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律政剧:沉入"深海",响亮呼吸

2020-03-26 07:1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李淼

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戏剧冲突性,跟当下生活紧密相连,律政题材影视作品日益受到公众喜爱,也被业内视为影视创作的一座富矿。2019年年底到2020年年初,两部律政剧《精英律师》《决胜法庭》先后登上五大卫视平台首播,在展示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人士形象的同时,传播了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引发了社会关注和热议。

不过当下的律政剧创作,短板也很突出:内容不够严谨,甚至出现涉法错误;人物形象单薄,有的人物过于完美和不真实;情感戏冲淡了专业性,沦为行业外皮包裹下的情感剧……如何推动律政影视创作健康发展?3月21日下午,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线上研讨会上,来自影视制作机构、法律界、学界的从业者、专业人士和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内容创作:核心在“律”

如何理解律政剧?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检察部主任赵鹏,《决胜法庭》《你好检察官》《检察风云》编剧赵鹏,针对律政剧创作,提出了核心在“律”的观点。

赵鹏认为,对一部律政剧来说,法律、律师、案件,三者缺一不可。“律政剧与刑侦剧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重在查明真相,只讨论事实,而前者不能止步于此,还要延伸到法律评价。因此,从定义上看,《白夜追凶》不是律政剧,《决胜法庭》《你好检察官》才是。”

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戏剧冲突性,跟当下生活紧密相连,律政题材影视作品日益受到公众喜爱,也被业内视为影视创作的一座富矿。2019年年底到2020年年初,两部律政剧《精英律师》《决胜法庭》先后登上五大卫视平台首播,在展示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人士形象的同时,传播了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引发了社会关注和热议。

不过当下的律政剧创作,短板也很突出:内容不够严谨,甚至出现涉法错误;人物形象单薄,有的人物过于完美和不真实;情感戏冲淡了专业性,沦为行业外皮包裹下的情感剧……如何推动律政影视创作健康发展?3月21日下午,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线上研讨会上,来自影视制作机构、法律界、学界的从业者、专业人士和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内容创作:核心在“律”

如何理解律政剧?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检察部主任赵鹏,《决胜法庭》《你好检察官》《检察风云》编剧赵鹏,针对律政剧创作,提出了核心在“律”的观点。

赵鹏认为,对一部律政剧来说,法律、律师、案件,三者缺一不可。“律政剧与刑侦剧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重在查明真相,只讨论事实,而前者不能止步于此,还要延伸到法律评价。因此,从定义上看,《白夜追凶》不是律政剧,《决胜法庭》《你好检察官》才是。”

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赵鹏指出,律政剧创作难就难在要融合法学、司法实践和戏剧文学创作。“涉及法律评价,必须有司法实践,职业编剧比较难掌握,因此,律政剧创作最理想的状态是由专业编剧+职业法律人作为共同编剧,而不仅仅是邀请一名法律顾问。”

事实上,很多律政剧被拍砖的症结就在于此。“外行人看得津津有味,内行人觉得不够味。”一方面,部分律政剧创作初期就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把关;另一方面,拍摄过程中也存在二次创作偏离编剧创意的问题。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志同提出,应当组建专业团队,实现法律顾问的全方位、全流程参与。

在他看来,国内为数不多的律政剧,共同问题就在于把行业剧偶像剧化。律政剧需要烟火气,需要收视率,但不能简单地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解决法律问题。“优秀的律政影视作品,应该由各有专长的法律人组成团队,提供专业服务。法律行业专业人士不仅要全流程参与,从剧本创作、影片拍摄,直到剪辑定审,也要全面审核、多维介入,不囿于看法律知识对错,还要看角色言行外貌、场景设置等是否符合行业规范和习惯。”

《秦明·生死语者》主演严屹宽对此也深有体会。结合自己的职业经历,严屹宽认为有的演员表演脱离实际,究其根本在于法律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缺乏。他也期待在律政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律师等专业人士能从剧本创作的最初阶段开始介入,协同创作。

人物塑造:专业立体多样化

在人物塑造方面,律政剧常常被吐槽的一点是人物形象过于单一,律师、检察官等形象常常被塑造为全身开挂、战无不胜的完美人物,很难让观众认同。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张菁强调,律师职业是反映时代变化、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窗口,通过律师的形象,律政剧可以发挥它观照社会、观照人性的社会写实功能。因此,律政剧在人物塑造上不能停留于出入高级写字楼的表层,悬浮于普通百姓生活之上。“律师、检察官还有法官,在获得职业身份之前首先是一个人,人物要和观众共情,就要写出他正常、人性的一面。”同时,律政剧要靠有特点的律师打动观众,这样他们的法律价值观、法律的尊严自然能被观众接受。

张菁认为,目前国内律政剧还有很多种律师形象没有出现过,比如国外相关作品中常见的邻家律师、落魄小律师、刑诉翻案律师、腹黑律师、热血律师、蒙冤律师等。“中国律政剧不能只有一种‘精英律师’,从律政剧市场突破的角度来说,人物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口。未来律政剧一定是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法律职业形象的。用其职业性特点、法理和情理的戏剧冲突设置去吸引观众,塑造出真实、有欲望、有缺点、有痛苦的律师、法官、检察官形象,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生态。”

很多与会专家还特别谈到了律政剧中的女性塑造,也期待更多元、更立体的形象。北京安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邹雯从女性法律执业者的角度表示,律政剧应打破套路,强化女律师的独立、专业和领导力。“我们希望律政剧里的女性首先是独立的,不是男性的附庸,用以衬托男性角色的魅力;其次,有比较好的专业度,能够去解决复杂的法律问题,不是通过灵机一动、奇迹式发现转机来展现,而是期待更硬核的展现方式;最后更进一步而言,我们希望能看到女性的力量和女性领导力的一面,这样的女性形象能成为法律职业女性的终极梦想,也会引领更多的女性受众去实现自我价值。”

在邹雯看来,一部律政剧如果能成功展现女性的蜕变史,其带来的传播效果和市场价值也将是几何倍数增长的。

精神内核:要引领而不是迎合

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会对读者、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现实题材的律政剧也是如此。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科技犯罪检察团队负责人许丹坦言,自己的职业选择就受到了美剧《辩护律师》和国产剧《国家公诉》两部作品的影响。特别是后者让大学时代的他感受到了法律、办案的魅力,也成为他最终职业选择的重要契机。“现实世界发生的一个事实,在检察官用法律的透镜折射之后,映射到起诉书上之后的那个法律事实,这个中间的过程非常精彩。”在他看来,国产律政剧好剧层出不穷,一定会有观众因为这些作品而选择读法律,当法官、律师、检察官,无论对整个法律行业,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大好事儿”。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蒲剑强调,特定行业代表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公共道德基石,比如法律行业是法治精神的代表,要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正义,因此,律政剧中的职业素养不能缺失,应该体现职业素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中央电视台版权和法律事务室副主任严波指出,律政剧应该更多地引领而不是迎合观众。严波和邹雯都谈到,律政剧在终极价值的追求、特殊职业的伦理困境、人性的选择和挣扎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问题,从而引领观众对法治社会、法律本意的思考。

严波引用了莫言的一段话,概括律政剧精神内核的创作方向:伟大的作品,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