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陕西>财经

苗绣:如何从“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

2020-11-24 09:26 《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陆健 严红枫 通讯员 江萍

【长镜头】  

每天早晨,苗族小姑娘石秀梅都会穿上传统苗服,到黔东南州马号镇六合村刺绣车间学习苗绣。她从刘英老师手里领了3块布头,分别画上蝴蝶、蜗牛和花瓣,然后穿针引线,娴熟麻利地绣制起来。

刘英是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凭着多年对古法苗绣的热爱,她设计监制的苗绣装饰画、围巾、服饰、办公用品热销欧美。如今,事业有成的刘英不忘反哺家乡,她在当地义务举办了苗绣培训班。“希望苗家女孩都能热爱这门古法技艺,让苗绣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刘英说。

公司接单、设计打样,再请各村寨的绣娘加工成品,短短几年,公司生意越做越大,每年卖出刺绣作品1万余件。2018年,在杭州市临安区结对单位的帮助下,马号镇建起了刺绣车间,刘英的公司招募了500多个绣娘,大半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有“指尖国粹”之称的苗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东南州施秉县是著名的“苗绣之乡”,有绣娘万余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70%。临安区和施秉县启动“把绣娘请回家”项目,开展了以苗绣为核心、电商为载体、基地建设为支撑的产销全覆盖的造血式精准扶贫模式。项目重点是把传统苗族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对苗绣进行重新包装和定位,引入杭州的外贸企业和电商策划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推广。目前已引导500余名绣娘回乡就业,直接带动7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绣娘脱贫。

造型别致的胸针,小巧玲珑的挂饰,花纹各异的手镯,手工刺绣的披肩……走进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满眼都是具有苗绣元素的大小物件,精湛的工艺让人赞不绝口。

【长镜头】  

每天早晨,苗族小姑娘石秀梅都会穿上传统苗服,到黔东南州马号镇六合村刺绣车间学习苗绣。她从刘英老师手里领了3块布头,分别画上蝴蝶、蜗牛和花瓣,然后穿针引线,娴熟麻利地绣制起来。

刘英是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凭着多年对古法苗绣的热爱,她设计监制的苗绣装饰画、围巾、服饰、办公用品热销欧美。如今,事业有成的刘英不忘反哺家乡,她在当地义务举办了苗绣培训班。“希望苗家女孩都能热爱这门古法技艺,让苗绣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刘英说。

公司接单、设计打样,再请各村寨的绣娘加工成品,短短几年,公司生意越做越大,每年卖出刺绣作品1万余件。2018年,在杭州市临安区结对单位的帮助下,马号镇建起了刺绣车间,刘英的公司招募了500多个绣娘,大半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有“指尖国粹”之称的苗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东南州施秉县是著名的“苗绣之乡”,有绣娘万余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70%。临安区和施秉县启动“把绣娘请回家”项目,开展了以苗绣为核心、电商为载体、基地建设为支撑的产销全覆盖的造血式精准扶贫模式。项目重点是把传统苗族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对苗绣进行重新包装和定位,引入杭州的外贸企业和电商策划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推广。目前已引导500余名绣娘回乡就业,直接带动7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绣娘脱贫。

造型别致的胸针,小巧玲珑的挂饰,花纹各异的手镯,手工刺绣的披肩……走进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满眼都是具有苗绣元素的大小物件,精湛的工艺让人赞不绝口。

“随着贫困户移民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偏远民族村寨居民搬迁到了县城,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绣娘需要就业机会。”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龙禄颖表示,苗绣是贵州的文化名片之一,必须把它传承下去,同时也想把“指尖上的技艺”变成“指尖上的经济”,为家乡脱贫攻坚出力。

3年前,临安施秉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落地舞水云台公司,临安区捐资100万元,帮助公司建起了扶贫车间,在16个村寨设有代工点。身怀绣、织、缝、染技艺的绣娘有了施展的舞台以及接受培训的机会。在舞水云台公司,登记在册的施秉籍绣娘有1297人,她们工作的时间和地点比较自由,主要负责承接杭州文创产业“王的手创”的订单。

2018年,在临安区商务局的“穿针引线”下,施秉县与“王的手创”品牌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施秉县新建两个“手工村落”,以加工订单的方式,让绣娘在家就能实现就业。目前,舞水云台公司有近四分之一的订单来自“王的手创”。

“不仅是产销对接,在临安区的帮助下,我们的来料成本大大缩减。”龙禄颖说,通过临安区商务局牵线,杭州樱花线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线轴价格比市场优惠近一半,浙江一家印染公司还帮助解决了包装和印染技术等问题。

(责任编辑:谷妍)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