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科技>科普中国

ICU医生为什么也配备超声机器?医生道出真相

2021-01-21 09:31   作者:王学敏

如果进入ICU,你会发现很多ICU医生工作时身边经常有一台超声。超声不是应该超声科才有的吗,为什么ICU也配备了这么多超声机器呢?

要讲清楚这件事,我们先介绍一下法国的Daniel A.Lichtenstein教授。以前超声检查都是由超声科医生来做的,主要是诊断疾病。ICU病人需要做超声检查时,或者去超声科,或者超声科医生推着机器来到床旁为患者检查。由于超声波不能穿过空气,肺部超声检查也往往被认为是禁区。因为很多的ICU患者都有肺部疾病,Lichtenstein医生想能不能用超声来检查患者的肺部病变呢。正好当时ICU有一台简单的超声机器,给患者心脏检查用的,就被用来研究肺部超声。1991年Lichtenstein教授提出了重症超声的概念,与以往超声被作为单纯的诊断工具不同,重症超声将诊断与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决策治疗联系起来,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完全不同于以往作为影像学的超声所关注的问题。1992年Lichtenstein教授出版了第一部重症肺部超声的专著,创造性的提出采用A线、B线、肺滑动征、肺点等特殊的超声影像来诊断肺部病变。自此以后肺部超声技术逐渐被更多ICU医生所认识,并开始广泛用于危重患者的诊疗和救治。与超声科医生不同,ICU医生使用超声往往并不是单纯诊断疾病,而是动态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实时观察治疗的效果。另外,超声还可以辅助进行有创操作,提高操作的安全性。超声被称为医生的第二个“听诊器”。

如果进入ICU,你会发现很多ICU医生工作时身边经常有一台超声。超声不是应该超声科才有的吗,为什么ICU也配备了这么多超声机器呢?

要讲清楚这件事,我们先介绍一下法国的Daniel A.Lichtenstein教授。以前超声检查都是由超声科医生来做的,主要是诊断疾病。ICU病人需要做超声检查时,或者去超声科,或者超声科医生推着机器来到床旁为患者检查。由于超声波不能穿过空气,肺部超声检查也往往被认为是禁区。因为很多的ICU患者都有肺部疾病,Lichtenstein医生想能不能用超声来检查患者的肺部病变呢。正好当时ICU有一台简单的超声机器,给患者心脏检查用的,就被用来研究肺部超声。1991年Lichtenstein教授提出了重症超声的概念,与以往超声被作为单纯的诊断工具不同,重症超声将诊断与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决策治疗联系起来,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完全不同于以往作为影像学的超声所关注的问题。1992年Lichtenstein教授出版了第一部重症肺部超声的专著,创造性的提出采用A线、B线、肺滑动征、肺点等特殊的超声影像来诊断肺部病变。自此以后肺部超声技术逐渐被更多ICU医生所认识,并开始广泛用于危重患者的诊疗和救治。与超声科医生不同,ICU医生使用超声往往并不是单纯诊断疾病,而是动态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实时观察治疗的效果。另外,超声还可以辅助进行有创操作,提高操作的安全性。超声被称为医生的第二个“听诊器”。

很多ICU患者都伴有肺部疾病,例如肺炎、肺不张、肺水肿、气胸等,这些疾病很危险,需要及时处理。但是把这样的患者送到放射科去做检查,转运途中可能出危险,而请放射科医生推着机器来ICU检查又可能耽误时间。此时ICU医生可以使用超声,采用重症超声的方法和流程,快速诊断,及时抢救患者。

许多ICU医生都能熟练的使用心脏超声。但是与超声科医生不同,他们用超声不是仅仅为了诊断心脏疾病,而是快速评估心脏功能,机体容量状态,鉴别休克的性质,以及动态评判液体治疗的效果,有些时候还要结合心脏超声来诊断一些非心脏的疾病,例如肺栓塞等,这个跟超声科医生使用超声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ICU患者经常可能要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挠动脉测压,胸腹腔穿刺引流术等,这些有创操作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有可能造成血肿、气胸、穿刺失败等并发症,而通过超声引导,在屏幕上清晰地看到穿刺针的走行,可以大大降低穿刺的风险,提高成功率。

此外,ICU医生还使用超声评估患者胃肠功能、肾脏功能、脑血流,检查下肢静脉血栓等等。总之超声对于ICU医生越来越重要,是ICU医生不可或缺的得力工具。

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冠疫情时,大量ICU医生也第一时间赶到抗疫一线。刚开始因为病人数量多,医疗资源非常紧张,大量的病人不可能都及时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尤其是患者是传染病,要离开病房外出做检查,无论对患者还是疫情控制,都是巨大的风险。这个时候超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ICU医生在隔离病房中自己就能够利用超声评估患者脏器功能,诊断疾病,并辅助进行各种有创操作。当时一些援鄂医疗队除了带上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物品,还想办法带上一台超声给隔离病房中的医生使用。后期政府也采购了大量超声运抵抗疫前线,极大改善了一线医生的工作条件,为抢救重症患者再立奇功。

本文由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医师王学敏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责任编辑:李慧博)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