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08:52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文明
图为丽江古城航拍图。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供图
核心阅读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既保留文化韵味,又布局符合游客需求的商业业态,是丽江古城保护发展的必答题。对业态进行动态清单式管理,扶持弘扬特色传统手艺的院落……近年来,丽江古城不断探索,寻求更浓的文化味和更好的体验感。
东巴纸、木雕、滇绣等文化创意体验多了,鲜花饼、非洲鼓等“千店一面”相对少了……如今的云南丽江,古城韵味更浓了。
动态清单管理,让古城过度商业化踩下了刹车;扶持新业态,古城文化传承、传播按下了快进键。23个文化院落,没有两天根本逛不完。用文化浓度稀释商业密度,丽江古城文旅融合再探新路。
调整业态,变千店一面为千姿百态
谈到商业化,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木晟先说起了历史。丽江古城因商而建、因商而兴,没有茶马古道时期的商业便不会有今天的丽江古城。话锋一转,木晟直面问题:“问题不在商业化,而是过度商业化冲淡了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既保留文化韵味,又布局符合游客需求的商业业态,是古城保护发展的必答题。”
这并不容易。某一品类赚钱,各家商户便纷纷涌入;直到市场饱和,各家再去调整经营品类;但调整前哪些商品利润高,就卖哪些商品,很容易让古城“千店一面”。业态和商品同质化突出,也成为不少古城的烦恼。
“过去,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商业交易的中心,来往的是商人;现在,丽江古城作为旅游景区,来往的是游客。”木晟表示,用户变了,对丽江古城商业形态的需求也跟着改变。2019年,丽江开始对古城核心区的业态进行市场目录清单式管理。网吧、电子玩具、现代建筑材料等16类项目被禁止市场准入;酒吧行业被归入限制类,存量继续经营,但不再新增审批。
图为丽江古城航拍图。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供图
核心阅读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既保留文化韵味,又布局符合游客需求的商业业态,是丽江古城保护发展的必答题。对业态进行动态清单式管理,扶持弘扬特色传统手艺的院落……近年来,丽江古城不断探索,寻求更浓的文化味和更好的体验感。
东巴纸、木雕、滇绣等文化创意体验多了,鲜花饼、非洲鼓等“千店一面”相对少了……如今的云南丽江,古城韵味更浓了。
动态清单管理,让古城过度商业化踩下了刹车;扶持新业态,古城文化传承、传播按下了快进键。23个文化院落,没有两天根本逛不完。用文化浓度稀释商业密度,丽江古城文旅融合再探新路。
调整业态,变千店一面为千姿百态
谈到商业化,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木晟先说起了历史。丽江古城因商而建、因商而兴,没有茶马古道时期的商业便不会有今天的丽江古城。话锋一转,木晟直面问题:“问题不在商业化,而是过度商业化冲淡了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既保留文化韵味,又布局符合游客需求的商业业态,是古城保护发展的必答题。”
这并不容易。某一品类赚钱,各家商户便纷纷涌入;直到市场饱和,各家再去调整经营品类;但调整前哪些商品利润高,就卖哪些商品,很容易让古城“千店一面”。业态和商品同质化突出,也成为不少古城的烦恼。
“过去,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商业交易的中心,来往的是商人;现在,丽江古城作为旅游景区,来往的是游客。”木晟表示,用户变了,对丽江古城商业形态的需求也跟着改变。2019年,丽江开始对古城核心区的业态进行市场目录清单式管理。网吧、电子玩具、现代建筑材料等16类项目被禁止市场准入;酒吧行业被归入限制类,存量继续经营,但不再新增审批。
据介绍,未来丽江古城核心区内的客栈业态也可能纳入限制类管理。“不再新增审批,倒逼存量转型升级。在控制过度商业化的同时,文化传承人、手工艺人开馆授艺等弘扬、展示特色传统文化的店铺则被列入鼓励类,不仅审批一路绿灯,还可以申请公房房租减免、项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木晟表示,丽江古城努力用文化的浓度稀释商业的密度,希望把千篇一律的古城街道变成千姿百态的文化业态。
政策扶持,将好手艺经营成好生意
“馆内商品基本不卖,文化体验只收工本费,所有项目考虑的都是怎么传承纳西文化。”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负责人和闰元放弃了外地的高收入,选择回到古城。他说:“古城内不缺商业,缺的是文化,文化传承不是用钱能衡量的事。”
午后暖阳,天地院内的东巴习俗表演按时上演,可观看者并不多。纳西文化传习协会理事长和学光早已习惯:“天气好游客都去玉龙雪山了,下雨天游客才会多一些。”
如果对标市场,天地院、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一年房租少说也要七八十万元。表演不收门票,参演者还会有古城文化基金的补贴,靠着政策扶持,文化才得以在丽江古城23个文化院落中生存、展示,让想看文化的游客不至于无处可去。
作为特色传统文化,东巴纸坊已经开了十几处分店。东巴纸坊的刘玉斌推荐产品也很抓人:“东巴纸千年不坏,靠的是特殊工艺。”不过,既做好手艺,又运营好生意并不容易。丽江纳西传统打铜工艺传承人和善均虽然能够享受文化优惠政策,依然选择了关闭古城店铺,搬回白沙古镇。“游客来参观,不介绍不礼貌;但一介绍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影响创作。”
“以前的手艺是做生活必需品,铜壶、火锅,有市场不愁销;后来有了工业品,没有价格优势,自然举步维艰。”和善均说,生意最差的时候也曾想过改跑运输,是父亲的挽留让自己得以完整学完打铜工艺。做铜壶没销路,和善均把自己关在房间敲了一宿,做了一个小火锅,第二天遇到游客询价,没想到很快就成交了。和善均说,手艺说到底是“艺”。“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手艺注定无法成为生意,那谁会跟着咱学手艺?没人学就没了传承。”在和善均看来,传承文化和商业化并不矛盾。
提升体验,用特色传播促进文化传承
靠着短视频平台积累的用户,丽江新媒体协会会长缪立伟开的客栈生意红火。“吸引游客的未必是单纯的文化,而是文化的故事化。”缪立伟表示,好的传播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想要运营好文化院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需要政府扶持,也离不开市场。”
不管是打造油纸伞网红街,还是扶持剧本杀游戏体验馆,不缺游客的丽江古城将不小的精力放在了不断改善旅游体验上。
“仅剧本销售一项体验馆收入就已超500万元。”沄汐剧本杀体验馆负责人李择西介绍,作为角色扮演类游戏,不同玩家扮演剧本中的不同角色,沉浸式的体验受到年轻人追捧。“玩家必须了解古城历史,也需要破解部分东巴文字。”李择西说。
实际上,不仅是丽江本地人在传承文化,外来艺术家梁勤、彭萍夫妇开设的木氏刺绣学校已经培养了400多位绣娘。“以往丽江传统刺绣偏重实用性,如今,艺术性价值值得挖掘。”梁勤期待,随着时间的积累,滇绣能够逐渐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越来越多国内游客有了文化消费的意识和需求。”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4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