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社会

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老龄文化产品和服务(民生视线)

2021-01-22 05:35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贝佳

2020年11月24日,兰州老年大学的时装模特老师正在为老年人授课。
  裴 强摄

数据来源: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艾媒咨询等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面。实现“文化养老”,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而言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老年人文化生活是否充实?老龄文化市场供给是否充足?为了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乐”,政策顶层设计如何完善?家庭、社会、组织机构如何协同发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老年人群体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

一楼有乒乓球室、卡拉OK厅,二楼有舞蹈、保龄球、台球厅,三楼有羽毛球馆……这不是某个健身房或体育馆,而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利泽中园的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这里边聊天边开展文体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见到李芳兰时,她刚打完一场比赛,正背着羽毛球拍下楼。“这里场地不错,收费合理,有人教打球,中午可以在楼下吃饭,非常方便。我基本上隔天就来运动一下。”

像李芳兰一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追求“老有所乐”。

与“坐在摇椅上摇啊摇”的刻板印象不同,如今的老年人退休生活很精彩。

“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开始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晶表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不长,目前老年人中一半以上为年龄在60—69岁之间的“低龄老人”。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的养老储备,有钱有闲,被称为“新老年人”。“新老年人”愿意参与更具拓展性的文化活动、购买品质较高的文化产品、享受更具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同时,他们中大部分人能学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并且能接受知识付费、网购、网络社交等新观念。因此,未来老龄文化产业“年轻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2020年3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为全国各老年大学免费开放在线学习平台。“网上老年大学”小程序和APP上线后,受到学员们的喜爱。2个月内总用户数已超过百万,人均学习21分钟。其中,排名靠前的课程——《声乐教程》《服装搭配》《中医学基础》《电子琴》《葫芦丝》等等,每门的浏览量都超过了200万次。一位61岁的武汉阿姨通过网上老年大学小程序,学习了160多门网课。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马俊今年65岁,喜欢用智能手机拍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每次精心修图发到微信朋友圈后,朋友们的点赞、转发,让她心里美滋滋的。马俊的老伴儿告诉记者,他最近也在手机APP听有声书。“年轻的时候没这条件,现在老了,享受一下科技红利,仿佛又年轻了一回。虽然需要付费,但对我这爱看书的老花眼来说,太方便了!这钱花得值!”

“我身边60多岁的朋友们,宁愿在其他方面节省,也要留出一部分预算进行旅游、阅读等文化类消费。”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表示,“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点不比年轻人少,他们舍得投入,也乐意为之;希望老有所养,也期盼老有所乐。”

老龄文化市场尚待细分,市场培育和监管有待强化

老年人渴望更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整体上看,“文化养老”仍面临很多现实困难:广场舞源自老人的自发组织,但因场地和音响扰民问题引人非议;老年大学本意是让老人继续学习,但在很多地方变成了活动中心,缺乏靠谱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

传统文化活动不能尽如人意,新型文化产品也存在市场细分不够、监管力度不足、资本意愿不强等问题。不少老年旅游团没怎么用心琢磨客户的文化需求特点,有老人抱怨“花大价钱去国外旅游,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些打着文娱活动旗号的手机APP掺杂网购、直播卖货,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团伙也蠢蠢欲动;文创产品或影视作品缺乏老年视角……

专家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以前致力于解决老年人最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对老龄文化产业的培育不足。同时,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还与城乡二元结构、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连在一起,较为复杂。

“以老年教育为例,目前绝大多数老年大学归属各级组织部门管理,其他则由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开办。由于各部门和单位工作职能、权责范围的限定,以及活动场地、工作人员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大部分老年大学完全向社会开放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李晶说。

另一方面,面对快速到来的银发潮,市场“文化养老”供给能力不足,体现为对老年文化需求缺乏准确判断和深度挖掘,简单照搬国外经验,产品服务水土不服等。北京安馨养老(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鄂俊宇表示,老龄文化产业仍处于探索期,缺乏成熟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资本进入意愿有限。“前两年在全国老龄办和北京市老龄委指导下,安馨联合其他机构拍摄了反映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电影《一切如你》。但目前市面上以老年人为主角、以老龄生活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仍不够多。”

不过,老龄文化产业经历的探索、试错和磨合,是任何一个产业从初始到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鄂俊宇表示,随着政府和社会对老龄人口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化占老龄事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未来,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会催生层出不穷、丰富优质的老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且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拥有更多元化的品类细分。”

激发老人自主意识,相关方各司其职、各担其责

“虽然常去老年活动中心唱唱歌打打球,但我总觉得还差点什么。”李芳兰说,自己退休前是老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想趁着身体硬朗头脑清楚,多学点东西,“我孙子最近在学英语,我也想学,可家里人都说这么大年纪学了有什么用。我就不爱听这话,难道人老了,就只能图个热闹打发时间吗?”

李芳兰的烦恼,很多老人有同感。“大家对养老有个误区,就是把重点放在了养身体上。但实际上,应对老龄化的关键不仅在于养好身体,还要养足精神,鼓励老年人追求独立、自尊、自主、丰富的生活。”于海表示,老有所乐,除了享受由别人提供的热闹,还得激发老人寻找自己的兴趣。“例如广场舞,其实是老人自发寻找的锻炼、社交方式。社会管理不应对此‘一刀切’制止,而应考虑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场地。”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虽然体力不占优势,但在智力上并不落后,还拥有丰富的经验,依然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创造独特价值,实现老有所为。”鄂俊宇表示,真正的老有所乐,要切实尊重老人意愿,让老人有选择权,如果退休后想去旅游,那么市场就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还想在其他工作岗位发光发热,那么从国家政策到社会观念,都应提供相应的便利。

“老有所为,才能更好地老有所乐。我们不应消极被动地迎接老龄化,而要积极主动地走入老龄化。老龄化确实会给全社会带来压力,但同时也充满了新的机遇。”鄂俊宇说。

为释放老年文化事业活力,需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社区、机构、企业和家庭缺一不可,要各司其职、各担其责。

首先,国家在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的同时,可以下放一定权力到社区,鼓励基层锐意创新。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论顶层有多少条政策线,最后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都是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于海表示,真正的创意来自民间,要充分调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顶层创造硬性条件,提供资金和场地;具体到活动方案,可以让基层去执行落实。

其次,与老人相关的事业产业,需公共服务兜底,企业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李晶认为,比如我国老年人学习需求愈发多元化、个性化,可通过发展老年教育产业弥补公共事业的不足,鼓励企业参与政府项目以及独立承办老年教育。

最后,有关老龄化的知识仍需科普,行业标准仍待规范。鄂俊宇表示,要面向全社会进行持续、有效的科普宣传,让各方面理解、支持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追求。“同时,要严格行业标准。文化养老问题会越来越热,要从源头上规范市场,扶持有公信力的品牌企业,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鄂俊宇说。

李晶认为,随着老龄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老年人不仅是消费者,还可能是供给者。例如老年人参加有偿文艺表演、商业演出等,既能满足兴趣爱好,又能获得一定收入,有乐亦有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2日 19 版)

2020年11月24日,兰州老年大学的时装模特老师正在为老年人授课。
  裴 强摄

数据来源: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艾媒咨询等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面。实现“文化养老”,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而言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老年人文化生活是否充实?老龄文化市场供给是否充足?为了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乐”,政策顶层设计如何完善?家庭、社会、组织机构如何协同发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老年人群体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

一楼有乒乓球室、卡拉OK厅,二楼有舞蹈、保龄球、台球厅,三楼有羽毛球馆……这不是某个健身房或体育馆,而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利泽中园的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这里边聊天边开展文体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见到李芳兰时,她刚打完一场比赛,正背着羽毛球拍下楼。“这里场地不错,收费合理,有人教打球,中午可以在楼下吃饭,非常方便。我基本上隔天就来运动一下。”

像李芳兰一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追求“老有所乐”。

与“坐在摇椅上摇啊摇”的刻板印象不同,如今的老年人退休生活很精彩。

“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开始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晶表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不长,目前老年人中一半以上为年龄在60—69岁之间的“低龄老人”。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的养老储备,有钱有闲,被称为“新老年人”。“新老年人”愿意参与更具拓展性的文化活动、购买品质较高的文化产品、享受更具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同时,他们中大部分人能学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并且能接受知识付费、网购、网络社交等新观念。因此,未来老龄文化产业“年轻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2020年3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为全国各老年大学免费开放在线学习平台。“网上老年大学”小程序和APP上线后,受到学员们的喜爱。2个月内总用户数已超过百万,人均学习21分钟。其中,排名靠前的课程——《声乐教程》《服装搭配》《中医学基础》《电子琴》《葫芦丝》等等,每门的浏览量都超过了200万次。一位61岁的武汉阿姨通过网上老年大学小程序,学习了160多门网课。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马俊今年65岁,喜欢用智能手机拍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每次精心修图发到微信朋友圈后,朋友们的点赞、转发,让她心里美滋滋的。马俊的老伴儿告诉记者,他最近也在手机APP听有声书。“年轻的时候没这条件,现在老了,享受一下科技红利,仿佛又年轻了一回。虽然需要付费,但对我这爱看书的老花眼来说,太方便了!这钱花得值!”

“我身边60多岁的朋友们,宁愿在其他方面节省,也要留出一部分预算进行旅游、阅读等文化类消费。”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表示,“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点不比年轻人少,他们舍得投入,也乐意为之;希望老有所养,也期盼老有所乐。”

老龄文化市场尚待细分,市场培育和监管有待强化

老年人渴望更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整体上看,“文化养老”仍面临很多现实困难:广场舞源自老人的自发组织,但因场地和音响扰民问题引人非议;老年大学本意是让老人继续学习,但在很多地方变成了活动中心,缺乏靠谱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

传统文化活动不能尽如人意,新型文化产品也存在市场细分不够、监管力度不足、资本意愿不强等问题。不少老年旅游团没怎么用心琢磨客户的文化需求特点,有老人抱怨“花大价钱去国外旅游,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些打着文娱活动旗号的手机APP掺杂网购、直播卖货,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团伙也蠢蠢欲动;文创产品或影视作品缺乏老年视角……

专家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以前致力于解决老年人最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对老龄文化产业的培育不足。同时,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还与城乡二元结构、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连在一起,较为复杂。

“以老年教育为例,目前绝大多数老年大学归属各级组织部门管理,其他则由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开办。由于各部门和单位工作职能、权责范围的限定,以及活动场地、工作人员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大部分老年大学完全向社会开放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李晶说。

另一方面,面对快速到来的银发潮,市场“文化养老”供给能力不足,体现为对老年文化需求缺乏准确判断和深度挖掘,简单照搬国外经验,产品服务水土不服等。北京安馨养老(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鄂俊宇表示,老龄文化产业仍处于探索期,缺乏成熟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资本进入意愿有限。“前两年在全国老龄办和北京市老龄委指导下,安馨联合其他机构拍摄了反映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电影《一切如你》。但目前市面上以老年人为主角、以老龄生活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仍不够多。”

不过,老龄文化产业经历的探索、试错和磨合,是任何一个产业从初始到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鄂俊宇表示,随着政府和社会对老龄人口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化占老龄事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未来,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会催生层出不穷、丰富优质的老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且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拥有更多元化的品类细分。”

激发老人自主意识,相关方各司其职、各担其责

“虽然常去老年活动中心唱唱歌打打球,但我总觉得还差点什么。”李芳兰说,自己退休前是老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想趁着身体硬朗头脑清楚,多学点东西,“我孙子最近在学英语,我也想学,可家里人都说这么大年纪学了有什么用。我就不爱听这话,难道人老了,就只能图个热闹打发时间吗?”

李芳兰的烦恼,很多老人有同感。“大家对养老有个误区,就是把重点放在了养身体上。但实际上,应对老龄化的关键不仅在于养好身体,还要养足精神,鼓励老年人追求独立、自尊、自主、丰富的生活。”于海表示,老有所乐,除了享受由别人提供的热闹,还得激发老人寻找自己的兴趣。“例如广场舞,其实是老人自发寻找的锻炼、社交方式。社会管理不应对此‘一刀切’制止,而应考虑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场地。”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虽然体力不占优势,但在智力上并不落后,还拥有丰富的经验,依然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创造独特价值,实现老有所为。”鄂俊宇表示,真正的老有所乐,要切实尊重老人意愿,让老人有选择权,如果退休后想去旅游,那么市场就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还想在其他工作岗位发光发热,那么从国家政策到社会观念,都应提供相应的便利。

“老有所为,才能更好地老有所乐。我们不应消极被动地迎接老龄化,而要积极主动地走入老龄化。老龄化确实会给全社会带来压力,但同时也充满了新的机遇。”鄂俊宇说。

为释放老年文化事业活力,需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社区、机构、企业和家庭缺一不可,要各司其职、各担其责。

首先,国家在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的同时,可以下放一定权力到社区,鼓励基层锐意创新。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论顶层有多少条政策线,最后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都是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于海表示,真正的创意来自民间,要充分调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顶层创造硬性条件,提供资金和场地;具体到活动方案,可以让基层去执行落实。

其次,与老人相关的事业产业,需公共服务兜底,企业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李晶认为,比如我国老年人学习需求愈发多元化、个性化,可通过发展老年教育产业弥补公共事业的不足,鼓励企业参与政府项目以及独立承办老年教育。

最后,有关老龄化的知识仍需科普,行业标准仍待规范。鄂俊宇表示,要面向全社会进行持续、有效的科普宣传,让各方面理解、支持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追求。“同时,要严格行业标准。文化养老问题会越来越热,要从源头上规范市场,扶持有公信力的品牌企业,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鄂俊宇说。

李晶认为,随着老龄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老年人不仅是消费者,还可能是供给者。例如老年人参加有偿文艺表演、商业演出等,既能满足兴趣爱好,又能获得一定收入,有乐亦有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2日 19 版)

(责任编辑:程宏毅)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