪录片《卑尔根铁路的分分秒秒》,其拍摄的方式十分简单——将摄像机放置在窗边,由起点站开始,到终点站结束,记录一路上的风景点滴。这部纪录片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意外成功,“慢电视”自此开始被人们关注。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变化和受众的转型等原因,慢综艺开始集中出现,不仅收获了高收视率,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一)节目形式

严格说来,慢综艺节目并不是一种新的节目类型,而是一种新的制作理念。针对当前受众普遍存在的文化焦虑、审美疲劳等问题,慢综艺着重通过人设、体验等元素来满足受众,用情感内核去打动受众疲惫的心灵。

慢综艺具有体验感的主题设置是其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例如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的节目内容十分简单,只是嘉宾与主持人在农家小院里做一日三餐,但是这简单的一日三餐却能体现出洗去铅华的真实。每一位嘉宾到达蘑菇屋之前需要点菜,主人公们据此做出一顿饭。素颜出境的明星们没有台词,也没有剧本,甚至会出现嘉宾在床上呼呼大睡几小时的情况,节目中镜头大体上也负责真实记录。但正因为如此,明星们接地气的一面才被表现出来,从而在简单中升华,展现出烟火气息。性格各异的嘉宾展现出来的内容是有人情味和性格逻辑的,观众们从中往往可以观照自身,从而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农家小院中,被逐渐治愈。

可以看出,慢综艺对体验、人设等元素的运用十分充分。一方面,观众是旁观者,与节目存在一定的审美距离;另一方面,观众又是体验者,他们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代入到节目中,产生一种自己也被治愈了的满足感。

(二)叙事方式

在真实的主题设置之下,慢综艺在情节展示上也是以真实自然为主,再辅以个别的亮点。在《向往的生活》中,节目组在屋内安装隐蔽摄像头,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主人公从日出到日落的生活场景。烧柴生火做饭之后没过多久,又要开始为下一顿饭忙碌,明星们多次素颜出镜,在做饭的间隙絮絮叨叨地聊着天。作为观察类综艺,其所营造出来的“生活在别处”的意象深深地吸引着忙碌的都市人,当本真在这样的生活中被表现出来时,观众便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就是他们“向往的生活”。田园的生活节奏变慢,人们便会注意到天上的星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等待一颗流星划过,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正如电视观察者杨智帆所说:“《向往的生活》用一种清新的田园风光,向大家展示着农村生活前所未有的魅力。”③

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节目组通过“减法艺术”,只留下必要的内容。贯穿节目整体的温暖的色调、踏实舒心的氛围、万籁俱寂时天上的繁星点点,村落里可爱的中华田园犬小H等,都是节目的动人之处。在点菜做饭等重复事件中,注重人物之间的互动,聚焦人物情感,使节目变得丰富而浓郁。

(三)价值取向

慢综艺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归隐的价值取向。而这种归隐与陶潜不同,更多是一种内心的安宁。忙碌的都市人哪怕内心再疲惫,也很少会去真正选择“采菊东篱下”的生活。他们需要在忙碌的间隙能有休息的机会,寻找到片刻的宁静。所以慢综艺所传达的归隐,更多指的是内心。在略显重复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许多亮点,一道赛螃蟹,虽然做法简单,但是其中所夹杂的孙红雷和黄磊之间的回忆,让人不自觉地动容。夜晚室外难以拍摄的情况下,嘉宾们依然坚持等待流星出现,在其出现的那一刻,他们手舞足蹈,眼含泪花。正如何炅所认为的那样,农村的星星比城市里更亮,是因为这里更慢。人们愿意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虔诚地等待一颗星星,只为在它出现的那一刻体验到透彻心扉的舒适感。通过一道赛螃蟹,或是一颗流星,人们观照自身,观照自己与物之间的关系,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懂得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例如《亲爱的客栈》以“慢下来,去生活”作为标语,点明节目主旨,《向往的生活》将节目立意直接体现在标题上,都是在传达一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意境。虽然肉身置身于田园生活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我们却会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味出一种无限的境界。所谓慢,并不是指情节的拖沓与重复,而是内心的节奏放慢,在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中,关注生活体验与人情冷暖,展现出一种从容的心态。

三、慢综艺反思

在慢综艺集中爆发的当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否所有慢综艺都重在传递人文价值,带来内心的从容?如果不是,那么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阿多诺认为,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概念来定义艺术,因为其本身就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自由洒脱,难以掌控。不论是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开一家旅社或餐厅,还是在野外建造一所全新的房子,都是在一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地方完成一件系统的事,立意都是符合慢综艺的设定的。但是透过许多节目的内容,我们却发现其往往落入了简单重复之嫌,只是在所谓慢综艺的表面行走,而并没有触及其内核的归隐取向,而这才是慢综艺最打动人的地方。虽然打着慢综艺的旗号,但其实许多节目依然马不停蹄,不论是前期的策划,还是节目中嘉宾的身份转换等,都没有慢下来的感觉。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电视处于产品时代。所谓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观众、广告商等客户的需求是节目制作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商业资本狂欢的背景下,商家们为了攫取利润,总是会选择迎合大众的口味。在文化工业的条件下,艺术的独创性成为商家投资的契机④,如果一种制作理念被认为是新颖的、有个性的、符合大众口味的,那么在科技的推动下,其会被迅速地复制生产,进入商品流通市场。久而久之,同质化现象便愈发严重。慢综艺原本是为了让浮躁疲惫的都市人得到放松,使其内心多一处栖息之地,然而在文化工业大背景下,却陷入了又一种死循环中。不难看出,目前的慢综艺一定程度下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由于其内容及形式不能设置得太复杂,并且要在日常简单的内容中做出新意,不能与以往的慢综艺重复,所以慢综艺的策划难度本身是很高的。所以策划要名副其实,慢慢探索,放慢制作的步伐,在确定好整体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后,以独有的模式开启节目,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节目风格,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桎梏,延长节目的生命周期。

四、结语

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实现发展,如果只存在同一性质的事物,则无法继续发展。消费社会下,被符号价值淹没的人们一度喘不过气来,所以忙碌的他们擅长寻找精神寄托。“慢”这个概念在民谣、诗歌等领域得到展现之后,又来到了综艺的门前。然而,如果只是参与商业资本的角逐,那么慢综艺很难打动观众的心。节目制作者只有让自己慢下来慢慢地雕琢,在具有新意的节目模式下用心发现亮点画面,再通过感性剪辑深化节目内涵,才能使观众感到温暖,才能真正将慢综艺与其他节目区分开来,赋予其以真正的意义。

注释:

①营立成.“物”的逻辑VS“人”的逻辑——论鲍德里亚和鲍曼消费社会理论范式之差异[J].社会学评论,2016(05):65-77.

②姚文放.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症候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88-98+196.

③陈文旭.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困境与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4(11):102-109.

④殷俊,刘瑶.“慢综艺”:电视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7(11):50-53.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