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江西>滚动

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20-05-25 07:56 新华网  

(脱贫攻坚)(1)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位于江西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的本村移民搬迁安置点(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地处赣西北的江西省修水县是山区大县,山地面积占80%,不少群众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边远山区,就地扶贫难度大、效果差。多年来,当地一直通过大力推进易地搬迁和后续产业就业帮扶,帮助山区贫困群众挪穷窝、谋富业。

“十三五”期间,修水共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141个,依据群众意愿,实行县城园区、中心集镇、中心村三级安置,一万多名建档立卡对象顺利挪出“穷山窝”,实现了就医、就学、就业的便利化,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为了让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修水县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飘香”产业格局,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4.46亿元,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扶持,让搬迁群众“有产业、有就业、有家业”。目前易地搬迁安置点附近已打造产业基地121个,建立扶贫车间20个,2746户10370名建档立卡对象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了稳定脱贫。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脱贫攻坚)(1)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位于江西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的本村移民搬迁安置点(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地处赣西北的江西省修水县是山区大县,山地面积占80%,不少群众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边远山区,就地扶贫难度大、效果差。多年来,当地一直通过大力推进易地搬迁和后续产业就业帮扶,帮助山区贫困群众挪穷窝、谋富业。

“十三五”期间,修水共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141个,依据群众意愿,实行县城园区、中心集镇、中心村三级安置,一万多名建档立卡对象顺利挪出“穷山窝”,实现了就医、就学、就业的便利化,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为了让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修水县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飘香”产业格局,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4.46亿元,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扶持,让搬迁群众“有产业、有就业、有家业”。目前易地搬迁安置点附近已打造产业基地121个,建立扶贫车间20个,2746户10370名建档立卡对象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了稳定脱贫。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脱贫攻坚)(2)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村民林英华(右)和邻居在屋前晾晒金银花,他平时就在村里的药材产业合作社工作(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脱贫攻坚)(3)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村民在菊花合作社工作(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脱贫攻坚)(4)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修水县上奉镇移民搬迁安置点,麻洞村村民胡尚海和妻子在安置房内准备午饭,一家人2017年搬迁至此(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脱贫攻坚)(5)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的移民搬迁安置点,村民为月季花除草施肥(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脱贫攻坚)(6)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修水县黄龙乡易地搬迁安置点,都岭村村民冷芬满(右)一家在安置房内看电视(5月19日摄)。2017年,冷芬满一家从山大沟深的村组搬到安置点,冷芬满还当上了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脱贫攻坚)(7)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平(右)和水产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准备去放对虾虾苗。他创办的水产合作社吸纳了周边的移民就业,年产对虾两万多斤(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脱贫攻坚)(8)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迁移民冷清柳在修水县古市镇杨坊村的蚕桑合作社工作(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脱贫攻坚)(9)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修水县上奉镇移民搬迁安置点,麻洞村村民胡尚海和妻子在安置房内和孩子们玩耍,一家人2017年搬迁至此(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脱贫攻坚)(10)江西修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村民在村里的林果合作社查看桃子的生长情况(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责任编辑:邱烨)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