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这几年,你记得几部老年题材的电影

2020-12-09 07:02 《光明日报》  

根据民政部的相关预测数据,“十四五”期末,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老龄化加剧背景下,面临挑战和考验的不止养老服务,承载重要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电影也必然要有所作为。

一直以来,老年人都是国家和社会特别关注的群体,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事业、养老产业的发展都是重中之重,面对老龄化的加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年来,关注老年人的优秀文艺作品并不少见,如电视剧《老有所依》《嘿,老头!》《亲爱的她们》《都挺好》等,舞台小品《想跳就跳》《足浴盆》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甚至推出了老年音乐综艺节目《乐龄唱响·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将目光聚焦在老年群体,既有问题呈现,又提供了一些解决路径。这些作品引发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同时,也带给大众诸多启发和思考。然而,在广大老年人生活状态发生巨变,面临的问题也在悄然变化的这些年,却鲜有叫得响的老年题材电影作品,电影几乎缺席了老年群体的“成长”。

回顾电影史,无论是世界电影还是中国电影,老年题材都是相对边缘化的,如果用现在的评价标准——叫好又叫座的这类电影屈指可数。但是随着老龄化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老无所依的电影题材在西方影坛受到更多的关注,一些探讨生命尊严,父母与子女间疏离、和解关系,老年夫妻与阿尔兹海默症作斗争的话题被搬上银幕,出现了一批优质电影作品。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影坛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1991年,由赵丽蓉和李保田主演的电影《过年》是较早关注老年人的中国电影。影片中,老父亲外出奔波半年赚了一笔钱,老两口忙着包饺子、准备年夜饭,盼着儿孙们过年团聚,结果各怀鬼胎的儿女、儿媳将一顿团圆饭吃成了“散伙饭”,老两口最终无奈离家而去。影片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向观众展示了一幅真实、亲切的生活画卷。通过一个农村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浓缩社会百态,刻画出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这部悲喜剧在当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位老观众分享的当年村里放电影的场景颇具代表性:“《过年》说的是家长里短,一地鸡毛。当这些东西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几乎每个桥段,都能在村里找到映射。而被映射的那些人,就坐在人群中观看。当看到大儿媳看中婆婆手上的金镏子想据为己有时,几乎所有人都看向爱萍她娘,并且露出富有信息的表情。我当时不明所以,后来才知道,爱萍她娘出了名的不孝,公婆的财产都被她和她丈夫一点点扒拉回自己家,婆婆去世,公公捡破烂为生。婆婆当年从娘家带过来的银镯子,当时就戴在爱萍娘的手腕上。”影片带给人思考与警醒,教育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根据民政部的相关预测数据,“十四五”期末,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老龄化加剧背景下,面临挑战和考验的不止养老服务,承载重要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电影也必然要有所作为。

一直以来,老年人都是国家和社会特别关注的群体,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事业、养老产业的发展都是重中之重,面对老龄化的加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年来,关注老年人的优秀文艺作品并不少见,如电视剧《老有所依》《嘿,老头!》《亲爱的她们》《都挺好》等,舞台小品《想跳就跳》《足浴盆》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甚至推出了老年音乐综艺节目《乐龄唱响·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将目光聚焦在老年群体,既有问题呈现,又提供了一些解决路径。这些作品引发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同时,也带给大众诸多启发和思考。然而,在广大老年人生活状态发生巨变,面临的问题也在悄然变化的这些年,却鲜有叫得响的老年题材电影作品,电影几乎缺席了老年群体的“成长”。

回顾电影史,无论是世界电影还是中国电影,老年题材都是相对边缘化的,如果用现在的评价标准——叫好又叫座的这类电影屈指可数。但是随着老龄化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老无所依的电影题材在西方影坛受到更多的关注,一些探讨生命尊严,父母与子女间疏离、和解关系,老年夫妻与阿尔兹海默症作斗争的话题被搬上银幕,出现了一批优质电影作品。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影坛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1991年,由赵丽蓉和李保田主演的电影《过年》是较早关注老年人的中国电影。影片中,老父亲外出奔波半年赚了一笔钱,老两口忙着包饺子、准备年夜饭,盼着儿孙们过年团聚,结果各怀鬼胎的儿女、儿媳将一顿团圆饭吃成了“散伙饭”,老两口最终无奈离家而去。影片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向观众展示了一幅真实、亲切的生活画卷。通过一个农村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浓缩社会百态,刻画出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这部悲喜剧在当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位老观众分享的当年村里放电影的场景颇具代表性:“《过年》说的是家长里短,一地鸡毛。当这些东西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几乎每个桥段,都能在村里找到映射。而被映射的那些人,就坐在人群中观看。当看到大儿媳看中婆婆手上的金镏子想据为己有时,几乎所有人都看向爱萍她娘,并且露出富有信息的表情。我当时不明所以,后来才知道,爱萍她娘出了名的不孝,公婆的财产都被她和她丈夫一点点扒拉回自己家,婆婆去世,公公捡破烂为生。婆婆当年从娘家带过来的银镯子,当时就戴在爱萍娘的手腕上。”影片带给人思考与警醒,教育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2005年,由马俪文执导的《我们俩》至今仍感动着不少观众。在北京的一处四合院内,一位独居老太太,一位从外地进京求学租房的女孩,一起度过春夏秋冬,一起经历着人情冷暖。从冬天对待彼此的冷言冷语冷漠到夏天祖孙般的无话不谈,再到下一个冬天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的依恋不舍,影片用丰富的细节刻画出一个温暖又残酷的故事,让人不禁对养老、生命、亲情等命题多了一些思考。影片中,老太太最后被家人送往敬老院,小女孩跑过来送别,看着两个人依依不舍,一位邻居大姐不禁感叹:“对自己家人都没这么亲,和一外人一起住了这么两天儿,还真舍不得,真邪门。”看完影片的人明白,这一点并不邪门,“老人需要的是陪伴”。影片选景、拍摄、制作都尽显质朴、简单,但它把当时社会背景下大量存在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问题用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除了这两部早期的电影,2011年和2012年,华语电影圈曾连续出现两部聚焦老年人群体生存状态的电影:《桃姐》和《飞越老人院》。两部影片将镜头对准老人院,前者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述关爱老人的温情故事,后者用轻松诙谐的基调展现老年人追梦的可爱一面。两部电影既敏感捕捉到社会发展过程中老年人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在尝试着打破老气沉沉、固守陈规、程式化的老年人形象,在国内外均收获了良好反响。

近年来,中国影坛也有一些老年题材电影出现,如《喜丧》《老兽》等,但有关影片从数量和呈现的主题上与老年群体的发展以及生活状态的巨变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十三五”期间,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如今,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全国很多地方,老年食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艺术团、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等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老年群体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巨变。与此同时,老年人面对的一些新问题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如,一边是老年人在疫情期间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导致的困境,一边又出现了老年人沉迷于手机短视频的情况;此外,老年人遭遇新型网络诈骗也是一大问题。

社会发展为老年题材电影提供了大量新的素材,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关注老年人的电影作品少之又少。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关注老年人,电影作品应更好地继往开来。

(作者:赵旭,系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