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07:4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规划的主线和灵魂,不断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建设良好学术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市场机制。因此,在强化质量管理的同时,社科期刊应该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和网络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12月17日举办的2020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就如何更好推动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多家期刊单位代表、相关研究单位代表等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构建一体化传播格局 全球同台竞技
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融合出版研究室副主任范真真看来,社科期刊高质量出版目前还存在着多个层面的需求。
从宏观层面上说,国内主流价值观研究并未有效传播,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社会上的声音还比较小,对我国社科期刊获得国际话语权不利。从中观层面上说,社科学术期刊结构与布局的极不合理,综合刊和专业刊的关系依然是目前学术期刊业内存在的最大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说,期刊定位不明确,同质化严重,有的期刊还是文理合刊,学术期刊多层次、多类型,全、小、弱转态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都需要学术期刊从业人员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规划的主线和灵魂,不断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建设良好学术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市场机制。因此,在强化质量管理的同时,社科期刊应该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和网络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12月17日举办的2020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就如何更好推动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多家期刊单位代表、相关研究单位代表等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构建一体化传播格局 全球同台竞技
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融合出版研究室副主任范真真看来,社科期刊高质量出版目前还存在着多个层面的需求。
从宏观层面上说,国内主流价值观研究并未有效传播,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社会上的声音还比较小,对我国社科期刊获得国际话语权不利。从中观层面上说,社科学术期刊结构与布局的极不合理,综合刊和专业刊的关系依然是目前学术期刊业内存在的最大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说,期刊定位不明确,同质化严重,有的期刊还是文理合刊,学术期刊多层次、多类型,全、小、弱转态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都需要学术期刊从业人员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人民论坛杂志社近年来始终紧密围绕中心展开选题内容,无论是期刊还是网站、新媒体、人民智库,都是围绕当今时代重大理论和事件展开的,这是贯穿工作的主线。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贾立政表示,人民论坛杂志社非常注重融合发展,在2009年之前,人民论坛杂志社便开始新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在2010年之前基本完成。此后便是向智库融合发展,使杂志社形成智库机构,向智库加速迈进。此外,人民论坛杂志社还引进社会资本,成立了调查公司,向市场更加靠拢,也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创刊之初,就坚持倡导原创,力推精品。近年来,学报在选题上注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并且坚持追踪前沿,聚焦热点,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参与意识,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提出和研究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问题,先后就“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等重大热点问题开设专题、发表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仅对众多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而且向相关部门提出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发挥了人文社会期刊作为思想库的作用,体现了国家一流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应有的责任担当。《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汪信砚介绍,他们一直坚持与时俱进,融合发展。在编校业务上,他们采纳与国际接轨审稿流程与期刊出版规范,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强化编辑业务流程管理;在学术传播上,积极应用新的传播媒介,不断拓展学术传播方式,构建一体化的学术传播格局,不断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管理世界》杂志一直以来倡导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或者是国际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提倡研究范式规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通过文章所提出的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从而提炼出有学理的新理论。《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李志军介绍,在数字化运营探索方面,《管理世界》主要从原刊的数字版内容发行、期刊论文的数字化推广和期刊品牌的线上学术活动3个方面进行。2019年年初,电子刊上线,用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订阅刊物,方便读者的阅读和订阅。2015年8月,《管理世界》开设微信公众号,统筹处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合理利用数据资源,广泛进行传播。
“未来学术期刊的传播需要一个专业的、多元的、开放融合的,并且能够最大程度放大内容价值的平台,而这个平台需要汇集全球的知识资源和全球读者的人气。”中国知网国际总经理柯春晓介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知网启动了世界知识大数据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全球学术文献传播、扩散与利用平台——全球学术快报。
全球学术快报是基于世界知识大数据搭建的平台,收录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量资源,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一站式发布传播。全球学术快报可以一键同时查新、查全和查取,它独创了主题相关条件下,按时间排序的智能检索机制,还克服了传统检索系统检全率和检准率无法兼顾、及时性和相关性相互矛盾的行业难题。此外,它还实现了全球期刊同台竞技,专业词的推荐、作者机构的规范、主题分组功能、学科分组功能。
紧扣时代重大现实问题 注重品牌建设
我国经济期刊是鉴别、完善与传播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认为,品牌的建设主要以差异化和独特性为主要内涵,每个品牌都有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但同时,品牌建设也是差异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品牌建设中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静态概念,没有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不会是可持续的。他认为,核心竞争力表面上是与同类期刊的竞争,其实本质上是与期刊自身的过去竞争,也就是不断把握时代发展特征信息,紧扣时代重大现实问题,不断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但始终坚守学术期刊的定位及规范性。总之,品牌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是统一的,高质量发展中,创新性与规范性是统一的,缺一不可。
具体如何实现品牌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在金成武看来,这主要体现在人员、制度和内容三方面。这要求编辑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经济学前沿知识、编校技能。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完善集稿、审稿、修稿、编稿、校稿等环节的衔接,为高质量稿件打下坚实基础,建立多责任人一致原则,相互弥补过程中的不足,实现各环节的高效率处理。在内容方面,要根据自身期刊的内容特色,实现思想启迪性、理论创造性和政策性的统一。
同时,金成武还提醒,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些平衡,第一就是学术影响力长短期指标的平衡,即理论研究影响力的时延性与长效性,片面追求短期指标会导致期刊的高度同质化,不利于品牌建设。第二个平衡就是编辑工作、研究工作与社会活动的平衡,编辑工作与研究工作要形成良性互动,编辑人员与读者和作者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
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总编辑张新宝认为,抓住机遇,提高传播力、提高编辑水平和出版质量,打造好期刊品牌是十分重要的。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期刊媒体要充分用好自己的传播工具,提升传播能力。同时要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和出版质量,法学期刊是一个严肃的出版物,要坚守学术规范、表达规范,保证政治立场坚定、内容科学,打造形式完美的期刊产品,服务于社会。
“只有自己的期刊产品内容足够优质独特,有重要价值意义,其独特性便凸显,期刊品牌就会深入人心。”2020年年初,《管理世界》与中国知网合作推出《管理世界》大讲堂,是《管理世界》杂志社基于期刊品牌打造的线上活动,围绕经济学、管理学中的研究选题、数据基础、技术方法等青年学者困惑、关心的问题,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期刊优秀论文作者在线授课,在疫情期间做到了“停课不停学”。如何利用微观数据资源做学术研究、大数据定量研究方法及应用、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学术研究,都是《管理世界》大讲堂探讨过的主题。来自全国(含少量海外)各高校的4000余名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在线观看。其中,多是科研新手的“90后”和“00后”的学员占到60%以上,他们了解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前沿,向授课的知名专家学习到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经验。《管理世界》大讲堂的成功打造,是基于《管理世界》杂志期刊品牌打造的线上活动,同时也深度巩固了杂志的期刊品牌,让更多青年从业人员了解到《管理世界》杂志,让杂志的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
通过思想观点呈现价值 建立理论家思维
“即便在新的时代,在新媒体不断发展、信息产业变革的情况下,期刊的未来发展依然有光明的前景。”贾立政坦言,《人民论坛》也是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做强做大的,众多的学术期刊也应该有市场自信、技术自信和前景自信。
在贾立政看来,未来学术期刊的发展,应该要做到政治家办刊、企业家经营、理论家思维的相互统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他说:“能不能把思想理论的观点变成产品,为更多人所接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读者进行购买,能否把主流舆论的阵地做大做强,都是需要市场经济检验的。一味地依靠财政拨款,是无法持续长久,也无法做大做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企业家的精神,利用手中的产品,真正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社会传播规律。”贾立政补充道,理论期刊都是呈现思想观点的,通过思想观点呈现价值,媒体一定要有理论家的思维,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抓住并变成选题进行呈现,才能把期刊办好。
一直以来,《中国博物馆》始终坚持理论的原创性,倡导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强调论文的学术规范性,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引领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中国博物馆》还与中国知网等专业网络平台和期刊评价机构密切合作,不断加强期刊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对博物馆学术领域的推广力度,着力拓展刊物的社会影响力。
“与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相比,我们的编辑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曙光认为,高质量发展有以下几点需要思考和实践,即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刊物的编和办与博物馆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密切相连;学术视野还需要进一步拓宽,需要更好地把握国际博物馆领域学术发展前沿;要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需要更加敏锐、深入地关切当下博物馆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要加强队伍建设,目前编辑部的力量相对薄弱,编辑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也有待提升。
“作为致力于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和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中国博物馆》也要伴随时代律动,在坚持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定位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在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之间、关注业内和社会之间、关注国际和国内之间保持敏锐和平衡,不断提高刊物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搭建学术理论思辨的优质平台。”刘曙光说。同时,他还表示,《中国博物馆》还要变革办刊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敏锐把握学术前沿和发展规律,拓展选题策划的国际视野,提高学术影响力和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还要加强和完善期刊“三审三校”等生产把关机制,建立论文作者诚信体系,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底线。(见习记者 齐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