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09:37 人民网-扶贫频道 作者:人民网记者 王醒
【编者按】2020年是脱贫收官之年,在决战攻坚的前线,那些奋斗在基层的扶贫人以他们的行动和信念为武器,向“贫困”发起了总攻。他们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之路,也照亮了人们的心。面对扶贫这样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他们有什么想法,又是如何解决了一个个困难,完成了自己使命?人民网扶贫频道记者近期对四位扶贫人进行了采访,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故事。
常明昌
在常明昌的办公室里有一颗硕大无比的灵芝,办公室墙上“菇神”两个遒劲的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常明昌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的教授,被誉为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蘑菇专家”。
“蘑菇”,也让他与扶贫结下了深深的缘分。三十年来,常明昌从未停止扶贫事业,他常说:“我既做了扶贫,扶贫也成就了我”。
把科研做在大地上
1992年,是一次偶然的经遇,让当时还在山西农业大学潜心做科研的常明昌走上产学研之路。
“那一年我到北京出差,在麦当劳吃饭时得知麦当劳的一个门童一个月工资是400块,是我工资的4倍还要多!”这让常明昌思考:论文写得再好也终究是纸上谈兵,只有将自己的研究转化为生产成果,才能获得利益、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回到学校后,常明昌着手创建山西农大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决心走食用菌栽培推广的道路。经过3年多的刻苦钻研,常明昌用坚韧克服了一道道难关,掌握了一整套生产技术。
【编者按】2020年是脱贫收官之年,在决战攻坚的前线,那些奋斗在基层的扶贫人以他们的行动和信念为武器,向“贫困”发起了总攻。他们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之路,也照亮了人们的心。面对扶贫这样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他们有什么想法,又是如何解决了一个个困难,完成了自己使命?人民网扶贫频道记者近期对四位扶贫人进行了采访,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故事。
常明昌
在常明昌的办公室里有一颗硕大无比的灵芝,办公室墙上“菇神”两个遒劲的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常明昌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的教授,被誉为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蘑菇专家”。
“蘑菇”,也让他与扶贫结下了深深的缘分。三十年来,常明昌从未停止扶贫事业,他常说:“我既做了扶贫,扶贫也成就了我”。
把科研做在大地上
1992年,是一次偶然的经遇,让当时还在山西农业大学潜心做科研的常明昌走上产学研之路。
“那一年我到北京出差,在麦当劳吃饭时得知麦当劳的一个门童一个月工资是400块,是我工资的4倍还要多!”这让常明昌思考:论文写得再好也终究是纸上谈兵,只有将自己的研究转化为生产成果,才能获得利益、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回到学校后,常明昌着手创建山西农大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决心走食用菌栽培推广的道路。经过3年多的刻苦钻研,常明昌用坚韧克服了一道道难关,掌握了一整套生产技术。
常明昌设计的养菇大棚
科研取得成绩后,常明昌开始思考如何将实用技术推广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开拓出一条新路。通过实地调研,他开始指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大棚、地窖、窑洞以及其它闲置的空地做食用菌庭院式栽培。他还为此设立免费技术咨询电话,及时给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经常深入农户具体指导,反复讲解,帮农民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小蘑菇种出大事业
1999年,常明昌在安泽县蹲点扶贫
1999年,常明昌应邀来到国家级贫困县——临汾市安泽县蹲点扶贫,这一“蹲”就是9个月。9个月里,他往返安泽100多次,行程达6万多公里。“那时候每天穿梭于大棚之间,三伏天就穿着背心站在河滩、树林里给农民朋友讲课,农民赚到钱了,我觉得再累也值了。”
他帮助安泽县建成了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从第一年的110万袋产量到第二年的330万袋。随后,常明昌在安泽县又建起了山西最大的香菇基地,生产规模达到500万袋。
1999年,常明昌在树林里为村民讲课
为了解决产业化生产灭菌问题,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比较了国内所有设计方案和方法,请教了许多专家,探索出了一套连体式双保险灭菌新方法。不仅如此,他还设计了“母子鹏”,供两户农民共同使用,降低成本。他设计出的培育方案,能让将废弃果木渣变废为宝。
两年的时间,常明昌为该地区新增产值4000万元,昔日被用来烧火的树木枝条、玉米芯、秸杆、锯末等,变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财源,使这个多年来一直被贫困困扰的国家级贫困县——安泽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首先尝到了甜头。
科研与扶贫都要“久久为功”
自此以后,常明昌便再没有停下他的扶贫事业……
33年来,他先后在临县、汾西、广灵、昔阳、陵川、万荣等全省40多个县区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扶贫,在实践中发明了抹泥墙栽培灵芝、香菇、猴头新模式,创立了黄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在高平、广灵、左云、泽州、清徐、尧都区、太谷等地建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北冬虫夏草基地,社会经济效益约36亿元。
常明昌将实用技术在多地进行推广
“以前做科研没底气,因为不知道做出来的成果是不是有用,通过扶贫,我就能知道最该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做出的科研更踏实、更精准”。常明昌认为,是扶贫促进了科研,让科研更接地气,更容易转化,只有在实践中摸索学习,才能知道科技扶贫应该以什么为抓手。
如今,贫困地区农民老龄化严重,为了让农民少辛苦一点,常明昌提出了农业生产工业化。“在贫困地区开展农业生产不能‘五花八门’,要推行标准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够长久,这也是我在几十年的扶贫工作中一点一点认识到的。”
科研是常明昌毕生的事业,扶贫让他的人生更加充实。“无论是扶贫还是做科研都需要‘久久为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说。
常明昌的养菇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