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诗人毛泽东的江西情缘

2020-05-15 13:23   作者:汪建新

江西,是一片红色热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江西这块红土地都留下了毛泽东艰难探索的奋斗足迹,见证了他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可谓是“踏遍青山人未老”“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在江西一共创作了13首诗词作品:《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七律·登庐山》《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七律·洪都》。《七律二首·送瘟神》写于北京,却是为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而写的。换言之,毛泽东在江西写、写江西、为江西写的作品有15首,明显多于其他省份。

今天,我们解读毛泽东的江西诗作,可以感悟到毛泽东深厚的江西情缘。

毛泽东江西诗作的创作情况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记载了这一伟大事件,这是毛泽东诗词第一次出现与江西有关的内容。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始算,他一共写了11首作品,除《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写于闽西外,其余作品都直接描写他在江西领导武装割据的斗争实践。

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乘红四军主力远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留守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抵抗,击退敌军。9月26日,毛泽东率主力回到山上后,他热情洋溢地填写了《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井冈山和黄洋界名扬天下。

江西,是一片红色热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江西这块红土地都留下了毛泽东艰难探索的奋斗足迹,见证了他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可谓是“踏遍青山人未老”“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在江西一共创作了13首诗词作品:《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七律·登庐山》《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七律·洪都》。《七律二首·送瘟神》写于北京,却是为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而写的。换言之,毛泽东在江西写、写江西、为江西写的作品有15首,明显多于其他省份。

今天,我们解读毛泽东的江西诗作,可以感悟到毛泽东深厚的江西情缘。

毛泽东江西诗作的创作情况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记载了这一伟大事件,这是毛泽东诗词第一次出现与江西有关的内容。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始算,他一共写了11首作品,除《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写于闽西外,其余作品都直接描写他在江西领导武装割据的斗争实践。

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乘红四军主力远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留守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抵抗,击退敌军。9月26日,毛泽东率主力回到山上后,他热情洋溢地填写了《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井冈山和黄洋界名扬天下。

为推动赣南革命形势发展,1930年2月7日至9日,毛泽东在吉安县的陂头村主持召开会议。2月中旬,前委发布了攻打吉安的命令。毛泽东率领红军和赤卫队,分兵数路,踏上征途。红军经过广昌县时,天降大雪。“雪里行军情更迫”,毛泽东诗兴大发,在马背上哼成《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6月,受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影响,中央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命令毛泽东率部从汀州去攻打南昌。8月1日,毛泽东认为攻打南昌实在冒险,派部队攻击南昌城外的牛行车站,隔江向南昌城鸣枪示威。此时,彭德怀率部攻入了长沙,但很快被迫退出。中央又命令毛泽东率部向湖南救援。在这种复杂局势下,毛泽东挥笔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描写“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波澜壮阔。

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毛泽东率领4万红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12月30日趁着大雾对进入永丰县龙冈包围圈的敌军发起猛攻,活捉敌前线总指挥、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等官兵9000余人。随后,又乘胜追击谭道源的第五十师,将其一半歼灭。1931年春,毛泽东豪情满怀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2月,蒋介石又纠集20万大军,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毛泽东将红军主力集结在吉安县东固一带。5月16日,敌军进入伏击圈,红军迎头痛击,并趁势一直打到赣闽两省边界。5月31日,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结束,毛泽东情不自禁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3年夏天,遭到“左”倾路线排挤的毛泽东,到宁都视察政府工作,返回瑞金县城途中,经过大柏地。1929年2月,毛泽东曾率部在这里打败国民党刘士毅部队。回想起当年的金戈铁马、炮火硝烟,毛泽东百感交集,写下不乏郁闷而又乐观豁达的《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左”倾路线一错再错,红军连连受挫。1934年夏,毛泽东在会昌县调研。7月23日,他登临会昌城外的岚山岭,面对危局,内心充满忧患,写下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首诗词《清平乐·会昌》。

血吸虫病曾在中国南方长期肆虐,危害极大。1955年,毛泽东向全党全国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在北京的毛泽东深夜看到报道,感慨万千,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字里行间浸透着对江西人民的深切关怀。

1959年7月1日晨,毛泽东在九江下船登岸,乘车首次登上庐山。当天,他写下了登高望远的即兴之作《七律·登庐山》。

1961年8月21日,毛泽东第三次登上庐山。9月9日,他看到江青拍摄的仙人洞周边风景,险峰陡峭,苍松挺拔,乱云飞渡,联想到当时国内国际局势,欣然赋诗《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同时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毛泽东慨叹往事如昨,为井冈山的巨变而欢欣鼓舞,表达继续攻坚克难的凌云壮志。1965年11月,毛泽东开始巡视大江南北,于12月24日来到南昌(古称洪都)。毛泽东写了《七律·洪都》,表达对国内形势的审视和展望,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永葆江山,再创辉煌的政治意志。

毛泽东江西诗作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15首江西诗作,每首都有各自的具体内容,综合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革命生涯的重大转变。“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开始领兵打仗,逐步成为一个军事统帅。《西江月·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诗词也写得慷慨激昂,但抒发的是“书生意气”。此后毛泽东诗词转向战争纪实,鼓角、炮声、枪林、鏖战、弹洞等充满火药味的战争词汇频繁出现,正所谓“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武装割据的道路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的伟大创举。毛泽东江西诗作中的8首军旅诗词,生动地记录了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创造崭新历史的斗争风貌。如果再结合毛泽东在这前后的诗词创作,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艰难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

人民战争的无穷力量。“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体现了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要义。“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毛泽东始终致力于动员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构筑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天兵怒气冲霄汉”“横扫千军如卷席”,这些诗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武装割据风起云涌,人民战争所向披靡的凛然气势。

克敌制胜的韬略智慧。“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句话生动反映了毛泽东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堪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特别是两次反“围剿”,毛泽东灵活运用游击战术,诱敌深入,“打圈子”将敌人

“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抓住敌人弱点,巧妙利用“雾满龙冈千嶂暗”“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的天时地利,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

坎坷逆境的人格超越。毛泽东武装割据的斗争实践,受到以“城市中心论”为特点的“左”倾路线的一再打击,《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是毛泽东逆境人生的感怀之作。尽管也有“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慨叹,毛泽东把苦闷埋藏心底,将其升华为对根据地前途和红军命运的深深忧患,而且表现得极为含蓄深沉。他表达“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迈气度,讴歌“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的锦绣河山,展望“更加郁郁葱葱”的乐观豁达。

心系苍生的为民情怀。《七律二首·送瘟神》反映新旧社会两重天的鲜明对比。第一首诗描写旧中国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第二首诗描写新社会人民改天换地的壮举和瘟神被逐的可喜场面。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纯粹以民生问题为题材的作品。毛泽东总

是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两首诗浑然一体,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以深沉博大的爱民情怀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战胜瘟神、战胜邪恶的无穷力量。

临危不惧的从容气度。毛泽东的一生波澜壮阔,从来不怕压、不信邪,敢于直面任何挑战,始终刚毅稳健,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二十万军重入赣”的严峻局势,毛泽东“我自岿然不动”,气定神闲。面对“赣江风雪迷漫处”的重重困难,他“雪里行军情更迫”,乐观豪迈。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他“冷眼向洋看世界”“乱云飞渡仍从容”,始终表现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从容气度。

赣鄱大地的壮美景观。“风景这边独好”,激发了毛泽东的浪漫情怀和创作灵感。江西既有“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厚重,又有“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巨变;既有“赣水苍茫”“关山阵阵苍”的浩渺,又有“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巍峨;既有“参天万木,千百里”的绵延不绝,又有“春风杨柳万千条”“江草江花处处鲜”的分外妖娆;既有“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佳境,又有“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胜景。

深厚绵长的井冈情结。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革命道路的起点,是他锤炼军事才能的熔炉,是他成为马背诗人的开端。他对井冈山一直魂牵梦绕,才会有“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的壮美诗篇。毛泽东为井冈山创作的三首作品都以“井冈山”为题,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他专门为一个地方连续写下三首诗词,这种情况绝无仅有,足见井冈山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结之浓。

毛泽东江西诗作的艺术特色

气势恢宏,意境高远,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这是人们对毛泽东诗词的共同评价。毛泽东的江西诗作不是他的全部作品,不可能涵盖毛泽东诗词的所有题材和所有类型,但清晰地呈现了毛泽东诗词的主要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反映了激情出诗的艺术规律。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有三个高峰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时期。这三个阶段,要么他经历坎坷、心潮激荡;要么形势严峻、环境复杂、斗争激烈。正是这一切激发了他的表达欲望和创作激情,这正好与“不平则鸣”的诗词创作规律相吻合。

体现了诗以言志的创作原则。“诗言志。”毛泽东的江西诗作抒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图大志。“更加众志成城”是革命战争势如破竹的深层原因;“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是重整河山、造福人民的崇高追求;“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是矢志不渝的诗意表达;“世上无难

事,只要肯登攀”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誓言。

表现了现实浪漫的卓越诗才。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他对中国国情有深刻认识,对历史规律有深刻把握,对历史事件有真实记录,对沧桑巨变有客观描绘,堪称史诗。毛泽东诗词也蕴含着充满理性的激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浑然天成。“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想象奇绝;“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超凡脱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豪气冲天。

表达了丰富多彩的强烈情感。毛泽东的江西诗作表达了舒快和郁闷相互交织的丰富情感。他既有“报道敌军宵遁”“前头捉了张辉瓒”“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欣慰舒快,又有“谁持彩练当空舞”“风景这边独好”的隐隐郁闷;既有“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深切痛苦,又有“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尽情畅快;既有“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的无限惆怅,又有“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满心喜悦。

展示了军旅诗词的艺术成就。相比较而言,毛泽东战争年代写的诗词比和平时期的作品写得更好,艺术成就也更高。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他的作品大都属于战争题材,而江西诗作中的几首军旅诗词是他成功转型的重要标志,是武装割据的真实写照,尽显他驾驭战争的雄才大略和马背吟诗的精湛技艺。

呈现了奋斗人生的壮丽画卷。毛泽东在江西的几年时间,是他艰难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要阶段,有开天辟地的创举,有星火燎原的气势,有克敌制胜的辉煌,有屡屡受挫的坎坷,有登高望远的豪迈,有乱云飞渡的从容,有故地重游的沉思。毛泽东的江西诗作艺术地记录了他在江西红土地上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波澜壮阔,异彩纷呈。

原载:《党史文苑》2020年第5期

(责任编辑:曹淼)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