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天津

为幸福晚年“加码”

2020-10-25 10:43 北方网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十三五”以来天津着力保障和改善老年民生,让津城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老年人愈发能够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助老食堂 品出生活好滋味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如何才能安度晚年?河西区桃园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养老变得容易起来。“女儿在外地照顾不上我,所以几乎每天我都要来离家不远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那不仅能吃上热饭,还能和社区里的朋友一起搞活动!”家住河西区泰达园小区的李淑英笑呵呵地说道。

每天中午11:30,河西区桃园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层食堂的打菜窗口,逐渐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老人陆续前来就餐。午餐有红烧鲽鱼、虾仁五彩玉米粒、木耳腐竹芹菜等,刘淑芳和杨世才老两口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一边和老邻居聊天。自从有了“食堂”,他们几乎不在家做饭了。“这里的饭菜特别适合老年人,少油、少盐、少辣、软嫩,厨师都是天津人,有专业的营养师。”目前每餐饭依据荤素搭配在16元到20元不等,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60岁以上低保、低收入且照料等级为重度的老年人,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餐时段给予3元的补贴,经济实惠又好吃。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十三五”以来天津着力保障和改善老年民生,让津城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老年人愈发能够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助老食堂 品出生活好滋味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如何才能安度晚年?河西区桃园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养老变得容易起来。“女儿在外地照顾不上我,所以几乎每天我都要来离家不远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那不仅能吃上热饭,还能和社区里的朋友一起搞活动!”家住河西区泰达园小区的李淑英笑呵呵地说道。

每天中午11:30,河西区桃园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层食堂的打菜窗口,逐渐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老人陆续前来就餐。午餐有红烧鲽鱼、虾仁五彩玉米粒、木耳腐竹芹菜等,刘淑芳和杨世才老两口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一边和老邻居聊天。自从有了“食堂”,他们几乎不在家做饭了。“这里的饭菜特别适合老年人,少油、少盐、少辣、软嫩,厨师都是天津人,有专业的营养师。”目前每餐饭依据荤素搭配在16元到20元不等,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60岁以上低保、低收入且照料等级为重度的老年人,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餐时段给予3元的补贴,经济实惠又好吃。

“很多老人日常用餐要么过于单调,要么就是将剩饭菜热了又热,而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犯了难。”河西区桃园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杨梓彦介绍说,桃园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的范围覆盖全街道8个社区,自今年8月20日开业至今,已服务7200余人次。“我们更了解老人的用餐需求,会根据营养搭配、气候时节调整菜谱,让菜品更丰富。同时,让老人根据自己的用餐需求挑选菜量, 也可以一餐多用,丰俭由已。”

菜谱天天不一样,周周不一样,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微信群中,老人们都会提前一天定饭。“每周的菜谱我们都会提前发到群里,每餐我们都会做6到7个菜,荤素搭配,尽量让老人营养均衡。” 杨梓彦说,考虑到一些年纪大的老人牙口不好,食堂的米饭做得很软糯,同时也可以选择粗粮饽饽作为主食。每天吃饭的人数相对固定,谁来了谁没来大家都很清楚。有了“食堂”后,老人互相照应,从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饥饱无人知、病倒无人晓”的风险。

一些高龄腿脚不便、卧病在床、残疾的老人也可选择送餐服务,他们的特殊需求,食堂工作人员都记得很清楚:房有才爱吃窝头,张力90岁了,米饭一定要软……除了解决就餐问题,桃园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提供上门助浴、护理、外出陪同、修脚理发、团购代购等服务。在解决老人居家养老基本膳食要求的同时,还营造出养老敬老的氛围,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居民刘莉莉说,自从有了这个地方,不少居民都是天天“泡”在里面,“这里开心呀!饭菜便宜实惠,活动丰富多彩,有手机课堂、社区影院、都市活动、文艺演出……再和同伴聊聊家常,比待在家里有意思多了!”养老事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今天”和“明天”,河西区桃园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0.7公里服务半径划定居家养老“15分钟”生活服务圈,覆盖全街道8个社区,共计11887位老年人,不仅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康复等多种适老化服务项目,还借助各方力量为老人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街级、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依托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伞形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点,形成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真正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以老扶老 志愿服务传温情

只要想发光发热,时时刻刻都可以。初秋一早,天津市河北区“枫叶正红”老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早早来到林古里社区服务中心集合,他们身穿红马甲穿梭于社区之间,给平日清静的孤寡老人、残疾户中带来了阵阵欢笑声。这群平均年龄在63岁的老年志愿者们 ,7年来用一把把梳子、一个个电推为20000多人次公益理发,让社区里的人情味儿浓了很多,老人们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服务。“给予比获取更令我快乐和幸福,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助老服务中,给他们送去温暖。”这些老有所为、乐于奉献、服务他人的志愿者们一边走向预约公益理发的居民家中,一边回想着这几年来自己的切身感受。

自2013年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助老理发一直是团队的品牌活动项目。“每月12日我们都要到社区养老院为老人理发,26日是在社区服务中心为60岁以上老人公益理发的日子,此外还要为因病致残、行动不便的老人们进行上门入户理发。”志愿者范书义笑呵呵地说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的老人出门难,到理发店还要排队,而我们首先作为社区的居民最了解大家的需求,所以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助老服务的道路。”免费理发,不仅仅需要专业技术,更需要爱心和耐心。“疫情期间,有很多老年人不能出门理发,听闻我们志愿服务队可以上门剪发后,很多人打来电话。” 王志洁回忆着,“今年6月天气正炎热,有一位95岁的老人,几个月都没办法出门,我和杜文英一起坐着公交车去做志愿服务。”每次为老人们理发也得到了快乐,看到修剪后的头发,老人们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称赞志愿者们不仅手艺好,为民服务的志愿精神更是值得赞扬。

公益理发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实实在在走进了居民的心里。“我们两口腿脚不方便,儿子平时也要上班,但有社区这些志愿者长期以来的照顾、帮助,让我心里特别温暖,一点都不觉得孤单。”陆春海患有腿部残疾,一家三口在1个月前刚刚搬到林古里社区,不久便接到了“枫叶正红”的电话,“他们就是社区的一面旗帜,是社区居民的好榜样……等有机会我也希望能够尽一点力量做点小事情回报大家。”陆春海高兴地说。今年84岁的张桂荣因为腿脚不便也预约了“上门服务”,“以前能出门时,我每月都到居委会理发,我们老年人理发,只要图个简单清爽就好,志愿团队开展义务上门理发活动,真是想到我们心坎上了。”

“对待老人要温柔一些,理发手法上更要注意。既得让老人感到舒服、放松,又得考虑到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志愿者王秀红说,看到这些老人,就像看到了为儿女操劳大半生的爹娘,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老人,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枫叶正红”的志愿者有的拿着慰问品,给老人分发物资;有的给老人修剪头发,让老人们体验到温暖的亲情;有的陪老人谈心聊天,跟他们聊家常、话心愿……他们把心血倾注在老人身上,给予老人呵护与温暖。

“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料,更需要心灵上的慰藉。”今年69岁的队长孔令智已经步入老年人行列,而他却把自己当作“年富力强”的志愿者,去服务比他年龄更大的老人。“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更有意义,也更值得鼓励!相对年轻的老人应该帮更年长一点的老人,身体健康者多去帮助体弱多病者,家庭健全者多去关照一下孤老家庭,这样老年人群体就会自己解决掉很多问题。”孔令智说,“现在‘枫叶正红’志愿服务队共有51人,党员超过半数,年龄最大的志愿者76岁,在我们还有能力的时候总要做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用实际行动去谱写和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希望天下老人们都能老有所依,开心地生活!”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拓展了人生的宽度,彰显了人生的意义,让社会闪耀着正能量的光芒。

跟随音乐 舞出人生新风采

秋日的上午,阳光和煦,九久舞蹈团的老人们齐聚红桥文化中心,舞蹈场地上,20多名老人跟随着舞蹈编导的指挥和音乐的节拍舞动起来,彰显出热情的活力。“享受舞蹈、享受生活、增进友谊、愉悦身心、增强体魄、健康快乐,这是我们的理念。”舞蹈团编导温坚说,九久舞蹈团成立于2007年,从10位舞蹈爱好者发展到现在的30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1岁,平均年龄在70岁。音乐一响,在炫丽舞台上那些原本毫无基础的业余演员立马呈现出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我们这支老年男子舞蹈队成立之初只是想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乐呵乐呵,我负责教大家动作,大家进步很快,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温坚回忆起建队初期的事情,“那时候我们在哪都跳民族舞,广场、公园、桥下……逐渐地大家有了基础后,通过一些机会参与了几次比赛,也能拿到很不错的成绩。”2015年在红桥区体育局的支持下,九久舞蹈团正式成为红桥区文化馆的群众社团之一。

10月22日,红桥区文化馆举办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文艺演出,温坚一边和团队进行着最后的彩排,同时还在对细微之处进行调整。“作为舞蹈编导,先要了解所带的团队,每个团队都有自身的特色,才能脱颖而出。”他不习惯吃“老本儿”,“绝对比专业的人更热爱!队员的付出、刻苦学习的状态,会把你自己本身的兴趣点带得很高,和这一帮有干劲的朋友一起去创作、去排练,非常有满足感!”温坚说。跳舞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要柔中带刚,必须达到身随手动,眼随手走。不一会儿,这些平日里买菜遛弯、接送孙辈的天津爷叔,在台上用一首《走向复兴》展现了光鲜亮 丽的自己。

常毅笑呵呵地说:“早上过来开始锻炼,不仅可以舒筋活血,对筋络的舒展起到作用,同时要求每个舞步熟记于心,这又可以预防老年痴呆,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一旁的齐玉田说到:“自从来到这里,大家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每周三次的集体活动,大家的出勤率都很高,不管是住在东丽、西青,还是津南,大家都能准时聚在一起,心情特别舒畅。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老年生活无忧。”

凭借着对舞蹈的爱好和追求、对艺术的虔诚,九久舞蹈团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扎西德勒》《老伙伴》《净土》《陪你一起看草原》等作品在华北五省(市)乃至全国等各项大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红桥文化馆,走进九久舞蹈团充实老年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载歌载舞,才能让舞蹈发挥出更大的光彩。我们老年人在经过自己不懈努力登上舞台的时刻,就是发挥自己余热、照亮生活前景的时刻。”温坚说。

互联网医疗 开启晚年“智慧”生活

以前从社区去大医院看病免不了要排长队,如今在社区医院动动手指就能就诊,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可免费体检,上个月我来社区医院开药时,挂号时就自动提醒可以体检啦!昨天和医院的工作人员预约,这不,没一会儿就都查完了。”今年68岁的社区居民冯晓华一边展示着自己的体检单,一边称赞着社区互联网医院的便捷与效率。

2020年6月起,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启了“云上社区医疗之旅”,“从最初20%患者使用自助服务,到如今已经达到60%的人接受了‘互联网+’的模式。”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邱鸿春介绍说,辖区常住人口数有88133人,其中老年人口数达到了11457人,“像我们这种社区互联网医院,最适合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复诊、开药。”智慧医疗方便了患者,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患者来到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档案,在这里所做的检查、开具的处方等都将上传至基本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所有数据同步上传,医生能够及时调出本次检查和历史诊断数据,省去了患者取报告的时间,这也使得患者从一次看病的经历变成整体的健康管理过程。”邱鸿春说。作为天津首家互联网社区医院,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化运行4个月来,为医联体建设提质增效,推进医疗资源更优化、远程协助更及时、专科联盟更紧密、健康管理更全面, 让辖区居民享受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就医新格局的便利。

自进入卫生服务中心起,患者就进入了“互联网+医疗”的领域,“挂号时每次都会提示优先选择家庭医生的门诊,同时还有免费体检、随访、定期签约家庭医生等智能化提示。”前来就诊的市民李林说,“人上了年纪健忘,医保卡一转眼就忘了放在哪,这回好了,挂了号,后面只用挂号条就能完成所有的流程。”面对智能手机,不少患者虽然上了年纪,但更愿意体验新技术。据悉,明年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推出手机查询检查报告、线上复诊、线上开药、第三方送药上门、诚信支付等服务,以便让辖区内居民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就能享受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慢病分级管理等。

据悉,2020年前三季度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6000余位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达695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靠“互联网+”推动辖区居民从“被动医疗”迈向“主动健康”,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从“被动接诊”走向“主动问诊”。老人安,天下安,老后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物质需求大抵有了保障,让老年人安心老去、敢于老去,老有所安已不再是奢望。“互联网社区医院从医疗上满足了老年人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幸福的晚年是小康生活的一抹亮色。”邱鸿春说。(记者 王敬怡 摄影 姜晓龙)

(责任编辑:韩昱君)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