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政>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

这就是中国的“盾构经验”

2020-10-09 08:42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韩维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年,愚公移山的精神也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世代传承。绵延至今的愚公子孙们今天劈山开隧的工具,已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巨型盾构机了。

9月27日,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在湖南长沙下线。这台盾构机整机长150米,总重量4300吨,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一次性开挖隧道断面近6层楼高。仅隔一天,9月29日,中国中铁自主研制的第1000台盾构机在河南郑州下线。从中铁1号到1000号,历时12年。

有人把盾构机称为“地下航母”,也有人叫它“工程机械之王”。中国人能够拥有自己的“地下航母”并不容易。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盾构机都处于国外技术垄断之中,属于被“卡脖子”的重大设备。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盾构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德日美三国企业的产品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没有技术,就没有议价权。为了修建西康铁路秦岭隧道,中国曾花7亿元从德国引进两台设备。外商态度很明确:拒绝议价,不买拉倒。不仅价钱卖得高,售后也极其昂贵。当时,外国专家检修设备的时薪达600到800欧元,检修时还要拉起警戒线,不让中国人靠近观看。“花钱还得看卖家的脸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年,愚公移山的精神也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世代传承。绵延至今的愚公子孙们今天劈山开隧的工具,已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巨型盾构机了。

9月27日,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在湖南长沙下线。这台盾构机整机长150米,总重量4300吨,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一次性开挖隧道断面近6层楼高。仅隔一天,9月29日,中国中铁自主研制的第1000台盾构机在河南郑州下线。从中铁1号到1000号,历时12年。

有人把盾构机称为“地下航母”,也有人叫它“工程机械之王”。中国人能够拥有自己的“地下航母”并不容易。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盾构机都处于国外技术垄断之中,属于被“卡脖子”的重大设备。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盾构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德日美三国企业的产品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没有技术,就没有议价权。为了修建西康铁路秦岭隧道,中国曾花7亿元从德国引进两台设备。外商态度很明确:拒绝议价,不买拉倒。不仅价钱卖得高,售后也极其昂贵。当时,外国专家检修设备的时薪达600到800欧元,检修时还要拉起警戒线,不让中国人靠近观看。“花钱还得看卖家的脸色”。

一方面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基建迎来热潮,对盾构机需求飙升;另一方面,在关键设备上受制于人,项目常常因此停下来。这种煎熬,让中国人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把自己的盾构机造出来。

中国科研攻关的体制优势发挥出来了。新世纪初,盾构机研制被纳入“863”专项,列入16项攻关项目之一。此后,在国家专项基金等支持下,国内多家企业开始着手盾构机的设计和制造。从基本原理的技术链层面,到实际应用的产业链层面,中国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从零开始、协同作战,硬是把这块骨头啃了下来。

打破了技术垄断,下一个就是打破市场垄断。中国自主研制的盾构机,直接拉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的40%。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世界最大矩形盾构、全球首台永磁电机驱动盾构机……中国厂家的产品迭代升级越来越快,而且在不少领域都做到了世界顶尖。如今,国产盾构机不仅占据了国内90%的市场份额,还出口多个国家,占据2/3的全球市场。

这就是中国的“盾构经验”。面对市场垄断和技术封锁,正是凭借“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凭借广大科研人员的不懈奋斗,中国在盾构机领域把“卡脖之手”的手指一根根掰了开来,把核心技术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让自主创新的种子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杜燕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