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北京>社会民生

“北京地下城”将变身人防博物馆

2020-05-13 08:23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琪鹏)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一直处于关闭状态的“北京地下城”传来了新消息。记者从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了解到,位于前门东区的“北京地下城”即将进行整体改造,完工后,这里将作为人防博物馆对外开放。

藏在前门胡同里的“北京地下城”,长期以来披着神秘的面纱。昨天,市人防办专门发布了一支宣传片,由小讲解员走进北京地下城的“口部房”,介绍了北京地下城的建设历史和现状。

“口部房”是指防空地下室的主体与地表面,或与其它地下建筑的连接部分,是平时人员通行、临战时人员疏散、战时人员可靠进出的部分。去年10月,市人防办在“口部房”布置的“洞见1969”特展开展。在不大的展厅内,特展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展示着当年的珍贵实物和影像资料,留住了那段岁月的记忆。焕然一新的“口部房”承载着安全教育功能,还安装了最新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装置,帮助公众了解人防工程和防灾减灾知识。

其实,前门的这座“地下城”,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人防地道网的一部分,最早这里还不叫“北京地下城”。这座早期人防工程始建于1969年,1979年完工,是目前北京市为数不多、保留完好且利用开发的早期人防工程。当年,前门地区许多居民都亲身参与过它的建设。据介绍,这座早期人防工程位于十几米深的地下,由于年代久远,目前部分已经回填。

本报讯(记者 王琪鹏)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一直处于关闭状态的“北京地下城”传来了新消息。记者从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了解到,位于前门东区的“北京地下城”即将进行整体改造,完工后,这里将作为人防博物馆对外开放。

藏在前门胡同里的“北京地下城”,长期以来披着神秘的面纱。昨天,市人防办专门发布了一支宣传片,由小讲解员走进北京地下城的“口部房”,介绍了北京地下城的建设历史和现状。

“口部房”是指防空地下室的主体与地表面,或与其它地下建筑的连接部分,是平时人员通行、临战时人员疏散、战时人员可靠进出的部分。去年10月,市人防办在“口部房”布置的“洞见1969”特展开展。在不大的展厅内,特展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展示着当年的珍贵实物和影像资料,留住了那段岁月的记忆。焕然一新的“口部房”承载着安全教育功能,还安装了最新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装置,帮助公众了解人防工程和防灾减灾知识。

其实,前门的这座“地下城”,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人防地道网的一部分,最早这里还不叫“北京地下城”。这座早期人防工程始建于1969年,1979年完工,是目前北京市为数不多、保留完好且利用开发的早期人防工程。当年,前门地区许多居民都亲身参与过它的建设。据介绍,这座早期人防工程位于十几米深的地下,由于年代久远,目前部分已经回填。

1980年,前门工艺美术服务部在这里挂起了“北京地下城”的牌子。上世纪80年代,一部名为《北京地下城》的纪录片使北京的人防地道网声名大噪。后来,人们干脆把位于前门东区的这座早期人防工程叫作“北京地下城”。2008年关闭之后,这里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目前,“北京地下城”整体还处于关闭状态。受疫情影响,“洞见1969”特展也暂时不能与广大市民见面。为方便市民观展,市人防办将展览放到了线上,市民可以登录市人防办官方网站了解“北京地下城”的情况。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为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市人防办还将开展“普及防灾知识、走进人防工程”的主题宣传活动,让公众了解和关心人防。

据了解,“北京地下城”将很快启动整体改造。未来,这里将被改造成一个集人防历史文化体验与前门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展示体验中心,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功能,帮助周边居民提升安全技能。

(责任编辑:董兆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