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收条与回信

2021-01-21 08:50 《光明日报》  作者:胡晓军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收藏着一张收条和一张回信。

收条和回信的落款都是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并盖有“中国国民党江西执行委员会”的方形公章。收条的内容为“今收到贵会慰劳革命将士捐款壹万元正”,回信的内容为“迳启者昨日收存贵会转来之慰劳捐款已由本会黄道、罗石冰两常委分别送交十一军与二十军两政治(部)主任领收代为分发矣”。

收条与回信的背后,深藏着一段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八一南昌起义之前,南昌成立了一个名为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的左派群众组织。8月3日,这个左派群众组织将民众所捐的一万元慰问款送到国民党江西省党部。

这时的江西省党部还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共合作组织。具体办理捐款的经手人是国民党左派人士朱大桢,他当时是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接收捐款的经手人是黄道、罗石冰,两位都是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担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常委等职。

黄道、罗石冰接收这笔捐款后,当即写下一张收条,并将这笔钱分别送到参加起义的叶挺部队第11军与贺龙部队第20军政治部主任手中。

第二天,罗石冰又写了一封短信给朱大桢,告知他这笔捐款的去向。

南昌各界群众所捐赠的一万银元有力地支援了起义部队,为起义部队的顺利南下作出了贡献。

“‘收条’和‘回信’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收条’不仅是起义部队军费来源的证明,更是南昌民众对这支人民军队的深切情谊;而‘回信’则说明早期的共产党员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财经纪律,体现了他们严谨细致、有始有终的工作作风。”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人员说。

如今,这两张泛黄的书信就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中,向观众讲述着军民鱼水的情谊。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收藏着一张收条和一张回信。

收条和回信的落款都是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并盖有“中国国民党江西执行委员会”的方形公章。收条的内容为“今收到贵会慰劳革命将士捐款壹万元正”,回信的内容为“迳启者昨日收存贵会转来之慰劳捐款已由本会黄道、罗石冰两常委分别送交十一军与二十军两政治(部)主任领收代为分发矣”。

收条与回信的背后,深藏着一段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八一南昌起义之前,南昌成立了一个名为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的左派群众组织。8月3日,这个左派群众组织将民众所捐的一万元慰问款送到国民党江西省党部。

这时的江西省党部还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共合作组织。具体办理捐款的经手人是国民党左派人士朱大桢,他当时是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接收捐款的经手人是黄道、罗石冰,两位都是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担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常委等职。

黄道、罗石冰接收这笔捐款后,当即写下一张收条,并将这笔钱分别送到参加起义的叶挺部队第11军与贺龙部队第20军政治部主任手中。

第二天,罗石冰又写了一封短信给朱大桢,告知他这笔捐款的去向。

南昌各界群众所捐赠的一万银元有力地支援了起义部队,为起义部队的顺利南下作出了贡献。

“‘收条’和‘回信’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收条’不仅是起义部队军费来源的证明,更是南昌民众对这支人民军队的深切情谊;而‘回信’则说明早期的共产党员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财经纪律,体现了他们严谨细致、有始有终的工作作风。”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人员说。

如今,这两张泛黄的书信就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中,向观众讲述着军民鱼水的情谊。

(责任编辑:曹淼)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