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著名电影编剧张冀:我们的故事最需要突破和创新

2020-09-09 13:4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张冀

讲中国故事,特别是用大片讲好中国故事,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角度需要关注。

“中国故事”,内容不可分拆

要尊重电影类型的创作规律。电影创作规律不能轻言逾越,不能动辄轻视,把中国故事这个词拆开,中国重要,故事也同样重要,不能为了突出中国就忽视故事规律。故事规律是什么?就是类型创作的经验和技术,它是经过不同国家的电影人、不同时代的几代人、不同的电影体系,大家共同锤炼出的一种普遍性的基本规律,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创作的基本价值体系、基本结构、叙事技巧、人物创作方式、情节等,更重要的是,它在观众一端获得过验证,双方形成了观赏默契,不尊重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尊重并不意味着禁锢或是盲目取悦观众。

创作规律是经验值,是基本安全区,有了安全区才可以谈发展和超越。因此,作为创作者仍然不能懈怠,不能忽视对各种类型技巧的训练和积累,这个工作还是要不断去做,甚至每天去做,这是一项漫长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工作。比如我们说中国属性重要,编剧属性同样重要。以前有一个时期,在很多中国编剧那里,强调的不是编剧,而是中国,但中国编剧本身就应该是中国本土和类型故事技巧的结合,中国式主流商业大片也应该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精神价值和类型电影的结合,两者等量齐观。比如我创作的《夺冠》,它首先是体育类型的电影,必须符合体育片的三幕结构,该电影的第三幕一定是一场荡气回肠、能够揭示主题和展示人物成长的比赛,观众离座时最核心的感受应该是“燃”,在这些需求上满足观众是这个类型必须首先完成的,才能去谈下一步深度主题的挖掘和与其他类型叙事的融合。

讲中国故事,核心是本土化

讲中国故事,特别是用大片讲好中国故事,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角度需要关注。

“中国故事”,内容不可分拆

要尊重电影类型的创作规律。电影创作规律不能轻言逾越,不能动辄轻视,把中国故事这个词拆开,中国重要,故事也同样重要,不能为了突出中国就忽视故事规律。故事规律是什么?就是类型创作的经验和技术,它是经过不同国家的电影人、不同时代的几代人、不同的电影体系,大家共同锤炼出的一种普遍性的基本规律,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创作的基本价值体系、基本结构、叙事技巧、人物创作方式、情节等,更重要的是,它在观众一端获得过验证,双方形成了观赏默契,不尊重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尊重并不意味着禁锢或是盲目取悦观众。

创作规律是经验值,是基本安全区,有了安全区才可以谈发展和超越。因此,作为创作者仍然不能懈怠,不能忽视对各种类型技巧的训练和积累,这个工作还是要不断去做,甚至每天去做,这是一项漫长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工作。比如我们说中国属性重要,编剧属性同样重要。以前有一个时期,在很多中国编剧那里,强调的不是编剧,而是中国,但中国编剧本身就应该是中国本土和类型故事技巧的结合,中国式主流商业大片也应该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精神价值和类型电影的结合,两者等量齐观。比如我创作的《夺冠》,它首先是体育类型的电影,必须符合体育片的三幕结构,该电影的第三幕一定是一场荡气回肠、能够揭示主题和展示人物成长的比赛,观众离座时最核心的感受应该是“燃”,在这些需求上满足观众是这个类型必须首先完成的,才能去谈下一步深度主题的挖掘和与其他类型叙事的融合。

讲中国故事,核心是本土化

讲中国故事,真正的核心还是本土化。这十几二十年间,中国电影蓬勃发展,在创作、制作、发行、营销、终端放映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创作方面主要是类型创作取得了显著进步。新一代电影人这些年不断地写、不断地拍,跌跟头,爬起来,有时候头破血流,不断地反省、修正、调整、磨合、改变,不断地在市场上跟观众面对面碰撞、观察他们,真诚地跟他们交流,积累了大量的一线经验,包括认知经验、行动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新鲜的不可替代的,电影人也在这一进程中普遍养成了类型创作意识、理念、技巧。虽然在创作上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必须看到这方面我们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我看来,类型电影学习的第一步已基本完成,接下来更重要的任务也是更艰难的任务是实现类型电影的本土化。

本土化不是指过去那种简单的本土化改造,比如说拿一个好莱坞的电影文本,把它改成中国的情境,使用本土方言,加一点网络流行语,或者拿一个韩国的犯罪片、爱情片简单粗暴地改过来,这些都谈不上本土化。真正的本土化必须得是从里到外地打出来,掷地有声地打出来,创作者必须实打实地给出本土的、民族的人物、价值和情感,才能征服观众,感动观众。现在观众看的电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挑剔,对国产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如何转变?首先,创作者不能仅限于钻研类型技巧,我们说要尊重类型电影的基本规律,但并不等同于永远被禁锢在类型创作的窠臼和套路里,学习套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反套路,反套路最厉害的是什么?就是真实,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质感。本土价值的核心是什么?也是真实。

因此,为了写出真实感,创作者不能每天关在家里看电影,要从小房间里走出去,从笔记本电脑和微信朋友圈走出去,到生活中去,到现场去,到微观社会里去,去寻找真实事件,去接触真实人物,找到最新鲜生动的细节。虽然这样会很辛苦,要花大量的时间,但只要对生活心存敬畏,用心观察和与人交流,你就一定能找到需要的素材。久而久之,创作者本身的气质也会改变,会有烟火气,会变得有趣,写的人物会有质感。本土化绝不是靠耍嘴皮子或抖机灵出来的,必然是从内到外生长出来的,要生长就必须有耐心,要给它时间去生长,把根扎在土壤里生长。我们以前总说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但也许更实际的态度是面向世界。面向世界,你不用离开,脚还是踩在本土上的,根是扎在中国的泥土里的,而姿态是面向世界的,保持开放的。

其次,本土化的叙事焦点还是要落在普通人身上,我们银幕上的普通人不是那种自轻自贱,对什么都冷嘲热讽、玩世不恭的人,也不是极端的边缘人,他们应该是有魅力的普通人,他们的性格经由选择形成,他们的内心通过跨越障碍成长,他们就是我们。观众是通过代入普通人去体验故事的,他们会看见自己,会获得身份认同,会在笑与泪的情感中收获思考和启示,最终获得价值认同。

显而易见的是,仅仅追求娱乐性的电影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中国的主流商业大片除了让观众获得强技术的视觉体验和情节观赏,更要让他们获得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是比过去更有挑战性当然也是更有价值的创作目标。

寻找突破,挑战新、强类型

讲中国故事,现在创作者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真诚,是认真,是到生活中去,当然这些都是,一直都是,而我个人认为,目前最需要的是突破和创新。具体而言,突破和创新除了深度和广度,还要上难度。突破主要是指敢于挑战新类型、强类型,《流浪地球》的硬科幻类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奇幻动漫类型,《八佰》的战争大片类型,《夺冠》的体育+国家叙事类型,这些都是以往国产电影不大涉足的,主要因为以前有成本上、技术实现上的限制,但现在这些条件渐渐都具备了,这些强类型做起来肯定难,但难才是价值的体现,一旦做成,其辐射影响力能跨圈,三年不卖货,卖货不只吃三年。现在做一般的题材或类型,面临的竞争其实更多更大,观众的新鲜感也缺乏,不如在新类型上找突破,科幻、神话改编、动漫、歌舞、战争史诗、体育等这些类型还是有很大突破空间的。

创新主要是指创作要摒弃陈词滥调,拒绝套路,不要写大家都在用的桥段和情节,不能按照惯性僵化地去写人物,要在尊重类型规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拍观众没见过的新鲜的东西,价值和情感不可能创新,它们本身就是传统,创新不是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石上探索出新。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从内心坚信——中国电影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作者系著名电影编剧,代表作有《中国合伙人》《亲爱的》《一出好戏》《我和我的祖国》《夺冠》等)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