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社会>专题>关注2020各地夏汛

芜湖县:“钉”在堤坝上的“硬核”书记

2020-07-18 15:57 人民网-安徽频道  

嘴唇边结壳的火结,是连续作战“见证”。

双腿肿胀的青筋,是日夜巡堤的“硕果”。

眼下深陷的乌圈,是多日无眠的“述说”。

风雨兼程,他是群众的“主心骨”;顶风踏浪,他是抢险的“急先锋”;铁肩柔情,他是百姓的“暖心灯”。

他是芜湖县红杨镇西河社区党委书记,沈公圩防汛抗旱指挥所副政委兼副指挥长徐金华。大汛当前,他把组织的托付扛在肩上,始终冲在离洪水最近的地方,将自己“钉”在堤坝上,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次“快集合”体现战时状态

7月6日上午,雨势陡急,暴雨席卷,青弋江水位持续暴涨,几十年的防汛经验告诉自己,这次汛情不同以往,徐金华坐不住了,立刻冲下楼,“快打电话,让挖机待命,除在册的101名防汛应急队员外,17个片区各2名强劳力组成抢险突击队,立刻到社区待命。”这一决定在当晚就起到了致胜性的作用。6日晚5时,大雨倾盆,西河站水位超警戒,徐金华迅速引导旱桥码头外的沿河群众转移,其他所有防汛队员立刻进入“战”备状态。铁匠李德伦是社区的五保老人,徐金华赶到他家时,老人还在收拾衣服,“这些不值钱,别弄了,社区都有,快走!”他脱下自己的雨衣,往老人身上一裹,背起李老就往安置点转移。同事想叫他穿件雨衣再走,但徐金华早已扎进了大雨里,不见了踪影。

“他是村里的老书记了,1994年就当书记,非常有责任心,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都很相信他。”李德伦感动的说。

“冬休多挑一旦土,夏防少流一滴汗”这是徐金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防汛经验丰富的徐金华,提前编制了《红杨镇沈公圩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手册,抢抓晴好天气开展清障,加强涵闸斗门日常检修,备物料、编队伍,挖土、填土、运土,挥镐、扬锹、砸锤,跟险情抢时间,为群众筑防线。

一声“我下去”展现担当作为

沈公圩位于芜湖县青弋江上游,堤防总长17.85公里,汛期来洪,上下游水位落差大,堤身以砂性土建成,防冲防渗性差,受洪水陡涨陡跌和迎流顶冲等因素影响,一到汛期就会有洪水淘刷和散浸的现象发生,至今仍流传着“破了八面佛,上通青弋江,中连水阳江,下达扬子江,三江并一江”的说法,其中的八面佛段就在沈公圩,也是最大的险工险段。

7月6日晚5时,大雨倾盆,西河水位超警戒水位,仍在持续上涨。至晚8点40分,井塘埂出现严重滑坡、管涌,几乎同时,八面佛段滑坡、管涌险情并发,情势十分危急。徐金华一面将险情上报红杨镇防指,一面带着抢险突击队,兵分两路扑向险情发生点。徐金华赶到八面佛堤段现场一看,只见外堤滑坡严重、内堤管涌迅猛,大雨继续在下,水位还在上涨,圩堤随时有决口的危险,必须马上处理。

由于雨大浪急,堤坝湿滑,突击队员们无法直接将砂包背运下堤,只有铺开彩条布,将砂包滑下滑坡区域。可是面对湍急的洪流,大伙儿心里都发了怵,下水铺设彩条布意味着有随时被洪水卷走的生命危险。

关键时刻,57岁的徐金华毫不犹豫的说:“我下去!”老徐抓着彩条布的一端,冒着暴雨慢慢从陡坡向下爬行,经过十几分钟的艰难攀爬,终于来到了滑坡段的底部,他用力铺开彩条布,接过滑下的砂包压实两边,再下桩固定底部边缘,终于将险情控制住了。

“他什么事都放不下,什么事都带头干,这就是他的性格!”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平这样评价他。

一句“不能歇”彰显坚强党性

2016年徐金华因患胃癌做了一个大手术,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同时他还患有严重的高血压。防汛这些天,他几乎没有合过眼,妻子打电话提醒他吃药,他只是“哦”了一声就挂断了电话,继续投入到防汛抗洪中。长时间的熬夜、下水、淋雨、抢险,让他顾不上按时吃药,血压飙升到了危险值,加之切胃手术后遗症,带病作战的他其实早已体力透支,硬靠着毅力在支撑。

“装砂石、提袋口、垒坝,拦都拦不住,我看见他脸部发胀,双脚开始发软,肯定就是不舒服了。”正在一同防汛的红杨镇党委副书记张跃,看到徐金华情况不对,赶紧扔掉手中的砂袋,上前搀扶他,还没等走出三四步,身形高大的徐金华就瘫倒在了泥地里。张跃给他喂了点水,吃了药,休息了好一会儿,他才慢慢恢复了过来,可他爬起身又接着干。

“确实很累,但不能歇,随时可能有险情发生。水不退,心里这根弦就要一直紧崩着,老百姓的安危全靠我们呢!”徐金华的声音虽然沙哑,但仍旧充满力量。(蔚文琴 薛攀攀)  

嘴唇边结壳的火结,是连续作战“见证”。

双腿肿胀的青筋,是日夜巡堤的“硕果”。

眼下深陷的乌圈,是多日无眠的“述说”。

风雨兼程,他是群众的“主心骨”;顶风踏浪,他是抢险的“急先锋”;铁肩柔情,他是百姓的“暖心灯”。

他是芜湖县红杨镇西河社区党委书记,沈公圩防汛抗旱指挥所副政委兼副指挥长徐金华。大汛当前,他把组织的托付扛在肩上,始终冲在离洪水最近的地方,将自己“钉”在堤坝上,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次“快集合”体现战时状态

7月6日上午,雨势陡急,暴雨席卷,青弋江水位持续暴涨,几十年的防汛经验告诉自己,这次汛情不同以往,徐金华坐不住了,立刻冲下楼,“快打电话,让挖机待命,除在册的101名防汛应急队员外,17个片区各2名强劳力组成抢险突击队,立刻到社区待命。”这一决定在当晚就起到了致胜性的作用。6日晚5时,大雨倾盆,西河站水位超警戒,徐金华迅速引导旱桥码头外的沿河群众转移,其他所有防汛队员立刻进入“战”备状态。铁匠李德伦是社区的五保老人,徐金华赶到他家时,老人还在收拾衣服,“这些不值钱,别弄了,社区都有,快走!”他脱下自己的雨衣,往老人身上一裹,背起李老就往安置点转移。同事想叫他穿件雨衣再走,但徐金华早已扎进了大雨里,不见了踪影。

“他是村里的老书记了,1994年就当书记,非常有责任心,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都很相信他。”李德伦感动的说。

“冬休多挑一旦土,夏防少流一滴汗”这是徐金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防汛经验丰富的徐金华,提前编制了《红杨镇沈公圩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手册,抢抓晴好天气开展清障,加强涵闸斗门日常检修,备物料、编队伍,挖土、填土、运土,挥镐、扬锹、砸锤,跟险情抢时间,为群众筑防线。

一声“我下去”展现担当作为

沈公圩位于芜湖县青弋江上游,堤防总长17.85公里,汛期来洪,上下游水位落差大,堤身以砂性土建成,防冲防渗性差,受洪水陡涨陡跌和迎流顶冲等因素影响,一到汛期就会有洪水淘刷和散浸的现象发生,至今仍流传着“破了八面佛,上通青弋江,中连水阳江,下达扬子江,三江并一江”的说法,其中的八面佛段就在沈公圩,也是最大的险工险段。

7月6日晚5时,大雨倾盆,西河水位超警戒水位,仍在持续上涨。至晚8点40分,井塘埂出现严重滑坡、管涌,几乎同时,八面佛段滑坡、管涌险情并发,情势十分危急。徐金华一面将险情上报红杨镇防指,一面带着抢险突击队,兵分两路扑向险情发生点。徐金华赶到八面佛堤段现场一看,只见外堤滑坡严重、内堤管涌迅猛,大雨继续在下,水位还在上涨,圩堤随时有决口的危险,必须马上处理。

由于雨大浪急,堤坝湿滑,突击队员们无法直接将砂包背运下堤,只有铺开彩条布,将砂包滑下滑坡区域。可是面对湍急的洪流,大伙儿心里都发了怵,下水铺设彩条布意味着有随时被洪水卷走的生命危险。

关键时刻,57岁的徐金华毫不犹豫的说:“我下去!”老徐抓着彩条布的一端,冒着暴雨慢慢从陡坡向下爬行,经过十几分钟的艰难攀爬,终于来到了滑坡段的底部,他用力铺开彩条布,接过滑下的砂包压实两边,再下桩固定底部边缘,终于将险情控制住了。

“他什么事都放不下,什么事都带头干,这就是他的性格!”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平这样评价他。

一句“不能歇”彰显坚强党性

2016年徐金华因患胃癌做了一个大手术,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同时他还患有严重的高血压。防汛这些天,他几乎没有合过眼,妻子打电话提醒他吃药,他只是“哦”了一声就挂断了电话,继续投入到防汛抗洪中。长时间的熬夜、下水、淋雨、抢险,让他顾不上按时吃药,血压飙升到了危险值,加之切胃手术后遗症,带病作战的他其实早已体力透支,硬靠着毅力在支撑。

“装砂石、提袋口、垒坝,拦都拦不住,我看见他脸部发胀,双脚开始发软,肯定就是不舒服了。”正在一同防汛的红杨镇党委副书记张跃,看到徐金华情况不对,赶紧扔掉手中的砂袋,上前搀扶他,还没等走出三四步,身形高大的徐金华就瘫倒在了泥地里。张跃给他喂了点水,吃了药,休息了好一会儿,他才慢慢恢复了过来,可他爬起身又接着干。

“确实很累,但不能歇,随时可能有险情发生。水不退,心里这根弦就要一直紧崩着,老百姓的安危全靠我们呢!”徐金华的声音虽然沙哑,但仍旧充满力量。(蔚文琴 薛攀攀)  

(责任编辑:陈琦)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