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辽宁营口交通文艺广播主持人杨迪:19年用真情讲好百姓故事

2020-05-20 13:13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张席贵

辽宁营口交通文艺广播主持人杨迪。

辽宁营口交通文艺广播 供图

吉林作家安若水最近出了一本书《煤城里奔跑的童年》,该书以儿童文学作家的视角,生动地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煤城矿工子弟成长的故事。让安若水没有想到的是,素不相识的辽宁营口交通文艺广播主持人杨迪主动与她取得了联系,并邀请她在营口的品牌广播节目《讲述》中做了一期连线。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发现了多条《讲述》节目的分享后,不禁在心中打了一个问号:一个地市级的广播节目,每个工作日都在做连线,这是一个多少人的团队?主持人是否有这样的精力?经过多方联系,杨迪与记者分享了《讲述》的故事。

做一档弘扬正能量的节目

故事要从19年前说起,当时营口交通文艺广播办了一档《道德大讲堂》节目,节目形式新颖,开创了营口广播创新节目内容的先河。担任主播的杨迪常常跑到各个基层单位,去采访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孝子等典型人物,一些采访播出后,她发现效果很好,于是就开始做了一档讲故事的节目。

“最初,我们的节目叫《感动在身边》,就这样播出了几年,好多感人的故事鼓舞和激励着许许多多的听众做好人、做好事。”杨迪向记者介绍,这种正能量的节目,会在听众中产生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后来,台里认为在我们身边,不仅有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于是就把节目名称改成了《讲述》。”

一档节目做了19年,每天都在直播,但杨迪始终牢记节目的宗旨——“服务交通 温暖心灵”。2020年频道改制后,《讲述》栏目增加了一位主持人,这样的调整,让节目外采的声音更丰富,节目更多样。

辽宁营口交通文艺广播主持人杨迪。

辽宁营口交通文艺广播 供图

吉林作家安若水最近出了一本书《煤城里奔跑的童年》,该书以儿童文学作家的视角,生动地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煤城矿工子弟成长的故事。让安若水没有想到的是,素不相识的辽宁营口交通文艺广播主持人杨迪主动与她取得了联系,并邀请她在营口的品牌广播节目《讲述》中做了一期连线。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发现了多条《讲述》节目的分享后,不禁在心中打了一个问号:一个地市级的广播节目,每个工作日都在做连线,这是一个多少人的团队?主持人是否有这样的精力?经过多方联系,杨迪与记者分享了《讲述》的故事。

做一档弘扬正能量的节目

故事要从19年前说起,当时营口交通文艺广播办了一档《道德大讲堂》节目,节目形式新颖,开创了营口广播创新节目内容的先河。担任主播的杨迪常常跑到各个基层单位,去采访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孝子等典型人物,一些采访播出后,她发现效果很好,于是就开始做了一档讲故事的节目。

“最初,我们的节目叫《感动在身边》,就这样播出了几年,好多感人的故事鼓舞和激励着许许多多的听众做好人、做好事。”杨迪向记者介绍,这种正能量的节目,会在听众中产生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后来,台里认为在我们身边,不仅有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于是就把节目名称改成了《讲述》。”

一档节目做了19年,每天都在直播,但杨迪始终牢记节目的宗旨——“服务交通 温暖心灵”。2020年频道改制后,《讲述》栏目增加了一位主持人,这样的调整,让节目外采的声音更丰富,节目更多样。

杨迪说,有时候虽然感到有些累,但是通过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能够影响更多人的言行,还给一些人带来了切实帮助,这让她感到很欣慰。

寻找温暖城市的那束光

“今天,我能在北京的画室当一名老师,做老师的培训工作,还能到清华附小给孩子们上课。没有你当年的帮助,我就是一个到现在还不知道在哪打工的农村娃……”今年春节,杨迪收到了一条来自北京的微信祝福,发信息的青年叫张福帅,他是营口首届道德模范、诚信典型张凤毕的二儿子。

1998年,杨迪去采访这个家庭时,张凤毕家有两个孩子是学校在读生,因为家庭困难,当时只能有一个孩子选择上高中,另一个不得不面临辍学。张福帅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妹妹,他说一个女孩要念点书,不然没有出路,男孩还可以出苦力挣钱。

“我在采访中被这个有大爱的男孩感动了,得知福帅喜欢画画,心中暗暗想,得想办法帮帮他们一家。”杨迪向记者介绍,当时她联系到营口市一家民办美术学校的校长,说明了情况,校长也很有爱心,让张福帅到他那上学,吃住学费一切全免。3年后,张福帅考上了大连的一所轻工业学校,后来又继续到北京进修学习。

杨迪对记者说,她看到张福帅这条微信很开心,心中也涌起了满满的成就感。那个年代还没有流行正能量这个词,但是《讲述》这个访谈节目就是正能量的体现,在人们出行的路上,散发着温暖和人间真情。

一年冬天,在营口市老边区柳树中学,杨迪采访了一个家庭困难的美德少年,节目播出后,一位企业家当天就给孩子家送去了两吨煤,并承诺,只要孩子能继续考学,他会一直资助下去。

杨迪在采访了“中国好人”黄正清后,很多人都加了黄正清的微信。黄正清有一家装修公司,大家因为听了他的故事,信任他、敬佩他,所以都要了他的联系方式,这些听他故事的听众成了他的客户。

杨迪在采访辽宁省美德少年李月凤后,节目组组织了爱心买鸡蛋活动,以买鸡蛋和农家菜的名义为她捐款,听众得知她上高中的学费还没有凑齐,就纷纷解囊,这样的形式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传递了爱心。

杨迪采访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贾娜后,有很多听众听完节目就直接到她的爆米花摊位排队买爆米花;采访全国孝亲好少年迟凯琳,节目中就有听众通过热线要给她捐款,还有的听众买她家的苹果……

“世界不会因我们而改变,但是通过媒体的力量,我们或许有机会去影响一部分或一小部分人群,那也很幸福。”杨迪对记者说,来自各行各业的榜样,他们诚实守信、孝老敬亲、敬业奉献、自强自立,他们的故事就像一束光将城市温暖、照亮。

积极推动媒体融合

《讲述》走过的19年时间里,杨迪采访了数百个有故事的新时代奋斗者,他们的故事也在激励、温暖着她。

“作为一名主持人,坐在话筒前,就要承担起把好声音出口关的责任,让受众听到真正的好声音、好故事。”每当工作赢得一些鲜花和掌声时,杨迪都在内心告诫自己要正确认识、摆正心态。她说,被大家信任的是这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这个有爱心、有影响力的平台,而自己只是故事的搬运工,需要做的是俯下身、沉下心,养成踏实奋进的工作作风。

近年来,媒体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怎么融?要融到什么样的程度?杨迪也在思考。在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杨迪在《讲述》中进行了深度融合的尝试和探索。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杨迪在一期节目采访播出后,还会将节目内容传到“掌上新营口”公众号上,也会把四五十分钟的节目浓缩成涵盖整个采访要点的4分钟版本,把这些采访内容制作成小视频,并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

“有些时候我们也把讲述人请到台里,采访之后再进行一些融媒体内容的采访和制作,他们也很高兴,因为传播渠道变得更多元了。”在杨迪看来,这样多角度、多渠道、多内容的发布,对于台里和被访者本身都是一件好事,也是媒体融合的一种有益尝试。

“节目再过19年的时候,我已经退休啦,有时想想还真有点害怕,不是害怕退休,而是不舍得告别话筒。”杨迪对记者说,她特别珍惜现在的每一天,珍惜能够坐在话筒前讲好故事的工作,更敬畏话筒前的话语权。

“倾听别人的故事,传递人间真情,弘扬社会正气,把节目的定位融入到爱国爱家的情怀中。”杨迪向记者表示,做一名讲故事的主持人很幸福,前行的道路上,她将一如既往,继续讲好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的好故事,继续做好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