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地评线】大洋网评:奋斗的青春,无怨无悔永不凋零

2020-07-07 12:51 大洋网  

在这个夏天,西部志愿者李莎21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大山深处的支教路上。2019年7月,李莎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作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工作。今年5月9日下午,李莎在乘坐摩托车赴广西龙胜小学开会途中发生意外,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青春何处风光好?对李莎这位“大山的女儿”来说,大山自有最美好的风光。在她支教的地方,当地的孩子们都把这位来自四川大巴山区的老师称为“莎姐姐”。李莎从小的志向就是好好学习、走出山区,她了解那些山村孩子内心的渴望。抱着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她要“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以亲身行动拒绝被称为“迷茫的一代”。

“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方向,要找到自己心之所属,才能更坚定地向前走。”支教是李莎心中的“指南针”;从改变身边“小世界”入手帮助山里的孩子,是李莎的目标。她所参与的西部计划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2003年起联合实施,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一至三年的支教、支农、支医等志愿服务工作。其中的支教专项为支援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包括李莎在内所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心声。他们又何止是老师,更是爱心、美德与善念的播种者。

没有理想,青春便没有意义。在艰苦的条件下,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往往显得异常强大。李莎有那种点亮学生的“神奇能力”,其实就是理想赋予她的一种能力。像她的研究生导师所说的,李莎的选择总是利他的,她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天然地绝缘。无论是深入山村探访老人,还是拉着学生走在山路上,李莎总是笑着的。那便是理想的光芒照在她脸庞上的模样。她像是快乐的花匠,带着学生们唱歌学习,用视频记录他们刚刚萌芽的梦想;她像是行走的诗人,吟诵着“作为一种岁月,母亲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对李莎来说,支教只是帮助山村孩子计划中的一步;在人生规划里,她还设想着做慈善,引着贫困的孩子走出大山。

在这个夏天,西部志愿者李莎21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大山深处的支教路上。2019年7月,李莎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作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工作。今年5月9日下午,李莎在乘坐摩托车赴广西龙胜小学开会途中发生意外,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青春何处风光好?对李莎这位“大山的女儿”来说,大山自有最美好的风光。在她支教的地方,当地的孩子们都把这位来自四川大巴山区的老师称为“莎姐姐”。李莎从小的志向就是好好学习、走出山区,她了解那些山村孩子内心的渴望。抱着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她要“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以亲身行动拒绝被称为“迷茫的一代”。

“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方向,要找到自己心之所属,才能更坚定地向前走。”支教是李莎心中的“指南针”;从改变身边“小世界”入手帮助山里的孩子,是李莎的目标。她所参与的西部计划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2003年起联合实施,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一至三年的支教、支农、支医等志愿服务工作。其中的支教专项为支援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包括李莎在内所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心声。他们又何止是老师,更是爱心、美德与善念的播种者。

没有理想,青春便没有意义。在艰苦的条件下,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往往显得异常强大。李莎有那种点亮学生的“神奇能力”,其实就是理想赋予她的一种能力。像她的研究生导师所说的,李莎的选择总是利他的,她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天然地绝缘。无论是深入山村探访老人,还是拉着学生走在山路上,李莎总是笑着的。那便是理想的光芒照在她脸庞上的模样。她像是快乐的花匠,带着学生们唱歌学习,用视频记录他们刚刚萌芽的梦想;她像是行走的诗人,吟诵着“作为一种岁月,母亲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对李莎来说,支教只是帮助山村孩子计划中的一步;在人生规划里,她还设想着做慈善,引着贫困的孩子走出大山。

勇于奋斗,生命方得以壮丽。在李莎的“词典”里,坚忍是奋斗的代名词,也是令她最骄傲的品格。她一直相信“只要足够坚忍,越是痛苦的东西越会让人更快地成长”。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李莎主动请缨,选定的是最偏远的三门镇。为了从县城去家访,她时常只身搭一个半小时的车,再徒步爬山两小时才能到达。2020年初的疫情也没有阻挡住她回到大山支教的脚步。从教授防疫技能,到督促网上学习,再到补订夏装校服,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李莎只是“接力”扶智的一分子,还有许许多多的“李莎”已经奔跑在教育扶贫的路上。现在,支教团成员们打算完成李莎生前的心愿,在龙胜小学把“爱心教室”建起来。他们立誓称:“吾友全体今后定当尽力于志愿之事,尽吾友李莎之份”。正如李莎的“队友”所说的,每个时代都需要“站出来的人”。李莎的身后将有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人,到基层中去建功立业,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责任编辑:杨光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