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江西>滚动

九九天长醉斜阳

2020-10-25 07:50 江西日报  

东篱菊黄,今又重阳。在重九敬老节,我们关注养老话题。

养老,关联每个家庭,关系到每一个人。城市社区的嵌入式养老,农村颐养之家的入住或食堂的一日三餐,都让老人们找到了回归大集体的感觉,衣食无忧,病有所医,生活充实,心情愉悦。

而面向特困人群的集中供养,或是志愿者对分散供养的特困、留守老人的定期探视巡访,无不让老人们享受着“安全有人关注、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的心安与满足。

——编 者

社区养老,乐享桑榆

——南昌市南钢街道探索城市养老新模式

77岁的邓金保住进南昌市南钢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后,体重增了不少。在这里,他第一次享受到有人端茶送饭、捶背捏腿。说起这些,他笑了,眼角的皱纹再次挤成一团。

在这里,还有20位老人与他一起生活。同龄人的陪伴、衣食无忧的日常,丰富的老年活动,让他感到很充实、很满足。这些稳稳的幸福得益于南钢街道依托“1+5+X”社区邻里服务中心打造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们有了颐养天年的好去处。不过,传统观念却束缚着许多老人迈出家门的第一步——“有儿有女,还去养老院住,这是会被人议论的。”

一年半以前,邓金保也是有心结的。“吃住会习惯吗?没有熟人朋友怎么办?以后会不会被儿女遗忘?” ……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他。但现实情况是,“困守”家中,他可能连吃饭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乐享晚年。

东篱菊黄,今又重阳。在重九敬老节,我们关注养老话题。

养老,关联每个家庭,关系到每一个人。城市社区的嵌入式养老,农村颐养之家的入住或食堂的一日三餐,都让老人们找到了回归大集体的感觉,衣食无忧,病有所医,生活充实,心情愉悦。

而面向特困人群的集中供养,或是志愿者对分散供养的特困、留守老人的定期探视巡访,无不让老人们享受着“安全有人关注、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的心安与满足。

——编 者

社区养老,乐享桑榆

——南昌市南钢街道探索城市养老新模式

77岁的邓金保住进南昌市南钢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后,体重增了不少。在这里,他第一次享受到有人端茶送饭、捶背捏腿。说起这些,他笑了,眼角的皱纹再次挤成一团。

在这里,还有20位老人与他一起生活。同龄人的陪伴、衣食无忧的日常,丰富的老年活动,让他感到很充实、很满足。这些稳稳的幸福得益于南钢街道依托“1+5+X”社区邻里服务中心打造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们有了颐养天年的好去处。不过,传统观念却束缚着许多老人迈出家门的第一步——“有儿有女,还去养老院住,这是会被人议论的。”

一年半以前,邓金保也是有心结的。“吃住会习惯吗?没有熟人朋友怎么办?以后会不会被儿女遗忘?” ……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他。但现实情况是,“困守”家中,他可能连吃饭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乐享晚年。

邓金保是原南昌钢铁厂退休职工,在南钢街道生活了几十年。他早年离异,膝下有3个子女。由于年老体衰,又有高血压、脑梗、痛风等问题,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去年,他搬进了南钢街办对面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点。这里空间虽不大,功能却齐全,既有日间照料室,又有康复保健室、热敏灸室,还有书画网络室、小餐厅等。每个房间干净亮堂,墙上挂着小壁画,电视、空调等设施齐全,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还配备了专业的护理床。

邓金保自理能力较好,住在一个两人间。每天清晨5点,他都雷打不动地起床,简单洗漱之后,便开始在院子里遛弯;7点左右,工作人员会把早餐送到房间,鸡蛋、馒头、水饺、米粥……天天新花样,一周不重样。老人吃在嘴里,暖在心头。

自从住进来以后,邓金保便觉得有依靠,很安心。以前独居时,三天两头吃盒饭,高油盐、重口味,血压总是降不下来。如今,一日三餐吃得健康营养,衣服被子有人洗,每天吃药有人监护,不怕吃错。他说,每个月退休金有三千多元,在这里吃住全包,每月费用2900元,还能省下五六百元零花。更重要的是,住在这里,离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周围都是熟悉的环境,出门总能碰见几个老熟人。大家没事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逗逗趣,有空还能上上网,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上午11点半,养老服务中心的小餐厅里,工作人员已经把饭菜准备好了。瓦罐汤、豆泡烧肉、肉末冬瓜、小青菜……热气腾腾的三菜一汤,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味。作为小餐厅的常客,86岁的赖元松像往常一样,与十几位老人结伴过来“赶饭点”。同样是原南昌钢铁厂退休职工的他,家就住在附近,因为身体还算硬朗,生活基本能自理,就选择了“吃在小餐厅”的居家养老,伙食费每天只需二十来元钱。他说,街道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餐厅让他找回了生活的味道和情感的寄托,和老人们在一起吃饭,可以聊聊天,比一个人在家吃得有味多了。对于街道及社区内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小餐厅还安排了专人配餐到家。除此之外,这里还提供助医、助浴、助洁服务,只要老人有需求,一个电话打过来,很快就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那天午饭后,在服务中心三楼的小阳台上,“合唱团”的几位老人正手持话筒,对着乐谱演唱歌曲《红梅赞》。这是老人们饭后的固定节目,每当有老人过生日或有集体活动时,“演员们”更是要大展歌喉。

这里的许多老人都有关节炎、腰腿痛的毛病,因此,几乎每一两天就有专业人员给他们做热敏灸理疗。在热敏灸室,邓金保熟练而又很享受地躺下,随着一丝丝烟雾在空气中盘旋,老人明显感觉腿部舒适了不少,很快进入闭目养神状态。

南钢街道是原南昌钢铁厂改制后成立的街道,有3万余人,其中老年人口8000余人,多数是像邓金保、赖元松这样的退休职工。为了满足街道及社区老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2018年,南钢街办引入第三方养老机构,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者结合起来,把养老服务嵌入社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亲情的陪伴下养老,让许多老人找到了回归大集体的感觉,开心了、健康了。

秋高气爽,天蓝云白,暖阳穿过云层洒进养老服务中心门口的小院,一群老人有说有笑,爽朗的笑声伴着树上的鸟鸣,飘向远方……(记者 钟珊珊)

农村养老,颐养天年

——新余市颐养之家走出农村养老新路径

寒露节气过后,新余的天气渐渐转凉。然而,在该市农村的颐养之家里,却是热茶般的温暖和其乐融融的氛围。

10月16日早上7点,在新余渝水区良山镇白沙村的白沙村组,83岁的盛绍羊老人和老伴一起来到村颐养之家,与先到的老人们寒暄几句后,就主动去拾掇地上的杂物。这个由村里租用的闲置民房改建而成的颐养之家,一楼是餐厅、厨房和文娱室,二楼是阅览室和健身室,共有360平方米,空间宽敞,设施完备。

7点半,早餐时间到了,颐养之家热闹起来,26位入家老人陆续到齐,厨房里也飘出阵阵肉包和稀饭的香气,大伙有序排队到厨房取餐,围坐而食。吃过早餐,盛绍羊和其他老人一起把碗筷洗净放入消毒柜,然后去外面转转,再回文娱室看看电视、打打牌,或是到健身室活动活动。12点午餐过后,有的老人会回家睡个午觉。下午5点半吃过晚餐,老人们陆续回家。“我一般白天都在颐养之家,按点吃饭,和大伙一起聊天、打牌、唱戏、看电视,天气好就到村里走走,过得很舒心。”盛绍羊高兴地告诉记者。

颐养之家的运行以老人“自养”为主,每人每月生活标准为350元,老人只需自缴200元,其余由市、县、乡、村四级财政补贴,保证中晚餐至少有“一荤一素一汤”。炊事员兼管理员宋选莲介绍说, 她是按要求和老人的口味准备食谱,村干部负责采购。因为村里的住房比较集中,老人们一般都会按时来用餐,偶尔因临时有事或天气不好不能按时来吃饭的,她就会把饭菜打包送到老人家里。盛绍羊在旁边夸赞道:“颐养之家,就像是自己的家!”

盛绍羊说的一点不假。他本有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可是两个正值壮年的儿子因意外相继去世,只能和老伴相依为命。2016年,新余市将颐养之家建设纳入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以解决70岁以上农村独居和留守老人的一日三餐、日常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白沙村委于2017年春节前就在库里村建成了第一个颐养之家。

除了让老人吃得称心、过得开心外,部分颐养之家还拓展了功能,确保一些无房老人有房可住。良山镇八百桥村组就有一个吃住一体化的颐养之家。这个由原村小学校舍改建而成的颐养之家,有6位入家老人,其中5人住家,是两对夫妻和一位独居老人,他们都是因为老房子危旧被拆除后,由村委会安排入住的,每人每月依然只需自缴200元。

在二楼,记者走进73岁的周连英老人房间,只见这里宽敞明亮,家具家电俱全,刚吃过晚饭的老两口正在看电视节目。村干部李明介绍,这个房间有30平方米,一些家具家电也是村里配备的,可以实现“拎包入住”,还设有一个公共洗漱间,保证一年四季有热水供应。“原来住的老平房又破又潮湿,住进颐养之家后,每天都能按点吃上热饭热菜,村干部还会经常来看望我们,现在身体状况好多了,感到晚年有了着落,希望能一直住下去。”周连英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让颐养之家办得好、办得稳、办得久,新余正在建立健全一整套涵盖资金、管理、服务、医疗、保险等各方面的制度机制,比如,已经获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捐助,引入了第三方保险服务,配套建设“晓康诊所”等。目前,新余414个行政村已建成736个颐养之家,入家住家老人逾万名。

颐养之家,为农村养老找到了有效的新路径,解决了广大农村老人的后顾之忧。(邹宇波 记者 曹 耘)

分散供养,探视巡访

——萍乡市湘东区给特困、留守老人送“闺女”

“检香来了哦,是检香。”坐在门槛边的轮椅上,远远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小路走上来,彭云来一面打招呼,一面朝屋里的老伴喊,孤寂的表情露出喜色,老伴赶紧从里屋迎了出来。“检香来啦——”“叔,姨!”10月12日下午,志愿者彭检香本月第四次来看望彭云来夫妇。

没落座,检香就熟悉地拿起门口的扫帚,边打扫院子,边与老人聊天。几分钟后,院子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望着轮椅上的彭云来,她跨步上了台阶,利索地打开刹车,小心地把轮椅移下台阶,推着老人在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然后,选了一个看风景的角度,让老人爽爽地透气赏景。没过多久,她取出带来的理发工具,准备给老人理发。坐在检香面前,老人像孩子似的,安静地微笑着,默契地配合着。

先天弱视、左肢偏瘫的彭云来,是湘东区分散供养的特困户,家住腊市镇凤凰村。他夫妇俩都已年逾古稀,一生无儿无女。这栋二层楼房,是老两口20年前燕子衔泥般盖起来的,屋里装修简单,但整洁干净。

其实,早在5年前,他家就被列为特困户(原五保户),但夫妻俩并不愿搬进乡镇敬老院。“这房子一砖一瓦都是我和老头子盖起来的,舍不得啊,况且我现在还能照顾老头子。”彭爱兰想着,要是有个后生一起帮忙照顾,就好了。没想到的是,今年5月,政府还真给他家分配了一个“闺女”。

相比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特困老人,湘东区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占了大多数。如何让这群老人老有所养?区政府大胆尝试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为他们提供探视巡访。

5月初,作为湘东区阳光志愿者协会会员的彭检香,成了照顾自己村里6户特困老人、留守老人的志愿者,每户一个月至少要上门两次。41岁的彭检香,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一直热心志愿服务。因为父辈与彭云来熟识,所以,她来这也格外勤些,每月都有五六次。检香爽朗的笑声,给老两口的院子带来了生机,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唯一让他俩“埋怨”的是,检香每次都不肯留下吃饭。

来得多了,检香对老人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了解。有一回,她发现彭云来左手掌心感染发炎,伤口化脓,但由于他身体左侧完全失去知觉,丝毫感觉不到。检香当晚就送来了碘伏,为老人彻底清洗伤口。三个月前,她发现老人的轮椅轮胎坏了,刹车也不灵,就及时向区残联提交了配发新轮椅的申请。“老爷子坐上新轮椅的那一刻,笑得合不拢嘴。”检香笑着说。

同村的彭立胡,是检香6户探视巡访老人中,唯一一位留守独居老人。因妻子早逝,远在广州打工的唯一儿子又与父亲感情淡漠,多年未曾回家,甚至许久都没有一个问候电话。彭立胡内心郁闷压抑,逐渐不愿出门、不爱跟人说话。鉴于彭立胡自闭和家里卫生极差的情况,检香一个月得去三四次。为打开老人的心结,检香总会拉上几个志愿者一道,与老人搞卫生、做饭,跟他聊儿子的事,鼓励他主动联系儿子。去的次数多了,彭立胡的话也多了起来。“检香,我儿子打电话回来了!”老人喜不自禁地告诉她。她还惊喜地发现,老人的家里比原先整洁多了。“我要把卫生搞好,万一哪天儿子回来了呢?”彭立胡笑着说,前不久儿子还寄了钱回来,嘱咐他买一台冰箱。儿子还跟他讲“明年过年回家”,这个喜讯,让彭立胡内心涌起阵阵幸福的涟漪。

从今年5月开始,湘东区按照就近、就熟、就便原则,在全区招募工作人员(志愿者)258人,上门探视巡访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近千人,为他们提供“二看三查四服务”,即看精神面貌、政策落实情况,查饮食安全、用电安全、居住安全,提供理发剪指甲、内务整理、精神慰藉、送医陪护服务。区里按照特困自理人员每人每月70元的照护经费,给志愿者发放补贴。志愿者须及时将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服务的内容、发现的问题等信息发送到微信工作群,进行实时打卡。

服务零距离,居家好养老。湘东区给特困老人派送的无数个“闺女”“儿子”,不但让他们“安全有人关注、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而且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孝老、养老、助老氛围,温馨而美好。(记者 卞 晔)

集中供养,医养结合

——兴国县田庄上养老中心圆了特困、失能老人的养老梦

再老了该怎么办?病了又找谁?会不会去世了都没人晓得?这些问题曾长时间萦绕在特困户郭宜明的脑海里。年纪越大,心情越是沉重。像大多数老人一样幸福地度过晚年,他压根没敢想。

让郭宜明怎么也想不到的是,现在他的晚年居然能过得这么好。重阳节前夕,记者在兴国县田庄上养老中心,见到了面色红润、神情愉悦的郭宜明老人。从笑容里,能看出他对生活现状的满足,因为,他享受到了政府的救助政策,生活和健康都有了保障,温暖和关怀兼而有之。

今年80岁的郭宜明,是兴国县良村镇西岭村人。中年时妻子离家出走,他一人抚养女儿长大成人。女儿远嫁福建,郭宜明不愿跟去,独自一人留守。年过花甲后,主要依靠特困户的政策和女儿寄来的生活费过日子。

年纪大了,疾病找上门。4年前,患上脑梗塞和帕金森症的他,生活变得完全不能自理。“没饭吃,没人照顾,自己又动不了,可怜啊!”问及患病时在家的生活,记者依稀看到他眼角闪烁的泪光。

也是在这一年,为让农村特困、失能老人能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当地政府创立了贫困人口集中供养这一扶贫脱贫的有效方式,郭宜明幸运地被送到了这里。

田庄上养老中心位于风景秀美的埠头乡枫林村,是兴国首家公办民营、医养结合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内设一级医院资质的兴国县慧博源医院。郭宜明一入住,便开始接受专业的治疗。护理员汪秀平每天为他提供翻身、接大小便等无微不至的日常照料,每晚临睡前还为他进行中药泡脚,并脚部拍打按摩半小时。

“待遇”不止于此。在医生指导下,他还进行了康复训练。每天有规律地活动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让关节及肌肉功能得以维持和改善。“我们还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调整了营养膳食,蛋、奶、肉、青菜等食物样样不少。”汪秀平补充道。

经过积极康复和耐心细致护理,半年后,郭宜明能下床行走、开口说话了。这三年来,政府为郭宜明兜底治疗费用达3.7万多元。老人虽年事已高,记性不好,却深深铭记着党和政府对他的恩情。有一天,面对着护理人员,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多谢你们,多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要不然,我早就没命了。”

2015年10月,兴国县在埠头乡敬老院的基础上,通过公办民营模式设立了田庄上养老中心,政府采取投标的方式,寻找管理经验丰富又热爱养老事业的人士,刘满玉幸运中标。

回忆起当初,刘满玉坦言:“刚接手时,只有原敬老院的十余名老人入住。别说盈利,每个月都在亏钱。”出于对养老市场的看好以及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刘满玉始终告诫中心的工作人员:“养老是一份良心事业,做就要做好,做就要做实。”考虑到老人们的健康管理问题,她在中心内设了医院,开辟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还设立了中医馆,为老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养护服务。

“当时,我是被担架抬进房间的。没想到,我现在生活基本能自理了。”去年9月,86岁的董科选被送到这里。入住前,他因不慎跌倒导致骨折,在医院治疗多日后仍不能独立行走。考虑到家人无暇照料,他果断地选择了田庄上养老中心。如今,在工作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老人康复得非常好,已能独立行走。他逢人就说,这一个月的三千来块钱,花得值啊!

在田庄上采访,问起这里好不好,几乎每位老人都比划起大拇指。他们说,白天可以健身、下棋、唱歌、书法、拉二胡、听红色故事,忙得不亦乐乎。夜间,稍有头疼脑热等不舒服,就能随时唤来护理员、医生。“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采访结束时,郭宜明扯着嗓子大声告诉记者。

墙内开花墙外香。4年多下来,不少特困、失能老人在田庄上养老中心得到救治、安享晚年的故事在兴国传开了,越来越多的老人来了,中心的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如今,这里已入住老人272人,其中农村特困、失能老人42人。老人们都说,在这里我们真的是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养老梦。(记者 唐 燕)

(责任编辑:帅筠)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