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 07:57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易舒冉 杨文明 王锦涛 孙 超
图为广西梧州市的小康新村。
蒙 城摄(人民视觉)
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攻克最后堡垒,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如何啃贫中贫、坚中坚这块“硬骨头”;如何持续激活干部队伍状态;怎样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成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建言的重心。我们约请了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此发表意见建议。
贫中贫、坚中坚的“硬骨头”如何啃?
阻断代际传递,扩大兜底保障
记者调查
这些天,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大山村的100多户贫困群众开始陆续搬迁进城。有了安全稳定的住房,离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就又进了一步。会泽县是全国未摘帽的贫困县之一,易地扶贫搬迁是当地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
搬得出,如何稳得住?一看收入,二看习惯。离开乡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好在村里多数青壮年都有外出务工的经历,他们适应新生活会快一些,还能给其他村民传授务工经验。”大山村第一书记吴自先说。受疫情影响,一些贫困户外出务工时间推延,吴自先和基层干部一道,送去了政策、岗位信息。帮助搬迁村民适应城市生活是一个难点,县里组建了专门的志愿者队伍,陪着搬迁户体验新事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从而尽快适应城市的新生活,安居乐业。
除了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特殊困难群体也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比例达45.7%,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还有48万,他们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高,脱贫不解困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需要更为精准的帮扶措施。
图为广西梧州市的小康新村。
蒙 城摄(人民视觉)
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攻克最后堡垒,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如何啃贫中贫、坚中坚这块“硬骨头”;如何持续激活干部队伍状态;怎样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成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建言的重心。我们约请了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此发表意见建议。
贫中贫、坚中坚的“硬骨头”如何啃?
阻断代际传递,扩大兜底保障
记者调查
这些天,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大山村的100多户贫困群众开始陆续搬迁进城。有了安全稳定的住房,离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就又进了一步。会泽县是全国未摘帽的贫困县之一,易地扶贫搬迁是当地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
搬得出,如何稳得住?一看收入,二看习惯。离开乡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好在村里多数青壮年都有外出务工的经历,他们适应新生活会快一些,还能给其他村民传授务工经验。”大山村第一书记吴自先说。受疫情影响,一些贫困户外出务工时间推延,吴自先和基层干部一道,送去了政策、岗位信息。帮助搬迁村民适应城市生活是一个难点,县里组建了专门的志愿者队伍,陪着搬迁户体验新事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从而尽快适应城市的新生活,安居乐业。
除了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特殊困难群体也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比例达45.7%,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还有48万,他们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高,脱贫不解困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需要更为精准的帮扶措施。
委员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
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但易地搬迁扶贫不能“一搬了之”,让困难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
从当前来看,引导贫困户外出务工既能增加贫困户收入,也有助于贫困户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和提高技能,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生活。
建议继续通过“组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扶持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渠道,拓宽搬迁群众就业门路。对于“能出去,可远行”的搬迁劳动力,鼓励异地转移就业;对于“能出去,但不能远走”的搬迁贫困劳动力,帮扶就地就近就业,争取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啃硬骨头要用心、用情、用力。受疫情影响,部分青壮年可能会趁机返乡发展产业,应充分用好这部分人才,加大政策引导,激励他们创新创业,带头培育更多市场主体,引领未脱贫的群众参与现代市场竞争,从而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
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是帮助他们脱贫解困奔小康的根本之举。各部门要协调统一,多措并举,共同发力。尤其要精准摸排残疾人就业需求,建立清单,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以就业难度大的视力残疾人为例,各地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依托有条件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特教学校(盲校)等机构,采取“师带徒”的方式,组织有意愿的盲人进行按摩培训。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对因不能减免房租等原因经营确有困难的盲人按摩机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等给予适当补助。
加强困难残疾人的兜底保障工作。对于无劳动能力的重度贫困残疾人,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合理提高保障水平。要加速推进无障碍家庭改造、辅具适配、康复训练和危房改造,多措并举改善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条件。针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要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照护和服务体系,让残疾人既脱贫又解困,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如何持续激发扶贫干部队伍活力?
弘扬务实作风,尊重基层干部
记者调查
罗高峰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铺镇邵庄村第一书记,2015年进村,一待就是5年多。但一开始乡亲们并不看好罗高峰,配合度也很低。“迈进群众的门槛,才能走进老乡的心坎。”进村前几个月,罗高峰挨家挨户聊天拉家常,了解村里的致贫原因,了解乡亲们的实际困难和脱贫想法。
“怎么赢得群众信任?”罗高峰说,一句话,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群众缺技术,致富没产业,罗高峰想办法引导群众种植果树、中药材、藜麦等新型增收产业,并协调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罗高峰认为,没有群众的参与,脱贫攻坚难获全胜,工作中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和弄不懂的问题,他记在本上,一有空就去找村民商讨。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不能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罗高峰说,作为基层扶贫干部,只有作风过硬、务实戒虚,才能赢得群众支持,啃下硬骨头。在罗高峰和村民的努力下,目前,全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建档时的49.4%下降到0.98%。
委员建言
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当前,扶贫干部要在产业培育和企业复工复产上下功夫,持续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和发展产业;同时,认真调查研究拿出好办法,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激发他们发展的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是一个过程,适当的程序和流程是必需的,但一定要防止本末倒置。决不做“算账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针对基层反映的脱贫工作中多重填表、事事留痕等情况,相关部门要尽快对现有政策进行研究清理,把重复的砍掉,把花拳绣腿做样子的停了。地方出台新的帮扶政策时也要先搞好调查研究、考虑缜密,避免让基层扶贫干部无所适从,要多引导基层扶贫干部把心思用在解决具体问题上。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常委范社岭: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扶贫干部就是这穿针引线的人。对于基层的事情,基层干部最熟悉,对于扶贫项目的调整、扶贫资金的使用,应当充分尊重基层扶贫干部的意见,给予基层扶贫干部一定的支配权。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要坚持选贤任能,培育乡村本土的领头雁,强化党对基层自治组织的领导,着力解决村级党组织弱化、引领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以党建引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和使用力度,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伍”。对于在脱贫攻坚一线实绩突出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可以拿出一定的名额比例,优先或破格录用为乡镇公务员。建立村干部报酬可持续增长机制,帮助村干部甩掉思想包袱,集中精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创建鼓励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从脱贫走向乡村振兴的路还有多远?
补齐民生短板,完善产业体系
记者调查
“村集体产业收入长期为零,有段时间为了修路,还欠债7万块钱。”说起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南金村,在这个省级贫困村当了12年村会计的夏小元很有发言权。“2018年,村里终于有了第一笔集体收入——10万元的产业分红,账上有了钱,我这个会计才算是名副其实了!”
这笔产业分红来自村里的一片老茶园。起初,老茶园很不起眼,后来,南金村的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们一起为老茶园提质增效。一芽一叶,手工揉捻、发酵,最好的茶叶一斤卖到了上千元。
有了稳定的集体收入,南金村党总支书记夏建兴跟村民说:“扶贫工作队和对口帮扶单位是南金村脱贫的两根拐杖,只有丢掉拐杖跑起来才叫乡村振兴。”村民听后很受启发,一致同意把村集体收益继续投入合作社,持续“造血”。很快,村里新建起150亩黄桃园,100亩猕猴桃园,发展出农旅融合的新业态,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脱贫攻坚这几年,南金村的硬件设施大变样,人的精气神也大变样。“大伙都忙着给果园、茶园做工,给游客做饭,这时候谁再好吃懒做都要被人笑话。”经营着一家商店的村民胡军耳闻目睹了村里人的变化。
委员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李云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应坚持“补短板”与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相结合,构建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基础教育、基本医疗、房屋居住、安全饮水等是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突出短板,久久为功补齐这些短板,既能治穷根,还能促使乡村留得住本土人才、引得来优秀人才。
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既要落实兜底保障政策,也要多组织农民学本领、强技能、学经营,激发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实现帮扶与反哺相结合。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合作、生产合作、供销合作等方式互帮互助、互补互促、互融互强,在创造自身发展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的力量。
要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在发展规划、政策扶持、产业导向、乡村整治等方面紧密衔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产业体系。产业是脱贫攻坚和富民兴村之本,可根据资源禀赋、发展环境差异,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地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可持续。同时从制度上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能换一任领导就换一个产业,也不能因为脱贫摘帽而改弦易张。
二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仍然存在天价彩礼、铺张浪费、跟风攀比等陈规,要持续完善乡村的公序良俗,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厚植乡风文明沃土,滋养乡村振兴之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家庭和谐幸福也关乎乡村振兴。要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留守老年人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30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