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06:54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但是,还有书籍》《生活如沸》《一百年很长吗》等优质网生纪录片让人印象深刻。
聚焦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发展趋势、发布“嘉果计划”提案、探讨跨文化制作与传播……为发挥纪录片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深化国际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邀请中外嘉宾就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纪录片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越来越多年轻人看纪录片
互联网发展使纪录片的传播更加便捷,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制作与发行,纪录片的国际合作也较以前更加容易。
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看来,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看电视的方式,网络视频改变了电视的传播模式和纪录片的评价模式。“这些改变直接对当下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
“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使得哔哩哔哩的纪录片浏览量呈上升趋势。”哔哩哔哩纪录片顾问朱贤亮表示,纪录片具有“更加年轻的受众”“更接地气的话题”“更加潮流的表达”“更加独特的传播”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纪录片在年轻人这一群体中呈现出流行趋势。但是无论怎么变,都要“继续‘用爱发电’。爱不能变,即对待纪录片的爱与情怀是不能变的,改变的是制作纪录片的方式”。
对此,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主编朱乐贤也认为,新媒体给纪录片带来了更多更年轻的用户,同时使得纪录片的时长变短,从而适应移动端的播放。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纪录片与受众的互动性也变得更强。“虽然移动端的纪录片时长被大大缩短,但这也恰恰适应与符合了当代用户习惯,即在碎片化时间中,使用移动设备观看纪录片。”
《但是,还有书籍》《生活如沸》《一百年很长吗》等优质网生纪录片让人印象深刻。
聚焦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发展趋势、发布“嘉果计划”提案、探讨跨文化制作与传播……为发挥纪录片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深化国际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邀请中外嘉宾就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纪录片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越来越多年轻人看纪录片
互联网发展使纪录片的传播更加便捷,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制作与发行,纪录片的国际合作也较以前更加容易。
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看来,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看电视的方式,网络视频改变了电视的传播模式和纪录片的评价模式。“这些改变直接对当下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
“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使得哔哩哔哩的纪录片浏览量呈上升趋势。”哔哩哔哩纪录片顾问朱贤亮表示,纪录片具有“更加年轻的受众”“更接地气的话题”“更加潮流的表达”“更加独特的传播”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纪录片在年轻人这一群体中呈现出流行趋势。但是无论怎么变,都要“继续‘用爱发电’。爱不能变,即对待纪录片的爱与情怀是不能变的,改变的是制作纪录片的方式”。
对此,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主编朱乐贤也认为,新媒体给纪录片带来了更多更年轻的用户,同时使得纪录片的时长变短,从而适应移动端的播放。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纪录片与受众的互动性也变得更强。“虽然移动端的纪录片时长被大大缩短,但这也恰恰适应与符合了当代用户习惯,即在碎片化时间中,使用移动设备观看纪录片。”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受众的构成看,今天有更多年轻人在看纪录片,新媒体对纪录片来说,也意味着新的机会。”在德国AG DOK纪录片协会主席托马斯·弗里克尔看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行业带来了很多改变,纪录片出现了新的形式。“在德国,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曾经在德国销量很差的纪录片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他表示,新媒体不会创造奇迹,传统媒体也会继续存在。现在制作纪录片不再受电视台束缚,而是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同时,市场也需要好的故事、好的制片人。
印度纪录片专家乔治·库里安表示,新媒体为纪录片带来了新受众、新内容、新科技,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很多受众没有兴趣去观看更长的内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好内容依然是核心竞争力
如何在新环境下让纪录片触及更多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让每个受众在真实而又普通的故事里寻找到自己需要的慰藉?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选题与内容至关重要。在未来的纪录片制作中,会逐步减少由于技术问题所带来的差异,因为纪录片的本质是:向世界讲好每一个故事。
“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想法与故事去吸引受众,我相信纪录片的未来依然会很美好。”托马斯·弗里克尔如是说。
“内容作为吸引受众的最重要因素,其真实性以及质量是不会变的,变化的是讲述方式以及形式的创新,还有为了适应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作出的改变。”朱乐贤表示,从电影时代到电视时代再到流媒体时代,带来的只是传播手段的变化,重要的是通过纪录片去传达共同的价值观,去讲好故事。
乔治·库里安则认为,新技术使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制作纪录片的初心——记录真实的故事是不变的,世界需要对文明的守望,需要故事,需要纪录片。“新媒体对纪录片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新媒体时代,制作人也要考虑怎么去拍摄纪录片,我们要通过纪录片这个独特的艺术形式,去讲好复杂与独特的故事。”
英国Meridian Lines Films监制丽兹·麦克劳德以与国家地理合作制作的《做客中国》为例谈道,为了吸引受众,这部片子选了3位主持人,他们融入3个不同的家庭,跟这些家庭同吃同住,一起劳作。“我们注重文化体验和探险性、娱乐性,在一起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
跨文化需要找准切入点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纪录片作为一种内容表现形式,在国内外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同时在业内也对更高的纪录片质量以及更好的国际合作进行追求。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文化沟通与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纪录片作为可以很好地承载文化、减少文化间分歧的载体,如何更好地使用纪录片传播不同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Discovery探索传媒集团副总裁魏克然·钱纳表示,对于跨文化沟通和交流,首先双方的相互信任是根基,其次讲故事的过程和方式也非常重要。在跨文化合作中,最难的地方是语言等带来的挑战。“语言不通,就不能顺畅表达,也不能精准获取。”
BBC Studios监制马修·斯比林福德认为,“向世界人民讲述本国的故事,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怎么深挖这些故事,让一些真正的专家有机会在影片中发声。”在他看来,在跨文化合作方面,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的相关话题是相对容易合作拍摄的选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国际项目负责人田源也认为,“跨文化合作选题方面,自然类的选题特别适合跨文化合拍,因为共性比较多。而国内外不同的版本,实际上只是为了适应平台和时段的需求,其主要内容都一样。”他还表示,在纪录片的选题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主题是否会引起文化共鸣,还要考虑到价值观的问题,特别是在跨文化的节目制作中,更要考虑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只有打破文化壁垒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丽兹·麦克劳德认为,国际跨文化合拍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双方团队的及时沟通。二是制作者与国际受众的沟通。“合拍片是具有挑战性的,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制作人和受众往往更倾向于接受从本国文化视角出发的纪录片。因此,除了‘国外视角’外,也可以考虑从人文视角出发,拍摄出能够被本国以及世界范围广泛接受的纪录片。”
旅英纪录片导演孙书云认为,在跨文化合作中最大的挑战首先是信任,其次是沟通、深度。作为跨文化的合拍片,要关注当下不同的热点,了解受众甚至是广告商的兴趣。“因此,跨文化的选题,重点在于找到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切入点,并且坚持下去。”(记者 王坤宁 实习生 芦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