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央企

浙江嘉兴推广乡村电气化 “鱼米之乡”更丰饶

2020-08-20 10:52 人民网-中国央企新闻网  

浙江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

1989年10月,嘉兴市桐乡县成为全国第一个由大电网供电的农村电气化县。2009年12月,嘉兴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大网供电的新农村电气化市。

在乡村电气化建设中,浙江嘉兴供电公司通过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推广电能替代技术、推动特色用能项目建设等方式,全面推进乡村电气化,与当地发展脉搏同频共振,共同奋进。强劲的电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海盐通元供电所:家家用上了电灶头

一幢幢农家别墅错落有致,一声声蝉鸣此起彼伏。在浙江省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一到饭点,家家户户飘来浓郁的饭菜香,却不见炊烟,也无烟火味。随着电气化的推进,用桔梗、枯树枝作燃料的土灶逐步消失,电灶已逐步走入农户家中。

8月12日,通元供电所员工陆升华和同事来到雪水港村,了解每户人家的电灶使用情况。

“周大妈,家里的电灶用得怎么样?” 上午十点多,村民周六宝已经开始准备午饭了。,陆升华熟络地问道。

“很好用!以前烧柴特别呛人,现在用上了电灶,夏天做饭身上都不出汗!”说起新装的电灶,周六宝连声夸赞。

浙江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

1989年10月,嘉兴市桐乡县成为全国第一个由大电网供电的农村电气化县。2009年12月,嘉兴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大网供电的新农村电气化市。

在乡村电气化建设中,浙江嘉兴供电公司通过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推广电能替代技术、推动特色用能项目建设等方式,全面推进乡村电气化,与当地发展脉搏同频共振,共同奋进。强劲的电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海盐通元供电所:家家用上了电灶头

一幢幢农家别墅错落有致,一声声蝉鸣此起彼伏。在浙江省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一到饭点,家家户户飘来浓郁的饭菜香,却不见炊烟,也无烟火味。随着电气化的推进,用桔梗、枯树枝作燃料的土灶逐步消失,电灶已逐步走入农户家中。

8月12日,通元供电所员工陆升华和同事来到雪水港村,了解每户人家的电灶使用情况。

“周大妈,家里的电灶用得怎么样?” 上午十点多,村民周六宝已经开始准备午饭了。,陆升华熟络地问道。

“很好用!以前烧柴特别呛人,现在用上了电灶,夏天做饭身上都不出汗!”说起新装的电灶,周六宝连声夸赞。

过去,这里曾是一个尘土飞扬、了无生机的采矿之地。如今的雪水港村,远远望去是满眼绿色。为建设好美丽新农村,雪水港村村委关停了所有的石料厂,实施复绿。为加快乡村振兴,通元供电所积极对接地方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推广电能替代技术等方面发挥优势,把雪水港村建设成为真正的“全电村”“不停电村”。

其中,“柴改电”项目让村民们直接感受到了新变化。土灶改电灶,就是在不改变土灶原貌的基础上,在土灶底部安装电磁灶,将以柴加热的方式改为电磁加热,既保留了农家大锅烧饭的方式,也让传统文化“灶头画”得以传承。

陆升华算了一笔经济账:假设一户村民烧一顿饭大约需要6斤柴,使用3.0版本的电灶后,烧一顿饭大约花费电费0.4元,而6斤柴卖给生物质厂家可赚1.2元,完全补贴了电费花销,还净赚0.8元。按每日2顿饭来计算,一户一年用电灶还可赚584元。

如今,雪水港村504户家庭都用上了清洁环保的电灶。作为“柴改电”项目的负责人,陆升华成了村里的大红人。“每次我一来,大家都会问我一些问题,比如这个电灶定时功能怎么用,怎样可以更省电等等。”

电灶受欢迎,离不开通元供电所打造的专业化乡村供电服务团队。 此外,通元供电所还针对雪水港村的用电现状,对线路进行了重新规划,新增一台630千伏安的变压器,新建及改造线路长度约8千米,新增电杆14基。同时,他们还清理整治了“三线搭挂”隐患,优化了村内景区环境。环境好了,当地村民纷纷将自己的老房子改造成全电民宿,接待各地游客。

海宁盐官供电所:全电智能养蚕传承千年技艺

盛夏,太阳一露头,气温就直往上蹿,而桑园中的蚕房内,却是一片清凉。9台排风扇一齐飞转,墙根下一排水帘上晶莹的水珠断了线似的往下滴,源源不断地为蚕宝宝们送去凉爽。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的养蚕织丝产业有悠久历史,全村3500多人一半以上从事相关产业。

2009年,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民们依托独特资源,创新开展蚕桑农业、文创等新产业。

“现在是用电高峰期,家家户户都开空调,你们这里的电压还稳吧?”8月14日一早,盐官供电所员工宓桂良就来到浙江雅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查看蚕室的水循环降温系统,仔细检查配电箱,并向生产负责人戎凤鸣询问用电情况。

“好着呢!现在天气热,蚕房温度不能超过30摄氏度,降温系统是随用随开。桑叶储存在冷藏室里,也不怕叶子坏了。”戎凤鸣答道。

在宓桂良的记忆里,过去村民养蚕设施较差,养蚕的时令性就显得格外强,一天也耽搁不得。“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通过电气化、智能化的改造,春夏秋三季都能养蚕了。蚕房里配备了湿联、温控、升降智能系统,最后连摘茧子都用上了采茧机。”宓桂良感慨道。

云龙村的蚕桑园建有标准化小蚕共育室、中蚕房、大蚕房等设施,年饲养蚕种不少于1000张,现在已成为商务部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里的智能养蚕控制系统、饲料处理设备等全新电气化设备,让桑叶投喂、做茧、采茧、烘茧各道工序全部实现电气化、智能化。

云龙村全电智能养蚕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盐官供电所提供的优质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之初,盐官供电所对基地供电点的变压器进行增容,将原70平方毫米粗的架空低压线调换成120平方毫米的绝缘集束导线。该供电所为基地内部线路的布设、用电设备容量的配备提供合理可靠的用电方案,建设过程中,还专门派出客户经理跟踪项目进程。

“我们要助力政府建设美丽乡村,让百姓生活更幸福。”盐官供电所所长汪勇说。盐官供电所围绕“荆斗云”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区域,结合目前线路设备运行现状和潜在用能需求,将台区变压器改造成节能环保型配电变压器,低压线路分别采用绝缘导线、集束导线、地埋电缆,居民生活照明按每户30千瓦的容量设计改造,打造全电景区乡村旅游综合体系。

在充足电力的支持下,去年云龙村蚕茧销售收入达到了180万元。全电智能养蚕,使千年技艺得以传承,也让云龙村村民发展更有前景。

(责任编辑:勾雅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