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13:18 人民网-社会频道
编者按: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数量将达到874万。而受疫情影响,今年大学生求职就业形势也变的更加复杂严峻,此时难免会有一些不法分子借大学生们焦虑情绪,以此为机设计各种套路、布下诈骗“陷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稍有不慎便会中招。小编梳理了几种打着“招聘”幌子的诈骗手法,希望引起广大毕业生的注意。
1、“招工广告”诈骗
【案例】
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网上偶然看到了一则商务文秘招聘信息,工作环境良好,薪资也比较高。于是她便投去了简历,没过几天,便有人通知她去某酒店进行面试。
面试的流程很简单,小孟很快就面试完了。没过几天,所谓酒店的负责人通知其通过了面试,并且需要交1600元培训费,还有300元健康体检费,然后就可以上班了。接下来,该公司总是以各种费用要求小孟汇款。小孟逐渐感觉到自己被骗了。于是小孟邀对方见面,对方却一直以工作繁忙为由推脱拒绝见面。小孟于是直接找到那家大酒店。结果,大酒店有关负责人称,他们近期根本没有发布任何招聘信息,他们酒店的招聘也绝不收取任何费用。
【警惕】不法分子主要通过在报刊等新闻媒体刊登招工信息,或在路边张贴招工广告等方式,通过电话与受害人联系骗得信任,继而以付体检费、培训费、住房押金为名要求其汇款。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伪造证件在银行开户,现金到账后立即转走。
2、“双簧”诈骗
编者按: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数量将达到874万。而受疫情影响,今年大学生求职就业形势也变的更加复杂严峻,此时难免会有一些不法分子借大学生们焦虑情绪,以此为机设计各种套路、布下诈骗“陷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稍有不慎便会中招。小编梳理了几种打着“招聘”幌子的诈骗手法,希望引起广大毕业生的注意。
1、“招工广告”诈骗
【案例】
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网上偶然看到了一则商务文秘招聘信息,工作环境良好,薪资也比较高。于是她便投去了简历,没过几天,便有人通知她去某酒店进行面试。
面试的流程很简单,小孟很快就面试完了。没过几天,所谓酒店的负责人通知其通过了面试,并且需要交1600元培训费,还有300元健康体检费,然后就可以上班了。接下来,该公司总是以各种费用要求小孟汇款。小孟逐渐感觉到自己被骗了。于是小孟邀对方见面,对方却一直以工作繁忙为由推脱拒绝见面。小孟于是直接找到那家大酒店。结果,大酒店有关负责人称,他们近期根本没有发布任何招聘信息,他们酒店的招聘也绝不收取任何费用。
【警惕】不法分子主要通过在报刊等新闻媒体刊登招工信息,或在路边张贴招工广告等方式,通过电话与受害人联系骗得信任,继而以付体检费、培训费、住房押金为名要求其汇款。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伪造证件在银行开户,现金到账后立即转走。
2、“双簧”诈骗
【案例】
毕业生小张根据招聘单位发来的短信指示,来到某商务大厦。一位自称黄主任的面试官在问了小张相关问题后,表示他被录取了。随后,黄主任问小张有没有带银行卡,要登记卡号给他发工资。小张拿出了一张银行卡,里面有2000元。黄主任反复问小张,银行卡是不是他自己的。为了证明,小张到楼下银行打印凭条,但因为ATM机凭条用完了,小张便在公司另外一名员工的陪同下,到ATM机上取了2000元出来。
重新回到办公室后,黄主任拿出了一份合同要小张签,并表示由于培训需要用电脑,小张必须交2000元的保证金,保证电脑不被损坏。于是,小张不仅签订了合同,还交了2000元作为押金。随后,黄主任叫来一名姓李的男子,带小张去培训的地方。
李某带着小张下了楼,路上李某低声告诉小张,黄主任所在的公司是劳务派遣公司,是专门坑人的。“你待会儿拿到的培训电脑是坏的,运行20分钟后就会死机,修也修不好。”听了李某的说法后,小张很是害怕。李某表示可以回去找个借口试试,看能不能解除合同,要回押金。回去后,李某告诉黄主任,小张家中有急事不能应聘这个岗位了,希望能解除合同。但黄主任表示,解除合同必须要交违约金。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黄主任退了小张500元。
从商务大厦出来后,小张越想越不对劲,感觉自己遭遇诈骗,便来到江宁高新园派出所报警。民警调查后发现,小张去应聘的公司根本没有营业执照。原来,黄主任就是这家公司的老板,招聘了李某等员工。他们平时的工作就是在各个网站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等有人来应聘后,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演一出“双簧”,以培训电脑有问题为由让应聘者解除合同,然后骗取违约金。
【警惕】一些劳务中介所为了获取应聘者的信任,与一些骗子公司或皮包公司合伙进行诈骗。即先由中介单位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务费,后由骗子公司或皮包公司假装招聘工人,收取体检费、服装费、押金等费用,再编织种种理由拒绝受害人上岗或中途辞退。
3、“虚假招聘”诈骗
【案例】
今年3月中旬,大学生小郑接到通知,参加某知名企业重庆分公司的面试。地点是在某酒店的小会议室。面试现场,声称为防止泄露题目、个人信息和预防行贿,“招聘方”将求职者的手机、身份证、钱包等物品收走,然后让同学们在会议室里等待面试。
“等我们反应过来时,那些人都不见了。”小郑说,跟他一起参加面试的有30多人,都被骗了。“对方是大企业,而且又是在酒店的会议室,大家都对即将到来的面试紧张不已,根本想不到他们会是骗子。”得知情况的学校就业办老师打电话向该企业核实,才发现这家公司根本没有开展此次招聘活动。
今年4月,小王也曾在网上面试被骗2000元。诈骗方冒充四川一知名企业,以该企业的名义在网站上留信息,并给找工作的小王打来电话,进行数次电话面试后,假装录取小王,然后让他携带身份证及一定数额的培训费去成都培训。待
小王赶到成都一个比较高档的酒店,在缴纳培训费后,对方让小王先休息一天,第二天再去报到。等他赶过去后,才发现对方玩失踪,自己的2000元被骗走。
【警惕】一些中介部门会在醒目的地点张贴待遇丰厚的招聘启事来吸引应聘人员上门,在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后称相关职位已满,并承诺尽快联系合适的单位,让应聘者留下联系方式,以后求职者进行询问时,通过寻找各种借口敷衍求职者。
4、“社交平台”诈骗
【案例】
2017年9月,湖北武穴市公安局抓获传销人员19名。此团伙在社交群发布高薪招聘建筑工程的资料员、技术员的广告,将外地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骗来。等受害人到达后,该团伙安排传销人员将受害人带至传销窝点,没收受害人手机、身份证、银行卡等随身物品,再安排传销人员对受害人进行讲课洗脑,并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哄骗、语言恐吓、殴打、体罚等方式威逼利诱受害人交纳3900元购买子虚乌有的“黛姿诗贝”化妆品加入该传销组织。
如遇受害人拒绝加入,便以打坏公司物品为由,逼迫受害人向家人索要钱财,嫌疑人使用暴力手段获取受害人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密码,由团伙骨干成员取款后放受害人离开传销窝点。四川籍被害人杜某被这一犯罪团伙采取暴力手段逼迫其说出银行卡等密码,将卡内3万余元现金取走,才放杜某离开。江苏籍被害人苗某假借向家人要钱交钱买产品,趁团伙成员放松警惕熟睡后,才从传销窝点五楼厨房窗户翻出逃离现场。
【警惕】
一些传销分子会以所谓的“高薪”工作拐骗受害人进入传销窝点,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洗脑受害人,迫使受害人自愿或被迫向传销人员交纳钱财。
有的在招聘时说是从事“投资理财工作”等,实为将人拉来把钱投入他们公司账户,资金集资过大时将被卷走,并且人也消失得无踪迹。5、“找关系”诈骗
【案例】
2011年5月,张某的女儿小陈即将大学毕业,但工作却一直无果。恰逢此时,一位朋友给她带来了这样一个消息:有个朋友原来是太原市某银行的行长,可以通过他帮你女儿办理银行的正式工作,费用是20万元。
此人和张秀英认识多年,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张秀英便相信了。没过多久,张某就将20万元转到了指定的银行账户内。一个月后,一位自称是某银行李主任的人通知第二天早上去一家酒店参加银行员工录用笔试、面试。
去了之后,里面有70多个人都在等着参加笔试,考场上还有两个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监考人。考题和银行工作没什么关系,有点类似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笔试结束后,小陈又去另一个酒店参加了面试。一起等待面试的有30多个人。考官是一男一女,男的问了个人基本情况、特长等,女的将这些情况记下来,大概用了10分钟。笔试、面试的场面让陈欣觉得很正规,深信这就是银行组织的。
2011年9月,“李主任”给小陈带来了办工作要填的表格,包括入职员工表,员工简历表,政审表等,表格上还盖有银行公章。
到了2012年3月,小陈又被通知去某酒店签订了劳动合同。本以为万事大吉的小陈却等了半年多一直没能去上班,于是拿着调档案时的商调函去银行询问。银行工作人员却告诉她:“银行根本没有这样的商调函,上面盖的公章也是假的。”
【警惕】不法分子会谎称与某某单位领导或某某局长是亲戚或朋友,可以为求职者打通关系,找到合适的、有优厚待遇的工作,但需要进行所谓的“金钱交易”,以此来骗走求职者的财物。
6、虚设岗位
【案例】
高校毕业生小林在大学时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的时候她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计,招聘广告上写明了是招聘会计。经过简单面试后,小林被录取了。但当她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按照公司的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于是小林就被分派到街区做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十分繁琐,而且公司迟迟不肯确定何时让小林回到会计工作岗位上。一段时间之后,小林无法忍受,只好提出辞职。公司以违反合约为由,要求小林支付违约金。
【警惕】有的企业把招聘岗位名称写得模糊并以高薪诱惑,求职者面试与实际工作不符,签署合同后,求职者被要求从事收账、跑业务等与面试岗位不符的工作。(温璐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