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尚

“云端”上下 相声何为?(解码线上新风潮)

2020-09-23 08:30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蒋慧明

近期,“相声+直播”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支持者大声点赞,认为相声就该这样与时俱进,要跟得上当下观众的观赏需求;反对者则认为这种碎片化的笑话集锦、类似于才艺展示的表演,已然空有相声之名而没有相声的味儿了。

那么,当今横跨“云端”上下的相声,究竟应该何为?不妨由外向内细细揣摩一番。

变与不变

从初创时期的撂地演出到走进茶馆书场乃至大小剧场,从走进电台、电视台到联手互联网乃至“云直播”,传播媒介的变化只是相声表演物理空间的“变”,而“不变”的则是相声艺术的本质属性。

百余年来,几代相声人殚精竭虑,努力让相声逐渐发展成深受民众喜爱的文艺样式之一,个中曲折,着实不易。回溯相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相声始终紧跟时代变迁的脚步,不断地调整、适应,充分体现了其自身天然具备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举例来说。民国时期,城市商业电台开始兴起,当时的很多民间说唱艺人都参与其中,相声、大鼓、单弦以及南方的弹词等许多曲种的著名唱段都是各家电台的热门节目,而擅长“现挂”的相声艺人更是在播音过程中巧妙地嵌入各类商家广告,与今天流行的“直播带货”如出一辙。

据史料记载,1927年7月张寿臣和陶湘如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直播的《对春联》,是“相声上电台”现有的最早记录;在1936年10月17日的一份各大广播电台节目时间表中,常连安、小蘑菇,广阔泉、陶湘如等人合说的相声节目多被安排在每天的黄金时段,足见相声在当时的影响和受欢迎程度。1944年,由京津两地的电台联手推出的两次别出心裁的“交流广播”,即在同一时间由两位身处不同地点的演员,以捧逗对答的方式隔空表演相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及至电视成为现代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声与电视的“联姻”更是催生了一大批的笑星,产生了数量可观的优秀作品,促使相声从单纯的听觉艺术开始转向以视觉艺术为主,其辐射力与影响力不可小觑。

近期,“相声+直播”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支持者大声点赞,认为相声就该这样与时俱进,要跟得上当下观众的观赏需求;反对者则认为这种碎片化的笑话集锦、类似于才艺展示的表演,已然空有相声之名而没有相声的味儿了。

那么,当今横跨“云端”上下的相声,究竟应该何为?不妨由外向内细细揣摩一番。

变与不变

从初创时期的撂地演出到走进茶馆书场乃至大小剧场,从走进电台、电视台到联手互联网乃至“云直播”,传播媒介的变化只是相声表演物理空间的“变”,而“不变”的则是相声艺术的本质属性。

百余年来,几代相声人殚精竭虑,努力让相声逐渐发展成深受民众喜爱的文艺样式之一,个中曲折,着实不易。回溯相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相声始终紧跟时代变迁的脚步,不断地调整、适应,充分体现了其自身天然具备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举例来说。民国时期,城市商业电台开始兴起,当时的很多民间说唱艺人都参与其中,相声、大鼓、单弦以及南方的弹词等许多曲种的著名唱段都是各家电台的热门节目,而擅长“现挂”的相声艺人更是在播音过程中巧妙地嵌入各类商家广告,与今天流行的“直播带货”如出一辙。

据史料记载,1927年7月张寿臣和陶湘如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直播的《对春联》,是“相声上电台”现有的最早记录;在1936年10月17日的一份各大广播电台节目时间表中,常连安、小蘑菇,广阔泉、陶湘如等人合说的相声节目多被安排在每天的黄金时段,足见相声在当时的影响和受欢迎程度。1944年,由京津两地的电台联手推出的两次别出心裁的“交流广播”,即在同一时间由两位身处不同地点的演员,以捧逗对答的方式隔空表演相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及至电视成为现代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声与电视的“联姻”更是催生了一大批的笑星,产生了数量可观的优秀作品,促使相声从单纯的听觉艺术开始转向以视觉艺术为主,其辐射力与影响力不可小觑。

尽管表演空间的不断演进,令相声的发展拥有了多种可能性,但就相声艺术本身而言,演员与观众对其的认知和界定却并无太大变化。因此,当相声越来越依附于媒介的传播力量,业态疲软日渐显现时,“相声回归剧场”的呼吁和实践应运而生,反映了观演双方的普遍共识。

线上与线下

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相声与网络的“结盟”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刚兴起时,许多经典的相声作品,无论音频还是视频,就成了继电台、电视台之后网络文艺中的重要选项。譬如1998年由姜昆创办的“鲲鹏网”,即后来的“中国曲艺网”便是最早致力于相声的普及、推广与传播的网站,影响深远。北京的嘻哈包袱铺早在2016年便先后在和视频、斗鱼等直播平台开展相声直播;同一年,西安青曲社与百视通合作,将连续两天的剧场演出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VR直播,效果颇佳。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业已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生共存的多元化格局。相声的传播途径同样不再局限于直接与观众面对面的剧场演出,新的传播平台和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也令相声的观演双方“并未谋面,却犹在眼前”。尤其是自媒体的日益普及,让许多年轻的相声演员有了更加独立自主地展示和推介个人作品的机会,个性鲜明,形式多样,无形中也给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观赏选择。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剧场演出停摆。原本活跃在各个小剧场的相声演员们,一时间陷入了措手不及的窘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声“云直播”的集中涌现,既是演员的“自救”,也是观众的期盼。

众多相声社团相继开启了“云端之上”的旅程,例如北京的大逗相声社在抖音、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连麦说相声,开设相声“云课堂”;天津的谦祥益相声俱乐部举办了线上直播的相声大会,与睽违已久的相声观众相聚云端。更多的相声演员则是通过个人直播的方式,力图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一些国有曲艺院团像北京曲艺团、上海评弹团等也纷纷入驻各大直播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定期举办线上直播。

一方面,各大直播平台纷纷主动邀约,使得以相声为代表的诸多传统艺术形式不再偏安一隅,得以跻身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相声从业者在网络直播的实践中得以重新审视自我,寻找新的定位。

从相关机构发布的《曲艺演出行业线上直播模式分析》一文中可知:相较于一些知名团体和知名演员,大部分不知名的团体与演员,在关注度和影响力方面并无优势,势必在盈利创收方面缺少竞争力。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线下演出逐步恢复,有人开始提出疑问:当生存的压力不再像疫情期间那么突出了,相声的“云直播”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是与不是

浏览众多冠以“相声直播”的线上节目,很容易令人眼花缭乱又心生疑虑:虽然参与直播的都是相声演员,但究竟有多少节目还能被称之为“相声”?

如果说,以适应观众为目标的相声直播,只是满足于拼凑些众人皆知的网络笑话,或热衷于和观众唠家常式的互动、展示各类才艺,而缺乏原创性、完整性的相声作品,这样的“云直播”很难说还能走多远。

和互联网界通行的一句名言——“内容即王道”一样,相声艺术未来的走向,肯定离不开优质内容,即精彩相声作品的叠加与支撑。而这,恰恰是当前“相声+直播”中明显存在的行业短板。

事实上,“不缺好演员,惟缺好作品”的现状,在近几十年的相声创演实践中早已既成事实,且愈发突出。假设,将相声频频进入直播平台的方式视之为“攻城拔寨”,那么,接下来是“偃旗息鼓”,还是“开疆拓土”?是随波逐流,还是挺立潮头?

最后,还是得回到本文开头的设问:“云端”上下,相声何为?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换,遵循相声艺术自身的艺术规律,创作积累更多更好的具有时代精神气质的优秀作品,仍是正途。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曲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李昉)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