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社会>专题>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大江东︱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推介“上海经验” 张文宏说“重大亮点”

2020-05-02 10:46   作者:姜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4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首次举办“上海专场”,邀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疾控中心、援鄂医疗队、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方面代表,集中介绍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疫情期间广受欢迎的“网红专家”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亮相发布会,介绍新冠疫情救治的上海模式和健康科普的重要作用。

东姐从头看到尾,发现这次发布会更像是对魔都这个“抗疫优等生”过去四个月疫情防控经验的一次全面盘点和总结,各种“学习经验”、“应考秘笈”连曝不断,很能见出抗疫中国经验的精髓与诀窍。

且看大江东来做个梳理,拎拎重点。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在介绍上海疫情防治“四早”经验时透露,在武汉疫情发生以后,上海在1月初就向各个医疗机构发出预警,及时组织专家研判,针对发热门诊的预检分诊、组织流程、能力储备、人员配备等展开督查和专门培训。1月17日向全市发布了上海救治工作方案。1月24日,上海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后,还对各发热门诊隔离床位的数量和规格都作了要求,增加了影像、药学、呼吸、急救等设备和人员团队,装备了插管、呼吸机等,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都配置了发热门诊专属CT。除了发热门诊,上海还在182个社区建立了发热哨点门诊,以便在社区就诊中筛查出一部分发热病人。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4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首次举办“上海专场”,邀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疾控中心、援鄂医疗队、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方面代表,集中介绍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疫情期间广受欢迎的“网红专家”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亮相发布会,介绍新冠疫情救治的上海模式和健康科普的重要作用。

东姐从头看到尾,发现这次发布会更像是对魔都这个“抗疫优等生”过去四个月疫情防控经验的一次全面盘点和总结,各种“学习经验”、“应考秘笈”连曝不断,很能见出抗疫中国经验的精髓与诀窍。

且看大江东来做个梳理,拎拎重点。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在介绍上海疫情防治“四早”经验时透露,在武汉疫情发生以后,上海在1月初就向各个医疗机构发出预警,及时组织专家研判,针对发热门诊的预检分诊、组织流程、能力储备、人员配备等展开督查和专门培训。1月17日向全市发布了上海救治工作方案。1月24日,上海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后,还对各发热门诊隔离床位的数量和规格都作了要求,增加了影像、药学、呼吸、急救等设备和人员团队,装备了插管、呼吸机等,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都配置了发热门诊专属CT。除了发热门诊,上海还在182个社区建立了发热哨点门诊,以便在社区就诊中筛查出一部分发热病人。

“这些措施为上海能够及时地找出病人、发现疑似病例、及时地隔离、诊断和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邬惊雷介绍说,截至4月29日24时,上海的发热门诊共接诊接近28万人次,留观隔离17500例左右。上海共发现339例境内病人,境外输入的共发现308例。

邬惊雷说,上海在集中收治确诊病例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放了300多个负压床位,还有200张负压床位作为储备,到现在还没有用过。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建设的时候就预留了储备的场地,准备应急响应,保证有足够的应急救治床位。

“上海抗疫最大优势是专家资源”, 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上海一开始就意识到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必须由多学科的精锐部队紧密合作,所以采取了集中收治的做法,设立了两家定点医院,分别收治成人和儿童。

定点医院汇聚了上海最优秀的专业团队,感染、呼吸、重症、心脏、中医等14名专家组成了高级别专家组,对陆续收治的600多个病人逐一查房,与驻扎在病区内直接诊诊病人的医疗团队进行无间隙的视频对接,此外还有大量专业支持团队如人工肺(ECMO)、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呼吸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其中,心理治疗团队也是从1月20日起即进入定点医院参与救治的。

“所以我们这个团队是完整的多学科合作,多学科合作是我们这次一个重大亮点。我们将多学科做到了实处。”张文宏说。

这么多专家和治疗团队,怎么协作、不吵架?

张文宏说,上海早期大量收集武汉治疗的初步循证医学证据,包括治愈率、病死率、高风险因素等,很早就提出“一人一策”和早期阻止疾病进展到危重症,降低重症、危重症发生率,从而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上海团队是最早根据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提出我们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张文宏说,上海及中国其他团队一直在与国际专业团队交流中国在这次疫情中的创新发现和防控原则,而国际上多个临床研究结果都已证实了他们的抗病毒治疗疗效。

在抑制炎症风暴方面,上海也有很多种治疗方法。张文宏介绍说,上海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比例只占9%,且实施“一人一策”,早期、中期和晚期治疗方案各不相同。1至2月份,上海的重症比例为23%,2月底至3月初已降到7.4%,3月15日以后输入性病例为主,目前重症、危重症只占3%。“这些数据都显示了我们中国治疗模式的成功: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不断地创新。这些经验总结让我们针对下一阶段的抗疫充满了信心。”

2400万常住人口加上日常状态下平均600万流动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为什么能够保持仅有339例本地确诊病例的“好成绩”?面对输入性风险,如何做到及早追踪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的?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要切断传播途径,流行病学调查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汲取2009年甲流的工作经验,1月下旬,上海即成立专班,负责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同时,设计了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流调“三级梯队”,共有近2000人参加。

“流调工作需要细心,追求细枝末节,细到每一个被调查对象的所有生活轨迹、方方面面;不是一次调查就可以完成,像公安破案一样要有恒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孙晓冬说,上海曾发现一起聚集性疫情,其中作为传染源的男性病例的感染来源在哪里,一直没发现。疾控部门持之以恒,先后调查了160多个相关人员,通过近7天努力,发现这个病例曾经与另外一个本市确诊病例在游泳池里有过交集,而这个确诊病例自身又与另一起聚集性疫情中的一例病例有关系,这个聚集性疫情病例又跟外省市的一起聚集性疫情有关系。

孙晓冬说,流调工作需要有爱心、有耐心、要关心被调查对象,“被调查对象虽然是病人但肯定不是敌人,我们要给他提供帮助,帮助他回忆他以前所有流行病学相关的活动轨迹。”

目前上海正面临巨大的输入性疫情压力。4月10日入境的俄罗斯208航班,一晚上就确诊50多个病例。然而“在上海对外发布的时候,他们的基本信息我们已经摸的非常清楚了。”孙晓冬自豪地说。

据介绍,高峰时期上海有45名疾控人员分三班在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进驻,至今口岸已追踪近160架次航班,追踪到在上海管理的人员多达6000多人。他们还用中、英、韩、日、意五种语言制作了入境人员的健康咨询手册,已发放3万多册。

抗疫期间,来自中山医院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刘凯医生推着患病的87岁小提琴家王欣去做CT检查时,半路停下欣赏落日余晖美景的情形,成了感动无数人的网红照片。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3月31日上海援鄂医疗队撤回前,王老先生特地在病房里拉起一曲《沉思》,为上海医疗队送行。经过积极救治,王老先生已康复出院,4月23日完成医学观察回家,当天就跟刘凯医生进行了视频,“现在他非常健康、快乐地生活着。”

一张网红照片,显露着上海的医疗理念和医者人文关怀的温度。

回忆1月28日初到武汉的情形,陈尔真认为,援鄂医疗队得以有序高效开展救治工作,一大关键是大后方的大力支持——上海的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不断捐赠医疗装备、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还有上海的大型国企在武汉的分支机构如锦江国际、光明集团、绿地集团等为医疗队提供生活物资的保障。他还透露说,当时的上海“打开了上海南站到武昌站的火车通路,每周有两次物资保障的配送,确保我们能够有很好的各方面保障”。

在临床救治中,上海医疗队十分注重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建立了战时的医疗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设立质量控制小组来确保救治质量稳步提升,不断地更新诊疗规范。通过和后方不断沟通,医疗队把上海诊疗经验和方案推广到武汉,建立了前后方的多学科诊疗体系,切实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上海是国内率先建立完善家庭医生体系的省市之一。6000多名家庭医生对抗疫起了什么作用?用上海市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辉的话说,上海的家庭医生经过了“三道考验”,守好了“三道门”。

首先是社区居民医疗健康之门。刘辉举例说,疫情期间,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已给居民提供慢病长处方58418张、延伸处方1600多张,对辖区内13603名慢性病患者进行了零接触的管理和监测;对辖区内8家养老院定期巡诊,为老人服务678人次;家庭医生还对签约居民主动询问,在电话上进行疫情答疑、健康咨询、心理干预,服务了8924人次。

二是守好家园和校园大门。家庭医生参与居委会和居委干部、民警、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四人小组,在社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摸,落实居家隔离,形成闭合式管理。复学后,一名家庭医生要跟一所学校对接,指导做好健康观测和防护、信息报送等。

三是守好外防输入的城市之门。家庭医生在各个道口都参与了道口人员的测温、流调、核查工作,许多医学集中隔离点主力军也都是家庭医生。刘辉说,截至目前,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47名医护人员在杨浦区的集中隔离点里轮流渡过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服务对象有重点地区人员也有密切接触者、境外返沪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做到了管理有序、有情,人员“应管尽管”、检测“应检尽检”。

“借鉴非典时的经验,对于疫情防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宣教发挥了很大作用。疫情初期我们发信给周边居民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利用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引导居民形成常态化的生活模式,针对辖区内不同人群我们会编制不同的指南。”刘辉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网底,承担着“管得了、守得好、兜得住”的工作使命。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推进经济社会的正常化,上海有什么抗疫新策略?

“我们最近加强了科普和市民宣传,做好民众的动员,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防扎堆,让市民积极主动参与。”邬惊雷这样说。

“疾病靠治已经太晚了,最好的方法是防。这是一次人民的战役,医生能做的工作非常有限,这次战役是不是取得胜利,就是看整个民众是不是被发动起来。我当时讲过一句话‘闷在家里你也是战士’,就是要大家保持彻底的社交距离……科普是沟通的过程,我们的防疫政策、治疗策略不和老百姓充分沟通,是起不到非常好效果的。”张文宏医生在解释他为什么在紧张繁忙的医疗救治工作中间,还要连爆“金句”推动健康科普时这样说。

张文宏说,近期他出版了两本书,《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冠病毒》发行量100多万册,翻译成意大利、波斯语、法语、日语等十来个国家语言;《2019新冠病毒病》则是国际和国内第一本关于新冠病毒病的书,也已被翻译成几个国家的语言发行。两本书都没有收取版权费——“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传播防疫知识。”

除了科普,邬惊雷表示,上海还特别关注几个环节:一是防输入,守住入城口。二是管理社区落脚点,包括健康码、测温、首次回小区人员信息登记等。三是城市管理常态化以后流动中的人员管理,上海的地铁、机场、学校都在逐步推进自动筛查体温。四是开学后,如何守好学校门。五是做好复工复产工作。上海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学校和一些特殊场所扩大核酸检测。六是监测哨。“发热门诊服务的触角一直延伸到社区,能够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早期排查、早期转院。”

“我们自己戏称这次阻击战是‘边打边学边建边干’,有些问题还存在不足,比如早期的预警,如何有更敏感的预警和监测,这是我们不够的。第二是指挥系统,跟SARS比,这次要调动的社会资源、社会动员更加广泛深入,集中高效的指挥系统非常重要。第三是医和防的融合当中还是有点脱节。原来口罩、手术衣有储备,但面对这么大规模、传播很快的疫情,我们的综合保障是不够的。还有救治上,专业队伍、专业人才、公共卫生人才储备还是不够的……”

基于这些不足,上海已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立足长远,瞄准了2025年,建设世界上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最安全的地方——“我们在思考如何使得上海的公共卫生能够做得更好,能够使上海成为市民更加喜欢、更加宜居、更加适合发展、更加安全的城市。”(除署名外本文配图均为姜泓冰摄)

(责任编辑:崔競文)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