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 09:55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 磊 崔 佳 史自强
编者按:近年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了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名。这些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
在脱贫攻坚一线,青年干部如何学会与群众打交道,怎样提升工作本领,有哪些历练成长?本版关注青年干部在基层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收获与感悟。
融入
外来的干部如何走进群众心里?
2016年10月,大学毕业的张鹏经考录后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到江西南昌县幽兰镇东联村任职。到村里前,张鹏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可谁成想,刚来就碰了壁,一句方言也听不懂,村民也不信任我。”张鹏坦言,强烈的不适应感让他产生不安:工作怎样开展?自身优势如何发挥?几番思索之下,他咬咬牙:“那就先从学方言、说方言开始。”
当时,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正在开展,每位村干部都分配了入户任务。张鹏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主动跟着村支书入户,一来学学方言,二来也跟着村支书学两招。白天走村入户,晚上录入信息,忙到半夜身体乏累,内心却收获满满。
为了节省时间,张鹏就在村部安了家。闲下来时,他就扛个大扫把,去村里打扫卫生。趁着一些老人搭把手干活的工夫,他连比画带猜,不知不觉间就学习了地地道道的方言。
编者按:近年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了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名。这些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
在脱贫攻坚一线,青年干部如何学会与群众打交道,怎样提升工作本领,有哪些历练成长?本版关注青年干部在基层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收获与感悟。
融入
外来的干部如何走进群众心里?
2016年10月,大学毕业的张鹏经考录后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到江西南昌县幽兰镇东联村任职。到村里前,张鹏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可谁成想,刚来就碰了壁,一句方言也听不懂,村民也不信任我。”张鹏坦言,强烈的不适应感让他产生不安:工作怎样开展?自身优势如何发挥?几番思索之下,他咬咬牙:“那就先从学方言、说方言开始。”
当时,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正在开展,每位村干部都分配了入户任务。张鹏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主动跟着村支书入户,一来学学方言,二来也跟着村支书学两招。白天走村入户,晚上录入信息,忙到半夜身体乏累,内心却收获满满。
为了节省时间,张鹏就在村部安了家。闲下来时,他就扛个大扫把,去村里打扫卫生。趁着一些老人搭把手干活的工夫,他连比画带猜,不知不觉间就学习了地地道道的方言。
“刚来时,不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都不太看好他,觉得这个学生村官就是来镀金的。”村支书涂国明说,时间长了才发现,这孩子踏实肯干,能沉下心来学习,渐渐地我们也就认可他了。
2018年,为推进脱贫攻坚,村里启动了改水改厕工作。虽说上级部门早已有既定方案,但各家各户情况不同,一把尺子无法量到底。比如最初设计的化粪池,按设计尺寸往往要越界,多占谁家的地都不愿意。一时间,改水改厕工作进展缓慢。
有顾虑,就从解决顾虑着手。张鹏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收集意见,又和技术人员多次商量,最终提出了集装箱式一体化安装建议,难题迎刃而解。
2019年,全村24户49人全部脱贫,村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已是东联村村委会副主任的张鹏内心很是自豪。“在村里4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基层工作一要务实二要灵活,既要脚踏实地肯拼敢干,也要开动脑筋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张鹏说。
3月29日中午,东联村突降大雨,张鹏进村调研复工复产情况。“崽里子(小伙子)啊,就在这里恰(吃)饭吧。”村民热情邀请。张鹏只是挥挥手,用他那夹杂普通话的方言回答:“下次恰咯!”
改变
怎样发挥优势带动村民增收?
走进重庆酉阳县麻旺镇光明村便民服务中心,“脱贫攻坚工作室”的牌子鲜亮醒目。打开工作室里的资料档案柜,随机抽出一册《精准扶贫分户档案》,文件名、日期、责任人等一一标注,清晰有序。
整理这些分户档案,要从村里的扶贫专干张海华说起。2015年回乡工作后,她发现许多脱贫攻坚档案资料杂乱无序,发给村民的“脱贫攻坚明白卡”却常常让人看不明白。“要精准扶贫就要有精准的资料。”张海华说,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规范整理扶贫资料,重新制作明白卡。
“发给我们的新明白卡上,有通俗的政策解释,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脱贫攻略,还有她的个人电话,我们有啥事都能随时找到她。”一名村民说道,小张不仅明白卡做得好,暖心事也做了很多。
前几年,家里有3个在校生的村民冉光易因负担重致贫。张海华一面为他争取到了两个公益岗位,一面为3个孩子对接多项捐助。“这个幺(小)妹热心肠,家里种果树她也经常来帮忙。”解决了后顾之忧,如今的冉光易脱贫致富劲头更足了。
可光有热心肠还远远不够。“脱贫路上,年轻干部还得多在基层实践中开动脑筋。”张海华说,贫困户缺资金,她就帮助贷款,缺技术,就找来技术员。但村里的产业发展陷入瓶颈,她才明白简单的“缺啥补啥”治不了本,如何让贫困户获得一身本领,进而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才是长久之计。
光明村5组的冉思芳曾因病致贫,张海华根据扶贫政策给予帮扶后,建议他参加培训,学得一技之长。“起初我们不愿意去,觉得太费事。”冉思芳说,张海华为此多次上门做工作,一家四口才分别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养殖、厨师等技能培训。
去年,冉思芳家收入几十万元,盖起了新房,今年还准备再扩大养鸡规模,日子越来越红火。
村里的脱贫攻坚成效初显,张海华又着手探索电商卖货。“有了好产品,还得拓宽销路,把品牌做靓。”张海华信心十足,今年前3个月,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村里的农产品还是销售近百万元。“扶贫就是要不断突破,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成长
如何读懂农村这本书?
2017年初,当车子开进河北张家口蔚县醋柳沟村时,刚刚到任的第一书记郭璇心情复杂:村民住的是窑洞,出门都是泥,这贫咋扶?
村里需要花钱的地方比比皆是,但哪些问题最迫切,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郭璇一片茫然。“如果只是修修房子刷刷墙,不彻底解决问题,我这趟就失败了。”
毫无头绪中,郭璇开始留意每个村民的想法。要治贫,先知贫。在多种诉求中找到交集,才能寻得贫困的根源所在。
在醋柳沟村,每年1600多亩优质木瓜杏成熟上市,价格不错,这让城里生、城里长的郭璇怎么也想不通为何无法致富。起初村民不信任,不愿多说。直到多次诚心长谈加实地调查,郭璇才发现,出村的道路不畅,采杏下山只能肩扛手搬。由于保鲜期短,大半的果子眼看着烂在地里,村民们只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更重要的是,当时村里干旱缺水,全村76户人家只有一个露天小水窖,人畜共用,细菌滋生,导致当地布氏杆菌病呈高发态势。
抓住要害,才能迎面直击。郭璇说,他多次前往省会,联系媒体开展扶贫义卖,售出鲜杏4万斤,筹得27万元。除了返利村民,精打细算下,还为村里修了9300米“杏福路”。郭璇又四处募集资金,安装潜水泵、蓄水桶,钻出一口200多米的深水井。
“出水那天,井口涌着水,老乡流着泪,我知道我做对了。”郭璇说,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他愈加明白要想真脱贫,就得量身定制,精准施策。
醋柳沟村地处偏远,海拔又高,但对禽类养殖而言,却是阻断疫病的一道天然屏障;村里窑洞多,居住条件差,但稍加改造,却是颇具特色的乡村民宿。学养殖技术、做旅游规划,尽管这是他的知识盲区,但郭璇一步步探索。如今,村里养殖的油鸡已有约万只,乡村旅游也在快速发展中。
郭璇说,青年干部驻村帮扶会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一开始想法单纯,却要面对很多复杂艰巨的任务;紧接着想做事情,没找对方法,往往晕头转向;最后,苦练内功,对症下药,回归简单。“关键是要读懂农村这本书。”
醋柳沟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48%到2019年11月已降为0。“部分老乡一开始对我不理不睬,后来全村人按上红手印集体挽留我,我想,这是我成长最好的见证。”郭璇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27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