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央企

上海国企把文化“软实力”变成发展“硬实力”

2020-08-03 06:13 经济参考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企业亦然。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发挥带头作用,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和先行者。作为地方国资重镇,上海市国资系统近日召开企业文化论坛。与会人士认为,新时代的国企应该用先进的文化基因铸魂育人,用优秀的文化品牌立道塑形,把企业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硬实力”,努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服务国家战略

形散而神不散

7月24日,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示范区一期位于临港新片区奉贤园区,占地面积约1604亩,先期入驻日本长洲产业株式会社、三木太古株式会社两家日本企业。当天,上海临港奉贤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与前述两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开拓性工作离不开精神力量支撑。作为上海国资系统唯一的园区开发企业,临港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俯首耕耘的创业史。上海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说,开发建设临港,是上海继浦东开发开放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公司成立之初,不到20人的创业团队从市中心的漕河泾移师远郊的临港。多年来,临港集团甘当临港开发的拓荒牛,在一片滩涂上建成现代化产业新城,也见证了临港从东海之滨低洼的盐碱地一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如今,临港集团总资产超过1100亿元,引进企业约1万家,实体性经营主体50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近200家,成为上海全市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压舱石”。刘家平表示,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集团始终把企业文化作为推动国企党建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如果把企业经营成绩比作‘硬实力’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支撑这个硬实力发展的‘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企业亦然。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发挥带头作用,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和先行者。作为地方国资重镇,上海市国资系统近日召开企业文化论坛。与会人士认为,新时代的国企应该用先进的文化基因铸魂育人,用优秀的文化品牌立道塑形,把企业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硬实力”,努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服务国家战略

形散而神不散

7月24日,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示范区一期位于临港新片区奉贤园区,占地面积约1604亩,先期入驻日本长洲产业株式会社、三木太古株式会社两家日本企业。当天,上海临港奉贤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与前述两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开拓性工作离不开精神力量支撑。作为上海国资系统唯一的园区开发企业,临港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俯首耕耘的创业史。上海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说,开发建设临港,是上海继浦东开发开放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公司成立之初,不到20人的创业团队从市中心的漕河泾移师远郊的临港。多年来,临港集团甘当临港开发的拓荒牛,在一片滩涂上建成现代化产业新城,也见证了临港从东海之滨低洼的盐碱地一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如今,临港集团总资产超过1100亿元,引进企业约1万家,实体性经营主体50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近200家,成为上海全市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压舱石”。刘家平表示,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集团始终把企业文化作为推动国企党建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如果把企业经营成绩比作‘硬实力’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支撑这个硬实力发展的‘软实力’”。

刘家平表示,在临港园区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核心价值理念的支撑保障,“无论在哪个区域发展,临港团队都要坚持相近的精神气质、开发理念和开发方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园区发展的经济优势,更好地推进区域开发和园区建设。”

“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上海市文明办主任潘敏说,上海国企铸牢企业政治灵魂,做强企业精神支柱,体现了国企服务国家战略与上海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自觉。

引领老品牌守正创新

“三敢”精神是最强支撑

“二十年前销售额7.1亿元,账面利润仅584万。银楼内的商品,90%是其他厂家的产品,自己的加工厂停工、亏损,相当多的设计师和经营管理人才纷纷流失。”作为国内黄金饰品龙头企业,老凤祥董事长石力华一上来,回忆起当年的窘迫情形。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老凤祥在短短二十年间凤凰涅槃、走出困境?石力华认为,因素有很多,但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老凤祥“敢想、敢做、敢突破”的企业精神。

老凤祥主业处于完全竞争的环境,国内竞争对手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国际珠宝首饰行业的百年品牌绝大部分是家族企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面前,只有敢打必胜、务实拼搏的钢铁之师,才能勇立潮头。”石力华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老凤祥人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诠释“敢想、敢做、敢突破”的企业精神。石力华说,早在疫情初期,大家就认真研究疫情过后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特点,提前筹划;疫情刚刚稳定,业务团队在全国奔走,调研市场恢复方案;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围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发展思路,改变以往全国统一订货会的模式,化整为零,组织10余场区域订货会,最大限度地把受疫情影响的工作进度抢回来。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软实力作支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题中之义。”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白廷辉说,2019年上海国资委提出了“牢记使命、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服务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上海国企积极践行,形成了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并使之成为助推国有经济质量更高、国有资本结构更优、国有企业效益更好的精神动力。

“高薪”不等于“安心”

家文化留住人才

成立于1998年的东方证券,近6成员工来自外地。“五湖四海的东方人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而核心价值观正是把他们串联成珍珠项链的银丝。”东方证券董事长潘鑫军说,企业这个大“家”,是员工共同奋斗的舞台,

潘鑫军说,为吸引留住人才,东方证券注重发挥物质激励的基础性作用,但“高薪”不等于“安心”,不讲“文化”的待遇终究会失去灵魂。针对激烈竞争下金融人才安全感低、归属感弱的特点,东方证券创设的“东方文化下午茶”项目,由高管团队面对面倾听人才需求,目前足迹遍布全国37个城市的57家分支机构,覆盖员工2000余人。

文化的力量,最为深沉持久。上海电气董事长郑建华说,过去,企业主业基本上是机电局的老家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比未超过5%;2018年以来,上海电气一方面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自主搭建了“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底规模占比突破14%,预计2020年达到三分之一。

“过去,我们90%的产能集中在上海;2018年以来,“走出去”步伐大大加快,先后与安徽等多个省市签订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12家境外企业和机构。”郑建华说。

在全球拓展的过程中,上海电气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解放思想。郑建华说:“以前不敢想的、不敢做的、不能做的,只要‘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有利于国资和国企,有利于股东和员工,有利于生存和发展,就大胆去做。”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一级巡视员侯洁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国有企业切实加强改进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形成了富有时代精神、独具国企特色的国有企业文化体系,为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记者 何欣荣 杨有宗) 

(责任编辑:庄红韬)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