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微纪录片:疫情危机中的“纪实先锋”

2020-04-13 09:31   作者:江礼贤

摘要:庚子年关,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席卷中国。各省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将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全民阻击战迅速打响。面对这样的非常时期,微纪录片充分发挥了制作和传播手段灵活多元的优势,凸显时效性,彰显纪实影像的人文关怀,成为疫情危机中传播正能量的“纪实先锋”。

关键词:微纪录片;肺炎疫情;时效性

疫情来势汹汹,病例迅速攀升,各地进入疫情防控“战时状态”。灾难当前,正是纪录片彰显记录历史、警戒当下、助推社会发展担当的重要时刻。在这次疫情危机中,由纪录片衍生出来的新形态——微纪录片更是呈现出井喷之势。央视、地方媒体、视频门户网站和普通民众纷纷推出了微纪录片,涌现出一批时效性强、人文关怀浓厚的“现象级”产品,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纪实先锋”。

一、灵活多元,凸显时效性

疫情肆虐,人们被动“宅”在家里,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最新动态。在铺天盖地的信息裹挟下,谣言与真相交织,恐慌与温暖并存,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不断升温。危机当前,各种不确定性容易使人们焦虑不安,甚至恐慌和盲目,迫使人们需要做出迅速的应对。因此,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凸显出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通常认为时效性是新闻领域的专属,因为传统的纪录片创作门槛高、叙事难度大、生产周期长,自然与时效性绝缘。然而,新媒体时代下,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微纪录片颠覆了传统的创作和传播格局。微纪录片在继承传统纪录片记录真实的基础上,体量小,诉求单一,制作和传播手段灵活多元,更加适应当今节奏快、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尤其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大批微纪录片展现出了极强的时效性。电视台、视频门户网站等专业机构和普通民众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将镜头对准抗疫一线,第一时间传播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温暖故事,凝聚起强大的抗“疫”正能量。

武汉市于2020年1月23日10时开始封城,武汉自由影视工作者“蜘蛛猴面包”于当天18时27分在其个人微博发布了微纪录片《封城》,通过作者的主观视角,记录下了武汉封城第一天的街头、商场、药店等场景,用影像还原一个真实的武汉。当天拍摄、制作并发布,极具时效性,这是传统纪录片做不到的。在随后短短十几天内,作者将系列微纪录片更名为《武汉日记2020》,并连续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他的微博粉丝从1万多涨到了230多万。视频也同步上传到了youtube,受到不少海内外网友的关注。正如作者所说:“我没有想到从最初一个简单记录的想法到现在已经获得了这么大量的关注,感谢全世界都在关注武汉这座城市的命运,令我作为一名记录者更有责任与动力去做这件事,我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大家看到真相,消除恐慌。”武汉封城后的第二天,Bilibili的一位武汉up主“林晨同学”在17时30分发布了由其创作的微纪录片《武汉UP实拍,封城后的24小时,“空城”武汉的物价、交通、生活状态》,在B站获得800多万观看量,在微博获得3000多万观看量。武汉是疫情发源地和最严重地区,最大限度公开疫情信息,可以让人们对当地的社会图景与民众生活有及时、清晰的认知,从而瓦解滋生谣言的空间。随后,优酷人文上线的《中国面孔》、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等系列微纪录片都及时发声,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疫情中的社会现状。不少地方媒体也加入到微纪录片的创作中,充分发挥地域的优势,推出了时效性极强的作品。在河源广播电视台摄制的《非常时期》系列微纪录片中,《大年初六的河源》《直击社区隔离一线》等都在播出的当天完成拍摄,当天实现全媒体推送,《粤北防线的日与夜》《探秘河源口罩厂家》和《出征》等都及时回应了地区热点,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在社会上反响强烈。

摘要:庚子年关,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席卷中国。各省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将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全民阻击战迅速打响。面对这样的非常时期,微纪录片充分发挥了制作和传播手段灵活多元的优势,凸显时效性,彰显纪实影像的人文关怀,成为疫情危机中传播正能量的“纪实先锋”。

关键词:微纪录片;肺炎疫情;时效性

疫情来势汹汹,病例迅速攀升,各地进入疫情防控“战时状态”。灾难当前,正是纪录片彰显记录历史、警戒当下、助推社会发展担当的重要时刻。在这次疫情危机中,由纪录片衍生出来的新形态——微纪录片更是呈现出井喷之势。央视、地方媒体、视频门户网站和普通民众纷纷推出了微纪录片,涌现出一批时效性强、人文关怀浓厚的“现象级”产品,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纪实先锋”。

一、灵活多元,凸显时效性

疫情肆虐,人们被动“宅”在家里,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最新动态。在铺天盖地的信息裹挟下,谣言与真相交织,恐慌与温暖并存,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不断升温。危机当前,各种不确定性容易使人们焦虑不安,甚至恐慌和盲目,迫使人们需要做出迅速的应对。因此,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凸显出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通常认为时效性是新闻领域的专属,因为传统的纪录片创作门槛高、叙事难度大、生产周期长,自然与时效性绝缘。然而,新媒体时代下,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微纪录片颠覆了传统的创作和传播格局。微纪录片在继承传统纪录片记录真实的基础上,体量小,诉求单一,制作和传播手段灵活多元,更加适应当今节奏快、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尤其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大批微纪录片展现出了极强的时效性。电视台、视频门户网站等专业机构和普通民众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将镜头对准抗疫一线,第一时间传播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温暖故事,凝聚起强大的抗“疫”正能量。

武汉市于2020年1月23日10时开始封城,武汉自由影视工作者“蜘蛛猴面包”于当天18时27分在其个人微博发布了微纪录片《封城》,通过作者的主观视角,记录下了武汉封城第一天的街头、商场、药店等场景,用影像还原一个真实的武汉。当天拍摄、制作并发布,极具时效性,这是传统纪录片做不到的。在随后短短十几天内,作者将系列微纪录片更名为《武汉日记2020》,并连续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他的微博粉丝从1万多涨到了230多万。视频也同步上传到了youtube,受到不少海内外网友的关注。正如作者所说:“我没有想到从最初一个简单记录的想法到现在已经获得了这么大量的关注,感谢全世界都在关注武汉这座城市的命运,令我作为一名记录者更有责任与动力去做这件事,我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大家看到真相,消除恐慌。”武汉封城后的第二天,Bilibili的一位武汉up主“林晨同学”在17时30分发布了由其创作的微纪录片《武汉UP实拍,封城后的24小时,“空城”武汉的物价、交通、生活状态》,在B站获得800多万观看量,在微博获得3000多万观看量。武汉是疫情发源地和最严重地区,最大限度公开疫情信息,可以让人们对当地的社会图景与民众生活有及时、清晰的认知,从而瓦解滋生谣言的空间。随后,优酷人文上线的《中国面孔》、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等系列微纪录片都及时发声,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疫情中的社会现状。不少地方媒体也加入到微纪录片的创作中,充分发挥地域的优势,推出了时效性极强的作品。在河源广播电视台摄制的《非常时期》系列微纪录片中,《大年初六的河源》《直击社区隔离一线》等都在播出的当天完成拍摄,当天实现全媒体推送,《粤北防线的日与夜》《探秘河源口罩厂家》和《出征》等都及时回应了地区热点,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在社会上反响强烈。

可以说,技术的进步不断拉低影片制作的门槛,为便捷的制作和传播提供基础,而微纪录片特有的艺术形式又使节目打破传统,实现了时效性的突破,从而在疫情危机的传播中占得先机,对化解危机、传播正能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主观平视,彰显人文关怀

关于这次疫情的微纪录片普遍以“我”为叙述的视角进行主观的平视拍摄,将镜头聚焦于身边的普通人身上,关注个体的生存,表现普通人的悲与痛、爱与希望,传递“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纪实影像力量。

在《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里,有奋斗在救治一线的医生、护士,也有军人和普通市民等,多角度展现危难时刻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信心与决心。在第一集中,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胡雪珺用自己的手机记录下了抗疫前线最真实的一幕:隔离病房究竟是什么样子?一线医护人员是怎样工作的?病房隔离患者一日三餐怎么解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态是怎样的?胡雪珺的主观平视视角带领观众一探究竟。影片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冰冷的数字和道理,而是以此时此情此景进行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表达。系列微纪录片保持了一致的创作手法,采用 vlog的主观视角进行讲述,有护士、快手作者、学生、逗逗先生等,用影像记录人们温暖的坚守与默默的努力。同样,在《武汉日记2020》和《武汉UP实拍,封城后的24小时,“空城”武汉的物价、交通、生活状态》等微纪录片中,作者都以“我”作为叙述的视角,通过主观镜头观照人们关切的疫情防控、能源供给、交通物流、城市运行、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等各个生活日常环节,就像是带着观众一起到武汉的现场,看一看那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同时,这些微纪录片在客观记录的同时,融入“我”和拍摄对象的个人情感,以平和而又饱含深情的心态记录了社会大众的真实生存状态,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在人物类系列微纪录片《中国面孔》中,镜头对准疫区的小人物,包括奋斗在前线的医务人员、军人武警,也包括主动请缨到一线做志愿者的退休人员、无偿运建材的卡车司机、捐赠万元善款的拾荒者、推迟婚礼奔赴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等,每集一两分钟的小人物故事向观众传递着正能量。

人文关怀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疫情之下,每一个小人物的姿态,可能更容易抵达人们的内心,引起观众的共鸣。微纪录片将镜头焦点落在普通人的身上,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其以主观平视的视角进行创作,带来了平等、亲切和尊重的即视感,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使微纪录片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宽广入微的全景式纪录

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记录时代变化、留存国家记忆等方面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疫情之下,国难当前,专业机构和普通民众纷纷拿起摄像机和手机,用微纪录片的节目形态“立此存照”,为公众打开一扇看清疫情冲击下的人们真实生活状态的窗口,从而形成了对当下中国宽广入微的全景式纪录。

央视纪录频道(CCTV9)自2020年2月3日起全天滚动播出融媒体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观众呈现危难中的守护相望和真实的“武汉时刻”。人民日报推出了《武汉vlog》,真实展现基层防疫现状。优酷人文上线的《中国面孔》关注疫情下的小人物故事,从而形成了疫情下的人物群像。笔者所处的周边地市专业机构纷纷推出系列微纪录片,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河源广播电视台推出了《非常时期》,紧扣舆论热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聚焦交通防线、社区隔离一线和企业复工生产等,以编导的视角带领观众深入城市乡村,看清疫情防控的现状。不仅如此,由微纪录片衍生的短视频在抖音、学习强国、人民视频等全国性平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仅《37.3度!发现可疑人员?》在抖音上的播放量就高达3249万次,点赞量近100万。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开设了《抗“疫”一线》微纪录栏目,用镜头记录这平静下不寻常的梅州,记录普通人不平凡的抗疫故事,摄制了《走近隔离病房》《阿彦叔的大喇叭》《宅家生活》和《景区人的守望》等微纪录作品。中山广播电视台摄制了《我们的战“疫”》系列微纪录片,展现医护人员、体温检测工作人员、快递小哥、暖心房东等人抗击疫情的具体行动。一些普通人也开始自制纪录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除了“蜘蛛猴面包”“林晨同学”等拍摄的微纪录片,来自武汉的90后美女志愿者司机陈灵毓用她的镜头记录下了自己每天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故事,并制作成微纪录片《我在武汉接送医生上下班》。珠海传媒集团主持人金晶、山东台主播黄凯、网友“女住持vlog”等,都在隔离期间用镜头真实记录下了自己的《隔离日记》。

《2019纪录片内容及用户报告》显示,“短、深、广”已成为纪录片新形态。新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艺术传播形式,摆脱了创作人员、拍摄器材、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束缚,伴随受众的主体意识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创作中,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心情出发,记录了疫情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从而形成了对疫情的全景式纪录。

四、结语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人类信息交互呈现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等特性。在此背景下,微纪录片应运而生,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日子终将到来。多少年后,当人们的记忆变得模糊,这些微纪录片将成为铭记历史的流动相册。

参考文献:

1.黄绮婷.生存镜像:泛纪录时代的武汉肺炎疫情[Z].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2020-02-05.

2.张咏华.网络时代新闻时效性在危机传播中的重要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62-65.

(作者单位:河源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