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近百个网站App将进行适老化改造

2020-11-27 06:55 北京青年报  

11月25日,福建省晋江市老年大学“智能手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课堂上,学员们认真学习供图/新华社

昨天,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针对近期相继发生老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94岁老人被抬进银行做人脸识别等热点事件,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抓紧研究各领域配套实施方案,力争在年底前尽快出台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

  交通出行 健康码将和公交卡老年卡整合

近年交通运输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给老百姓带来很多的方便,提高了效率。但是,“数字鸿沟”“智能障碍”等问题也给老年人包括出行在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障碍。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运输服务司负责人蔡团结表示,鼓励客运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场所为老年人设立优先购票、专用候车区或者绿色通道,保留现金、纸质票据、凭证和证件的使用。

在网约车出行方面,蔡团结介绍,交通运输部要求各地保持巡游出租汽车扬召服务,发挥95128等电召服务的作用,保障老年人不会上网或者没有手机也能打车。同时,指导鼓励网约车平台,优化约车软件,增强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降低操作难度,并在医院等老年人出行集中的场所推动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点、临时候车点以及临时叫车点。在一些地方设置人工按键,一键可以直接叫车,为老年人提供方便。

11月25日,福建省晋江市老年大学“智能手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课堂上,学员们认真学习供图/新华社

昨天,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针对近期相继发生老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94岁老人被抬进银行做人脸识别等热点事件,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抓紧研究各领域配套实施方案,力争在年底前尽快出台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

  交通出行 健康码将和公交卡老年卡整合

近年交通运输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给老百姓带来很多的方便,提高了效率。但是,“数字鸿沟”“智能障碍”等问题也给老年人包括出行在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障碍。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运输服务司负责人蔡团结表示,鼓励客运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场所为老年人设立优先购票、专用候车区或者绿色通道,保留现金、纸质票据、凭证和证件的使用。

在网约车出行方面,蔡团结介绍,交通运输部要求各地保持巡游出租汽车扬召服务,发挥95128等电召服务的作用,保障老年人不会上网或者没有手机也能打车。同时,指导鼓励网约车平台,优化约车软件,增强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降低操作难度,并在医院等老年人出行集中的场所推动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点、临时候车点以及临时叫车点。在一些地方设置人工按键,一键可以直接叫车,为老年人提供方便。

健康码在今年疫情防控中至关重要,但不少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卫健委已多次发文强调,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凭证,要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相结合手段,方便群众出行。下一步将尽量通过技术手段,通过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通过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方便老年人出行。

“通过技术手段,协调相关部门,让电脑多费点事,让老年人多省点事,这是可以做到的。”王海东表示,将推动一码通行互通互认。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场所,为老年人开设无健康码通道。将通过技术手段把健康码和各种公交卡、市民卡、老年卡等整合起来,作为出行凭证。

  看病就医 医疗机构要保留人工窗口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医疗卫生机构都使用智能技术为患者提供挂号、缴费、打印检查检验结果等服务。这极大便利了广大患者看病就医,也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但却给一些不使用和不会使用智能技术的老年患者带来很多麻烦和困难。

王海东表示,医疗机构要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和人工服务窗口,绝不能让一位老年人因为智能技术的运用而挂不上号、看不成病。

具体措施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已要求医疗卫生机构要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保留并畅通家人、亲友或者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患者代为挂号渠道;现场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检查结果等服务,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同时还要配有导医、志愿者、社工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进一步简化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等智能技术,适合老年人需要。

此外,还要强化互联网网上服务和医院智能终端的连接,更加适合老年人的服务,还要提供语音咨询、引导服务等,尽最大力量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下一步要开展智慧助老行动,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机制、加强培训和宣传等,让老年人能够用得上、用得好智能技术,在智能社会、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我们绝不能让一位老年人因为智能技术的运用而挂不上号、看不成病、办不了事。”王海东说。

  缴费消费 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

近期,94岁老人被抬进银行做人脸识别的事件成为社会热点。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吹风会上表示,人民银行高度重视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准备从三个方面——现金管理、支付服务、普惠金融来采取措施,切实提升老年人日常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

在现金管理方面,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会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社区,共同引导规范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的现金使用行为。同时,通过暗访、巡察等方式开展摸底调查,建立违法主体名录库,进行重点跟踪,对涉及公共服务、民生及公众关注度比较高、影响范围比较大的一些拒收现金主体,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惩治。此外,广泛宣传在不同场景下的现金收付要求,曝光一些典型案例。

在支付服务方面,针对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移动支付、日常消费不便的问题,央行将指导市场机构从界面、操作等方面入手,提升支付产品的便利性、便捷化程度,加强对老年人移动支付的知识宣传、教育、普及推广。

在普惠金融方面,聚焦老年人日常高频金融场景,打造贴合老年人需要的“适老”金融服务。在线上,因人而异打造一些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和简洁版等智能金融App;在线下,不断优化银行实体网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将组织有关金融机构改进服务,运用一些移动设备延伸服务触角,主动上门或者远程办理金融业务。”李伟说。

  信息无障碍 鼓励智能设备提供“长辈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隋静透露,工信部正研究互联网适老化改造,已经在筛选一批跟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互联网网站、手机App,动员其进行适老化改造。

隋静介绍,工信部已经在筛选一批跟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媒体、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生活娱乐、网络购物、政务服务平台等多类别、近百个互联网网站、手机App,动员对这些网站和App进行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的改造。针对老年人的特定需求,在字体大小、字体色彩、语音阅读、临时弹窗、文字输入提示等方面尽可能考虑到老年人在视力和听力等方面的障碍、困难,帮助他们更方便地接收信息,切实改善老年人的使用体验。

下一步,工信部将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行动将聚焦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的特定需求,重点推动与老年人、残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手机App的适老化改造,同时也鼓励企业在智能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等,使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专项行动期间,将开展技术检测、评测,不定期向社会公布各个网站和App改造的评测结果。对于符合改造要求的,将授予其信息无障碍标识(信息无障碍的群体包含老年人群体),对不符合要求的,会督促其进行整改。(文/本报记者 董鑫 赵新培 程婕 统筹/刘晓雪 余美英)

  调查

  老人如何面对“数字鸿沟”?

不会在线支付无法缴费,不会扫“健康码”出行遇难题……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更多人享受便利的同时,却在老年人面前划出一道无形的“鸿沟”。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便,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随机采访了45位老年人,其中30人表示在使用智能手机,多名老人说,网络约车、健康宝查询、电子支付、手机点餐、网络订票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疑难”问题。

  坐车扫码、App点餐

  智能手机“玩不转”

“去年我到浙江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孩子,闹了一个笑话。”11月25日,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年过六旬的冯先生说,“吃早点时,我发现不少人离开前都拿手机对着墙壁照了一下,也不用付钱,我也做了同样的动作,却被店主拦住了,一问才知道,那是扫码支付。”

河北保定的陈女士说,看到别人都使用软件点餐,动动手指头,饭菜就送到家了,“但我怎么都学不会,只能麻烦孩子们来点。”

除了买菜、点餐,在出行方面,老人们同样遇到了“数字鸿沟”。在北京,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老人,发现打车、扫码成为不少人出行的“障碍”。

“现在不少地方进出都需要扫健康码,我都83岁了,根本不会扫。”杨女士表示自己不会电子支付,到任何地方消费都是用现金。

  微信支付、在线购票

  “银发族”成“潮老太”

北青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中了解到,受访的45位老人中,能够使用智能手机的有30位老人,其中有4人可以熟练使用网约车和扫码乘车出行,其余均表示,出行大多骑电动车或用老年卡乘坐公交车;有十几位老人表示,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电子支付、扫健康码等操作。

来自保定的乔女士表示,外出旅游时,由于不会线上买票,只能去人工售票口线下买票,当时不会手机支付,外出时带了很多现金。到旅游点之后发现,别人衣食住行都使用手机支付,就连商场也大多实行自助收银,她觉得用现金支付很不方便,就让儿子教她使用智能手机,最终开始学习使用微信支付和线上购票,在返程时独立用12306买了车票。她说,觉得自己会用手机购票之后就变成了个“潮老太”。

海淀的周女士说,相比较自己的老伴,她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儿子在手机上帮她下载过网约车软件,自己尝试用过两次,挺方便的。“不过,到饭店吃饭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手机扫码点餐,这种新鲜事物我不会操作,只能让别人来点菜了。”

  研发老龄产品服务

  宣教结合“解锁”新技能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告诉北青报记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消费需求旺盛,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银发消费”在全民消费中的比重与日俱增,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陈音江建议,一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大力研发老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借力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发更多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便携诊疗监护设备和照护服务机器人等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不断提高智能化新型老年产品与服务的普及率,让老年人更早更好地享受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的智慧生活。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公共服务中采取智能设备或技术服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性,确保老年人群体的正常生活和正常使用不受到影响,并从细节上着手,定期对老年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和收集,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

同时注重宣教结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老年消费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老年人对新事物、新技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文/本报记者 董振杰 朱健勇 实习生 赵雅琪 戚可馨 董鹏程 统筹/白龙)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