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美丽乡村

产业扶对头 致富有劲头

2021-01-15 09:00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申智林

脱贫致富,根本靠产业。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踏梯村,地处武陵山区,过去村民种辣椒、种柑橘,但小打小闹,没形成产业。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落户山区,踏梯村的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人均发展产业1.2亩,年总产值近1000万元。“人人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如今的踏梯村告别了贫困,阔步迈向乡村振兴。

  修水池,通道路,产业发展基础强起来

踏梯村山多地少,缺水是个大问题。过去,村民从山底的沟里取水上山,壮劳力一天也只能挑上10担。可村里的柑橘大多种在山腰上,夏天果实成长期,供水不足,火辣辣的太阳一晒,晒蔫了树,晒软了果,既影响果实产量,也影响果实品相。

“基础设施跟不上,是村里发展产业的瓶颈。”村党总支书记张发标说,不仅是缺水,山间地头路也不通,一担果子从果园挑到路边,人工成本要20元,柑橘产业发展难。

基础不牢,产业难兴。湘西州政府办公室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朱红威还记得,2017年他们扶贫工作队入驻踏梯村,经过调研决定:从基础设施入手,先解决村里的水和路问题。

申报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改造、河防工程、水毁农田修复等一系列项目,踏梯村新修了180多口防旱池,3年新建了13公里的通组路,沿河沿沟都垒起了防洪石墙。

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每一个项目,扶贫工作队都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比如说修路,既选择易于建设的路线,又遵从群众受益原则,连接更多村民的种植基地,用一条路带动一片产业。

脱贫致富,根本靠产业。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踏梯村,地处武陵山区,过去村民种辣椒、种柑橘,但小打小闹,没形成产业。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落户山区,踏梯村的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人均发展产业1.2亩,年总产值近1000万元。“人人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如今的踏梯村告别了贫困,阔步迈向乡村振兴。

  修水池,通道路,产业发展基础强起来

踏梯村山多地少,缺水是个大问题。过去,村民从山底的沟里取水上山,壮劳力一天也只能挑上10担。可村里的柑橘大多种在山腰上,夏天果实成长期,供水不足,火辣辣的太阳一晒,晒蔫了树,晒软了果,既影响果实产量,也影响果实品相。

“基础设施跟不上,是村里发展产业的瓶颈。”村党总支书记张发标说,不仅是缺水,山间地头路也不通,一担果子从果园挑到路边,人工成本要20元,柑橘产业发展难。

基础不牢,产业难兴。湘西州政府办公室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朱红威还记得,2017年他们扶贫工作队入驻踏梯村,经过调研决定:从基础设施入手,先解决村里的水和路问题。

申报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改造、河防工程、水毁农田修复等一系列项目,踏梯村新修了180多口防旱池,3年新建了13公里的通组路,沿河沿沟都垒起了防洪石墙。

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每一个项目,扶贫工作队都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比如说修路,既选择易于建设的路线,又遵从群众受益原则,连接更多村民的种植基地,用一条路带动一片产业。

贾延江、李道坤等5位村民的柑橘林地处高坡,最愁的就是路。看到主干道修到自家林子不远处,几户村民自掏腰包,户均凑资4000元,连通了产业路。“当年修通当年受益,卖柑橘挣上的钱,不仅还了修路款,还有了节余扩大再生产。”贾延江高兴地说。

“大卡车开进橘园收购,原先需要的转运费全省了下来,一年为村民直接节约成本30万元以上。”洗溪湖组组长贾延海给记者算账,“原来无人问津的山坡地,现在成了瓜果蔬菜示范园,一亩一年流转费涨到了500元。”

站在山坡上,放眼沟内沟外,山峦染绿,丛林带金,硕果盈枝,煞是好看。村民彭武松高兴地说,“以前上趟山不容易,清早扛着工具到果园,中午都舍不得下山,有时候一直干到下午三四点。现在,蹬个三轮,骑个摩托,几分钟就到。”

  学科技,改观念,让产品优势跟上市场需求

去往毛坝组的路边,几棵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橘子,为何无人采摘?

见记者纳闷,朱红威随手摘下一个,剥开两瓣递了过来。

“酸!”记者尝后说道。

“这就是没改造的老品种。”朱红威说,踏梯村的柑橘种了几十年,前几年销路不好,一个原因就是柑橘品种跟不上,“市场在变,消费需求在变,一定要走在市场前头。”

2017年,保靖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踏梯村提供免费的新品种脐橙树苗,鼓励村民更新品种。有村民舍不得,担心改换品种前几年没有收入,更担心改种不成功。“先改一些试试看。”扶贫工作队上门做工作,“既能保留一定收入,又可以降低新品种的市场风险。”

品种改良稳步推进,新问题又来了。有村民提出,“新品种脐橙口感不错,但整个湘西都在种,有没有别的苗木可以选?”

经扶贫工作队协调,十几位村民到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把 “耙耙柑”“红美人”等品种带了回来。

村里成立合作社,利用产业发展资金,严格“四议两公开”程序,带动贫困户发展。两年多过去,进入盛果期的“耙耙柑”“红美人”还没下树,就被客户以一斤8元的价格订购一空。尝到了科技甜头的村民跟着合作社,大规模实施产业更新换代。

“目前新品种行情好,但保不齐过几年就成了‘大路货’。”村民贾延兵说,他已经专门留出几分地种新品种,根据市场需求轮换。

  定标准,树品牌,打通农产品产销链条

踏梯村群山环抱,三沟一河,在武陵山区是冬天少有冰冻的地方。

凭借这个气候优势,勤劳的踏梯村人做起了辣椒育苗产业。头年10月底下种,在一整个冬天里,辣椒苗深扎根,开春就能早人一步实施移栽。

可是,相比于大田作物,辣椒育苗算得上是个精细活儿,地怎么平整、籽怎么点放、施多少肥、盖多久的膜,大有讲究。如果技术不到位,苗出得不齐整,或是时间不对,对效益影响很大。

出苗的技术可以学,可市场怎么闯?张发标坦言,什么品种辣椒好卖,哪里有需求,对于许多村民来说,都是两眼一抹黑。因为信息不对称,过去育半年苗却卖不出去是常事。就在2015年,因为试错了品种,踏梯村的辣椒苗堆满了田埂。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把产业做优做强?

扶贫工作队着力打通产销链条。单打独斗不行,还是得抱团发展。工作队整合了几个合作社,成立毛坝坪蔬果产销专业合作社,张发标成了领头人。

在合作社的会议室,一张公示栏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是全村几十户椒农的姓名和电话,旁边就是本年所有辣椒品种的介绍。

“有什么需求,直接跟合作社讲,销不动的由合作社来兜底。”毛坝坪蔬果产销专业合作社监事长周从忠说,2020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村民辣椒苗滞销,合作社主动去外地对接大客户,为村民销出了140多万株辣椒苗。

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人人领到一个社员证。每到卖辣椒苗的时候,证不离身,正面有自己的照片。客户来买苗,一对比,就知道身份。凡是从社员手里买的辣椒苗,合作社都保证品质。

为何这般有底气?“统一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培指导。”合作社社员张善平说,“踏梯村的辣椒苗,也有了统一的品牌——双溶滩。”

品牌名气越来越大,外地大客户纷纷到踏梯村来订购辣椒苗。“以前主要靠去外面推销,现在在基地内出售的比例高达70%到80%。”脱贫户刘青松说,有了市场保证,2020年他拿出6000多元,将原本小丘上的田地,整合成大块土地,盖起大棚种辣椒苗,争取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

市场销路也更广了。过去两年,“双溶滩”牌辣椒苗,不仅走出了保靖县,走出了湘西州,还一路销往贵州、重庆、湖北等省市,有村民通过电商平台,将辣椒苗卖到了江苏。

“脱贫摘帽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产业是关键。”朱红威满怀信心地说,“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增加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踏梯村的产业发展潜力还大着呢!”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5日 18 版)

(责任编辑:杜燕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